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隨筆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25年4月30日 星期三
「喜捨」—歡喜捨得
›
「喜捨」—歡喜布施 「慈悲喜捨」是佛教「四無量心」,此教導早已存在於初期佛典中;現今慈悲許多人談,但喜捨相對較少。 如果以通俗白話的理解,「喜」代表修行者、尤其是菩薩的悅樂心態,不只心懷歡喜,也讓人感受歡喜;「捨」象徵平等,其更高的理境是無分別、不二等智慧。 然「慈悲喜捨」或可以...
佛法是最好的藥
›
佛法是最好的藥 佛有「大醫王」之稱,不只能治病,而且善治病;一切眾生、尤其是佛弟子就是病人,在面對人生諸多難題,理應回到佛法的思惟上,而不需捨近求遠。 例如現代人的身心疾病頗為普遍,尋求精神慰藉以求出口,坊間諸多「心靈雞湯」或者諮商輔導療癒書籍,當然都是資源也相當可貴,對當事人有...
法喜存在本身即是慈悲度化
›
「身教利他」 佛教常俗認知有大小乘之別,然而大小對比,主要是依大乘立場所用的語彙,乃對聲聞佛教的貶抑。然如印順法師所說:佛法只有行願大小的不同,聲聞解脫道實不妨礙慈悲的利他,自度之外強化利他,其實就是菩薩修行。 事實上,一個人精進於戒定慧解脫修持,應該是要肯定的,而且不只...
不為人知的苦
›
不為人知的苦 佛法說「人生是苦」,苦是世間的普遍現象,生而為人就不免面對生老病死,在無常逼迫下感受、感知不由自主的變異之苦。 苦既是世間現象,甚至是諸法實相,每個人都難逃此劫,只是時間的早晚、程度的輕重,因此人人都有不為人知的苦。 即便表面上光鮮亮麗,或者看起來一帆風順,甚至飛黃...
2025年4月16日 星期三
從「睡覺」到「覺睡」
›
從「睡覺」到「覺睡」 佛教視睡眠是五蓋之一:「貪慾、瞋恚、睡眠、掉悔蓋、疑」,蓋覆心性、不生善法,經論中也常說「精進不睡眠」,如《佛遺教經》說「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然而這不合於大多數人的常理認知,睡眠專家學者認為每個人每天至少睡 6 個小時,甚至到 7-9 小時,以...
一脈相承、多元開展
›
一脈相承、多元開展 「人間佛教」一詞在當今臺灣佛教耳熟能詳,各人間佛教團體皆以太虛大師「人生佛教」為共主或共同承續,不管是如印順導師或者佛光山星雲大師所提的「人間佛教」,或者聖嚴長老所說的「人間淨土」,乃至於慈濟證嚴上人常說的「人間菩薩」等,這種種不同語彙大體都是一致的概念或理念...
有才之士與有德之人
›
有才之士與有德之人 證嚴法師重視品格、品德,強調德重於才或德多於才,最近越來越有深的體會。這世界上才能、才華、才幹的人不少,但是有德、有為有守卻不多。或者說有才之士又同時是有德之人,現實世間中是少見的。 例如我所身處的學界、教界,看到許多人飽讀詩書、佛書,會寫文章、能言善道,...
「我有病」
›
「我有病」 佛教主張「人生是苦」,世間充滿著苦痛,這一點對許多人來說未必容易理解。然病痛是身而為人普遍經歷的身心現象,這種苦是直接而強烈、深刻而明顯的。因為存在苦,所以必須尋求滅苦的方式;因為有病,所以需要看病。 在佛教教義中,病常常被用來作為苦的譬喻,這一點引人注目且深具啟...
2025年3月31日 星期一
覺醒與改變
›
覺醒與改變 多年來工作量有增無減,壓力在無形中長期累積,身心的耗損是顯而易見的。 人世間沒有什麼比健康的身心更重要,終日在忙碌狀態中,都是自我的戕害。三月份以來,自覺體力大不如前,睡眠品質時好時壞,近來有一自覺與反省,是應該放緩腳步,甚至徹底放下,「歸根曰靜,是曰復命」。 ...
2025年3月30日 星期日
從擴大善來減除惡(眾善奉行)
›
從擴大善來減除惡(眾善奉行) 善與惡在佛教密切相關,例如善的梵文 kuśala (巴利語 kusala ),惡即為 akuśala (巴利語 akusala ),善的反面即是惡。 佛教所說的三不善根(梵 akuśala-mūla ,巴: akusala-mūla )所指為貪( r...
不被科技綁架
›
手機斷捨離 現代人「機不離身」,不只是手機,而是 3C 產品不離身,不自覺的沉溺和成癮其中,不可自拔。遙想二、三十年前沒有手機、沒有電腦、沒有網路,只有電話的年代,日子是那樣的純粹簡單,歲月靜好。 現在資訊爆炸,我們身處其中被牽制、被捆綁、被制約。前幾天看《人類大歷史》與《人...
從「自通之法」論義與不義(諸惡莫作)
›
從「自通之法」論義與不義(諸惡莫作) 倫理學最基本的提問之一是「為何我要道德?」( Why should I be moral? ),尤其現實人世間中,常看到的是好人未必有好報,反倒是壞人之「禍害遺千年」,讓人懷疑或反思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人之所以必須道德,佛教的「自通之法」...
›
首頁
查看網路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