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隨筆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與眾生增上樂、捨捨於煩惱又捨上三心。」《仁王般若經疏》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懷念志工典範蔡宗賢醫師

›
蔡宗賢醫師往生已有一年了,雖然我和他並不熟識,但他的離去,令我有很深的不忍和不捨,想寫下隻言片語藉以緬懷他、紀念他! 我任教於大學,而不是在醫院,因此並不認識蔡醫師,但在去年七月的一個月間我遇到他三次。第一次看到他是在慈濟同心圓宿舍,恰好只有他和我搭同一台電梯;他主動向我打...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情繫花蓮

›
我來花蓮轉眼間已有六年,在這不算短的時間中,也不是走不掉,而是不想走。 曾有個長久住在台北的朋友對我說,他羨慕能在花東生活的人,他認為理想的居住環境當如花東地區。他做個比喻:住在台北,猶如一條魚窩在一缸水裡,魚群多而空間小;但住花東,魚群少而空間大。前者雖然資源豐、食餌多,但...

太極之夢

›
前陣子頗為用心的觀賞、研讀太極拳視頻和書籍,對太極拳所體現的靜美安然相當傾心,也反覆思維其中的哲理意境。 其實我對中國的拳術一直心嚮往之。記得我十五、六歲國中畢業沒多久,好不容易擺脫高中聯考的壓力和苦悶,想做些自己想做的事,於是到書店買了《實戰中國拳法》、《空手道入門》等書。...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禪宗祖庭參訪記

›
九月初第一次到大陸廣州,參加禪宗六祖慧能相關的學術研討會,並參訪慧能生前道場暨中國禪宗源流祖庭,包括慧能剃度出家的廣州光孝寺、出生暨圓寂地雲浮國恩寺以及弘法三十多年的韶關(曹溪)南華禪寺。
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友誼虛與實

›
前陣子一個不同專業的友人,閑聊中告知一個我聽過但不認識的學者,捲入先前報帳不實(假發票案)的風波,現正接受調查中。
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

玄奘與慧能

›
幾天前和多年好友相聚,我們到了日月潭玄奘寺,那保有一小塊玄奘遺骨,簡介玄奘大師的生平事蹟中,令我再次生起對一代高僧的景仰和感佩!
2013年8月23日 星期五

力行禪寺參訪記

›
上星期南下花東縱谷旅遊時,特地到花蓮壽豐鄉百丈山力行禪寺參訪。我們沿著十一號海岸公路開了不到一小時,看到「力行佛學院」標示後,再順著彎曲的山路小徑直上,才到了有些偏僻的目的地。很幸運的,住持慧門禪師恰好在寺中,親切熱情的招呼我們,我們也和禪師談了兩三個鐘頭,並留在寺裡用膳。 ...
2013年8月19日 星期一

佛法西傳之榮景

›
佛教近來在歐美世界受到一定程度的關注,我在柏克萊短期研究期間也注意到此現象,各個不同的佛教傳統在此地蓬勃發展,其中以「禪修」受到最多喜愛。
2013年8月11日 星期日

生死相許的佛法探究

›
佛教學者吳汝鈞先生在曾在其著作中表示,對於佛教的學術研究他是「生死相許」的;也因為如此,他儘量做足工夫,拖著病痛的身軀,以大煉鋼的鬥志,遠到日本、德國、北美等地研究佛學,苦操日、德、英、梵、藏等語言。雖然吳教授自認為不是佛教徒,且他的學術觀點仍待學界進一步檢視,但他對佛學研究的熱...
2 則留言:
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永遠的孩子

›
永遠的孩子 前些年我在花蓮教育大學兼課時,有幾個同學是虔誠的基督徒,其中一位服務於花蓮黎明教養院 ── 此和門諾醫院一樣同屬基督教創辦的慈善機構,專門收容身心障礙的孩子們。他們這幾年舉辦慈善音樂會,以該院部份學童為班底,並邀請各地不同的樂團或合唱班共同演出,以...
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業力與無常力

›
一件厄運的發生,佛弟子不是以「無常」理解,就是以「業」解釋,例如某人被車撞擊身亡,或被雷電劈斃,依佛法而言為「無常」,但亦可以「業力」或「業報」說之;然其中何者為是?亦或兩者皆是?如果兩者皆是,則究竟孰先孰後?而又該如何統合之? 「業」與「無常」兩個概念明顯不同。業力一部份是...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遙念亡女

›
女兒往生已兩個多月了,這段期間我們常想起她!
1 則留言:

匱乏中的富足

›
一個已退休的社工系同事,他曾為天主教神父三十多年,他告訴我做一個神父要堅守「獨身」(celibacy)、「服從」(obedience)和「守貧」(poverty)三個誓言。 神父不能娶妻生子,因此要「獨身」;且既為神父而為上帝的僕人,「服從」亦為必須;至於「守貧」,即是嚮往著...
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

放牠們一條生路

›
放牠們一條生路:一個素食者的心聲 近來朝野對開放「瘦肉精」的問題爭執不下,這兩天又發現「禽流感」病毒,近六萬隻雞慘遭撲殺,無辜淪為亡魂;作為一個素食者,內心是既感慨、又無奈。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疾病的四種向度

›
我不是學醫的,醫學專業所知有限,但近來身體不若往昔,可以知道正在走下坡,時而生病而常感困擾,因此也引發我對疾病的關注和思考。初步認為,疾病有四個向度,依形成的原因可分為生理、功能、心理及業障四種。 「生理性」的病因,所指是身體之組成出現問題,此或是體內發生病變,或是外力侵入而...
2013年7月13日 星期六

愛與信仰

›
阿含佛典強調「欲為苦本」、「愛生則苦生」,以「斷情滅愛」作為修行的目標,導向清淨的解脫。誠然,「愛染不重,不 生娑婆」,貪愛和情欲問題乃眾生煩惱的來源之一,人之所以生死流轉、苦海無邊,其主因也在於此。然而問題的根本不在於「愛染」,而在於「無明」;因此「以 理化情」、「以理導情」,...
2013年7月8日 星期一

人生的三種財富

›
人的一生要追求三種財富,分別是「世間財」、「功德財」與「智慧財」。 「世間財」即一般實體、具象的財富,如房子、車子、銀行存款、股票等各種動產及不動產等;「功德財」是在助人中所掙得的財富,藉行善利他、善待身邊一切所累積的福德資糧;「智慧財」是透過對真理的聞思熏修,來啟迪觀念、開...

福報、業報與一切唯心造

›
福報與業報是佛教常用的兩個詞,雖然福(puṇya)和業(karma)兩個字概念明顯不同,但都是在描繪人的命運際遇,在使用上密切關聯著。然福報大是否意味著業障輕?或者反過來說,福報淺薄乃表示業障深重?
2013年7月1日 星期一

「我」的四種層次

›
「我」的四種層次 「我」( I )在語言使用上是一個代名詞,指涉自己這個主體,在更深的(本體)層次上,究竟什麼是「我」( self ),古今中外有諸多哲學討論;如禪宗所問:「未生我時誰是我,生我之後我是誰」,一直要到「明心見性」,還我本來面目,才能找到問題的答案。 在...

《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自序

›
《 道與空性──老子與龍樹的哲學對話 》自序 傳統以來涉及佛道之爭大致有四種觀點:道家高於佛教,佛教高於道家,佛教和道家相通一致,佛教和道家相異但各擅其長、各顯光芒;而本書不以佛斥道,亦不以道貶佛,接近上述之第四者。 雖然佛教是我的信仰,我從佛教中獲得世間苦難的慰藉,但...
‹
›
首頁
查看網路版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高山頂立、深海底行
如如不動固守本位,堅定不移發出聲音;隨緣隨性分享所思,平平淡淡快意一生!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