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序言)
佛教修行向來重視「福慧雙修」,既要廣修布施、持戒等福德資糧,也需培養般若智慧、通達空性正見。然在現實社會處境,如何落實「福」與「慧」的中道平衡,將修行人間化、生活化,乃是佛法修行的重要課題。近現代佛教改革思潮中,印順導師所提倡的「人間佛教」即為一解方,而證嚴上人開創的「靜思法脈、慈濟宗門」,則可視為具體實踐形式,開展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典範。
然而,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在佛教史上非唯獨今日的「慈濟宗」,隋代信行法師(540~594)亦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慈善宗派,順著正法、像法、末法三階時期之說,認為時序已進入第三階之「末法」,故須依第三階之「普法」,一心歸信三寶,斷一切惡、修一切善,凡夫俗人始易於修行有成。而在斷惡修善過程,亦強調忍辱苦行、勞役乞食,視一切眾生是佛而敬拜之(「普敬」);縱是嚴以律己,卻是寬以待人,在慈善方面設立「無盡藏行」制度,勸化信眾施捨錢糧、廣行布施濟助苦難,成為中國佛教史上的慈善宗派。然由於人數眾多、聲勢浩大,危及統治者絕對的領導權威,被視為異端而受敕禁,不久終至消聲匿跡。
佛法弘化皆是順應時代因緣與眾生根機,三階教主張從初階的「信行」發心起修,歷經「大行」而滿「大願」;其中「行」之切身實踐乃是關鍵,意味著修行必須實事求是,從實修、實作廣利眾生來累積福報、淨化己心,循序漸進邁向覺悟之路,如此慈濟宗門的修學路徑與三階修法或有比擬空間。
大乘佛教強調「利他助人」的菩薩行,慈濟宗門最具特色之一在於證嚴上人承續印順導師之「為佛教,為眾生」,進而開展出「善門入佛門」、從修福導向修慧的現代法門,如此慈濟不僅是慈善組織,更是一修行團體,此除了體現出菩薩道「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精神,亦顯示修福與修慧的互動平衡。
三階教認為「末法」要先由具體可行的善業作為初始,慈濟志業之「善門入佛門」亦可看出「修福先於慧」、「修福中修慧」的特點,行善的本身即是心靈淬練的歷程。如慈濟志工在面對苦難、服務群眾中,逐步體認佛法中「空」、「因緣」、「無常」、「無我」等觀念,從而深化智慧、開發覺性。這可說是對傳統佛教修慧以理入、理觀為主的補充,也開顯「行入」、「行悟」(行中得悟)的殊勝心法。
換言之,慈濟以「慈善」為起點,卻不限於慈善,更開展出醫療、教育、人文合而為「四大志業」,走出個人獨修自悟而進入苦難世間,轉化了傳統佛教「寺院中心」、「僧伽導向」的修行弘法模式,透過濟貧、救病、賑災、扶困等「悲行」來開展菩薩道精神,同時也是度眾生的方便法門。
本書《慈悲共同體:從三階教到慈濟的佛教行願》作者白錫珍師兄年輕時曾事業有成,商業版圖拓展到大陸各地,然而世間人事歷練更讓人深刻感受到佛法的可貴,除了參與慈濟的慈善救濟,也心向佛道、好樂佛法,曾於福嚴佛學院隨常住眾研修多年,然後到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就讀,進而以三階教和慈濟志業為題完成碩士論文。
此論文大概是現今同時探討三階教和慈濟宗的第一本專書,曾於2024年玄奘大學臺灣佛教研究中心選拔為「特優」作品,這對於慈大辦學無疑是莫大肯定,當然這也是錫珍師兄個人努力的成果。為研究此主題,他廣泛搜集各種文獻,潛心閱讀、深入思考、細部推敲、用心撰寫,投身論文寫作的精力和心血既多又深,大有做學問者的人格特質與學養能力,覺得他是一個被耽誤的學術工作者。不過「緣深不怕緣遲」,錫珍師兄終究要出版一本對自己、對慈濟、對慈善宗派可供參考的論述,作為指導教授的我不僅為他感到高興,也真心恭喜他人生第一部學術著作的圓滿完成和順利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