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藉事會理」到「理事相應」
——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的時代性與實踐性
證嚴上人是當今世界佛教的歷史性人物,此乃毋庸置疑的,其佛教觀點與佛學思想自是相當值得深探。就在不久前,翻讀《慈濟》月刊690期(2024年5月,頁122),筆者看到證嚴上人所說的一段話:
「當我講述經典時,除了會就經文大概談說以外,接下來就是走我的路、說我的話。佛陀出現於世是要教菩薩法,佛陀也是隨緣說法,我把握住佛陀的精神,認為『經是道,道是路』,說的是道要如何走,路要如何開;注重的是人間菩薩,如何把握住佛陀本懷,行走在人間路上。」
在掌握經文要義,「走我的路、說我的話」成了證嚴上人解經、講經的風格,其目的是為了「行經」;如上人所說,佛陀出世人間、菩薩教化眾生即重於隨緣說法,如是有所變、有所不變,不變的是佛陀精神,掌握佛陀本懷,以之切身行走於人間(「行經」)。由此可見,證嚴上人以現實人間為關懷的法義詮釋,展現了時代性與實踐性的兩大特色。
佛教思想義理的推陳出新,與時俱進、俱變,這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共同認知,太虛大師提倡佛教三大革命,其一就是「教理革命」,印順導師曾在《華雨香雲》引太虛大師〈我的佛教改進運動略史〉:「佛教的教理,是應該有適合現階段思潮的新形態,不能執死方以醫變症。」說明「教理革命」要義重於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與關懷;印順導師接續太虛大師精神理念,自認佛法真義的闡發可說是太虛大師「教理革命」的延續(見法海微波》序,頁1),其「契理契機人間佛教」即重於佛法思想的真實開顯與方便適應。
既是因時、因地、因人則不免有新思想的詮解開展,如此原意、本意之外也重於創意和新意,而有創造性的解讀詮釋。一如印順導師之承繼太虛大師的「教理革命」,證嚴上人於佛法義理上時代性與實踐性,似亦循此軌跡,卻又開創與兩位高僧迥然有別的佛學路數。
慈濟慈善起家,以具體行動實踐利他精神,也因此佛學開展自是另闢蹊徑。在慈濟大學任教多年來,筆者偶會被問起慈濟的佛學研究現況,外人認為慈濟既以佛教自我定位,佛學研究應該是被強調或重視的,然而每個團體屬性不同,慈濟重於慈善,進而擴展醫療、教育、人文、環保等各項志業,純理論的佛學研究不是發展的重心,相對於佛學更著眼於「學佛」,因此不是不要佛學而是更重於「學佛」。
事實上,慈濟佛教思想所走的是「另一種佛學」或者「另類的佛學」,有別於學界主流的佛學研究,其結合長年來的「慈濟經驗」,大致走向「行動佛學」、「應用佛學」、「實踐佛學」、「實用佛學」,乃至於「人間佛學」、「現代佛學」等路徑,開拓佛學另一嶄新風貌。
現今佛學研究「學院派」進路位居主流,重於傳統文獻的分析和解讀,強調梵、巴、藏等佛典語文的背景知識;但以「行動佛學」等為未來發展潛勢,關心的是佛法之實際運用,包括結合心理學應用在療癒與諮商領域、展開佛教慈善模型的探討(如「善經濟」等),乃至跨宗教的比較對話、佛學與科學的關係以及佛教生態學、佛教生死學、佛教倫理學等皆是。慈濟式佛學即從宗教或信仰實踐的向度,走出自己的佛學風格,從「從做中學」、「藉事會理」等開啟佛學探究另一種可能。
此外,證嚴上人佛教思想與眾不同,其一在於德行的穿透力;證嚴上人的佛法開演之所以能廣為感召、普受感染,在於人格力量的彰顯(或更應說是「聖格」),其不只是「現身說法」也「以身試法」,高道德標準嚴以律己、切身力行,從身教去展演其言教,也從言教去透顯其身教,使所說的佛學具深刻的生命體驗,所謂的「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在證嚴上人身上看到如是典範。
一代宗師「走我的路、說我的話」,仍需諸多論師的說理證成。慈濟志業奠基自中下階層最質樸的力量(證嚴上人以「草根菩提」稱之),最初以三十位婦人共同響應上人的慈濟志業,如今慈濟已發展到相當規模,所要接受的考驗和挑戰就相形複雜。尤其慈濟「開宗立脈」──「慈濟宗門」、「靜思法脈」創立後,既自許為佛教的一宗,相關論述更是讓人引頸企盼,不管是慈濟內部或外部皆有如是期待。猶似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皆發展出豐富深邃的宗教神學、佛學理論架構,作為一偉大宗教,思想義理層面必不可少。尤其「慈濟人文」作為人類新文明的可能,背後關涉進一步的價值思辨;例如「淨化人心」是證嚴上人心願所在,人心的淨化在於觀念轉變與思想轉化,如何在價值多元、異說並起的年代,正確指引一條通往幸福安樂的道路,此時「行動力」外「論述力」也同等重要,以從「藉事會理」到「理事相應」。
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特有創發,「善門入佛門」亦是一例。「善門」一念悲心起不忍眾生受苦難,乃人類天性惻隱之心的情感激發,可謂「動之以情」而「以情相牽」;除此之外,「佛門」更關心智慧的解脫,這時「說之以理」之「以理化情」、「以法相會」更顯重要。此「善門入佛門」也相應於《無量義經》所說之「苦既拔矣,復為說法」,顯發「慈悲拔苦」和「智慧說法」的雙重內涵。
慈濟慈善經驗舉世矚目,近來慈濟論述無論圈內、圈外可謂多家爭鳴,慈濟研究暨上人思想之多元詮釋與多重開展,已然是勢之所趨;此徵諸佛教史發展亦復如是,相應「一音演說,隨類得解」的實況,大乘精神之海納百川、兼容並蓄也在於此,何日生教授此書出版即為多音交會中的一種音聲。
何教授早期為知名媒體工作者,數十年慈濟基金會的行政歷練後轉向學術思想研究,尤關注「當代佛教」發展;近年來舉辧「印證佛學講座」、《印證佛學期刊》(中英兩種版本)及各種學術會議等,透過慈濟整合學術資源形成網絡,多方帶領慈濟之思想論述,於法義深化中裨益宗門的世代永續,力推慈濟邁向偉大宗派的進程,而成為慈濟發展史上重要的一頁,此書的出版即是一例。
綜觀全書宏觀而全面,呈現了證嚴上人對佛法義理的獨到見解;從原始阿含到大乘三系(般若、唯識、如來藏)的思想史發展,古代經典講述如《無量義經》、《法華經》、《四十二章經》、《藥師經》、《佛遺教經》、《地藏經》等,重要佛學名相如「真空妙有」、「中道」、「轉識成智」、「慈悲喜捨」等,因應現代人心的《靜思語》教化與《水懺》經藏演繹,以及慈濟宗門菩薩道的入世實踐等,幾乎涵蓋證嚴上人思想的整體,作者學思之博、著述之勤,不得不令人讚佩。此外,本書不只助於證嚴上人佛學的整全認識,厚實的論著更看到一位弟子對於自己師父的虔敬心意,如此師徒情誼彌足珍貴,份外令人動容。
當然,「論盡知識俾便保留信仰之路」(necessary to deny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e room for faith),證嚴上人的佛學特色在於實踐(如《靜思語》:「做中學,學中覺,覺中做」),而不僅是浮談空言,這是作為佛教學者的我們身處慈濟社群,上人殷切的叮嚀囑咐。最後,恭賀之餘也感恩何教授不嫌鄙陋讓我略抒淺見;最感恩的是我們的師父證嚴上人近六十年來蓽路藍縷,引領慈濟志工在苦難的世間點亮了光明的希望!(林建德作序於何日生教授之《證嚴上人佛教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