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老有所用」

「老有所用」

我們常說頤養天年、安享晚年,不少人50幾歲就退休了,開始遊山玩水或養老。在少子化、老齡化之「不生不滅」時代,今人面對老化與疾病時,該是如何的觀念和心態?尤其佛教關心老病死,更應正視此一問題。

除了「老者安之」,還必須「老有所用」;「老有所用」可說是證嚴法師對弟子的期勉,也是慈濟法門的特色。

「老有所用」原是「壯有所用」,出自<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然而證嚴法師認為,人不要輕易認老,人老猶要發揮生命良能,如壯年一樣利他付出,故「老有所用」頗有新意,與「老者安之」可說是相異互補。

證嚴法師年事已高(1937生),猶然是精進、勇猛、不退轉,這就是慈濟的菩薩道精神。證嚴法師以身作則,提出「壽量銀行」、「壽量寶藏」等概念,生命、壽命是無止盡的長河,不需年老就覺得自己不管用,也不要心想退休。

證嚴法師堅持做到生命最後一口氣,近來常提到「生生世世」,既然生命是永續的,乃是承上啟下的行願接力,因此掌握生命尾巴,接續下一輩子行走在菩薩道的因緣,無縫接軌、無限開展。

證嚴法師以此號召,弟子們「以師志為己志」,慈濟宗門的上上下下看到這種精神,如大弟子德慈師父生前80幾歲仍繼續做,其他出家、在家弟子們亦不敢懈怠。「譬如船師身有病,若有舟船猶度人」,不只是病、還包括老(「船師身已老」),人在老病之際,只要有心、有一口氣,猶然堅定方向繼續向前走。

證嚴法師生命觀、人生觀,甚至死亡觀相信已有一些研究,另也可以去探討法師的老年觀。「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慈濟盡未來際的菩薩道路,不只提倡「老者安之」,還有「老有所用」,值得一探。

ps. 有同學作慈濟老年長照研究,課堂報告時引起我如上思考。

菩薩無所爭

菩薩無所爭

爭先恐後、爭名奪利大概是世間人慣有的習性,這無關乎一個人的知識背景,即便教育程度高,未必比較無爭,反而因為理性發達而爭鬥的更厲害。

什麼樣的人可以真正的無爭呢?心量廣大、心懷慈悲的人可以無爭,若以佛法來說即是「菩薩心行」。

菩薩人人可為、人人可學,不限定於士、農、工、商的某一類群,只要願意利他助人,即是發心學做菩薩。

菩薩不只是無爭,而且是讓利,甚至付出一切而不求回報,肝腦塗地在所不惜。

大乘佛典中,屢屢勸發這樣的菩薩大行,如《無量義經》:「能捨一切諸難捨,財寶妻子及國城,於法內外無所吝,頭目髓腦悉施人」以及《佛說八大人覺經》:「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

既要「頭目髓腦悉施人」、「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又如何會跟眾生處處比較、斤斤計較呢?「君子無所爭」,菩薩更是無所爭。

大心菩薩不能工於算計,越是城府太深、錙銖必較,愈成不了菩薩;菩薩面對利益反而是難得糊塗、大智若愚的形象,看似愚蠢實則是偉大。

憶念老病死

為老病死作準備

佛教的念住法門(「四念住/處」)為人所熟知,大乘佛法的方便開演,在念佛、念法、念僧之憶念三寶外,另加了念戒、念施、念天,而成了「六念法門」。

當然不只「六念」,佛法之強調「無常」,亦要我們「但念無常」,包括念恩、念師、念死等皆然。

老病死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每個人都是「向死」的存在,一出生即奔向死亡,這是世間「三理四相」的必然法則,也因此每個人都要為老病死做準備,人生之苦尤是於此。

一個人年過四十,生理功能都漸走下坡,我們是否想過:當年老體衰,甚至行動不便必須臥病在床,會是如何景況?在病苦折磨下,是否維持靈明覺知,還是在衰病陰影下滿是恐懼?

面對老病死的無可奈何,就用人生最後一刻的心念去過活,勉力維持正念明覺,時時把這樣的觀念和方法記住,久久練習,待老病死來的一天,不至於驚慌失措,甚至可以自豪的說已經都準備好了。

真理的庇護

真理的庇護

就佛教的因果業報說,凡行善的人有善報,自會得到福佑;相對的,惡有惡報,這是道德法則給予人的命運保障。

這樣的因果業報思想,不限於佛教,在中國文化傳統也是如此,眾人所熟知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等,表達了同樣的理趣。

道德除了是一個人的命運保障外,真理追求也是某種護身符。如《大智度論》說:「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無所障礙、無有過罪;雖作過罪,亦無所妨。」菩薩通達諸法實相故能一切無礙,不再為惡業罪過所局限,可說是「真理的庇護」。

這裡似涉及到戒學與慧學之間的不同功能以及相同作用。

戒學是道德行為的規範,確保人今生來世常在善道、常得人身,然而真正帶領人走向解脫的是慧學。慧學的知見、通達諸法實相,必定以戒律規範為前行,相對的持戒嚴謹,不代表智慧通達;就離苦得樂而言,慧學顯然更為關鍵,戒學主要是基礎。

上述《大智度論》接續著說「如人年壯力盛,腹中大熱,雖食不適飲食,不能生病;又如有好藥,雖被惡毒,不能為害。」猶如一個人胃腸消化功能好,無懼於吃壞東西,也似一個人免疫力強,即便藥物有毒也無傷於身。以此譬喻佛法智慧的真理庇護,猶如刀槍不入,以諸法實相作為幸福的保證。

學問與生命

學問與生命

日前看到國內知名學者「英年早逝」的統計,讓同樣身為研究工作者的我心有戚戚。學者的教學、研究壓力太大,身體出狀況似乎是常見的,學者也成了「職災」的高危險群,學術研究彷彿是個短命的行業。

然是否真如此,我也不太確定,還是人的生命即是如此無常?這幾年敝校確實有些老師於50多歲年紀,或因病往生,或重病在身,讓人在哀傷之餘還多了不捨。

這幾位老師在我互動經驗中,都是相當平易近人的,心中留下良好印象。雖然與他們不算親近,但同校同仁之誼,他們的人生際遇自然而然迴照到我身上,引發我一些省思。

我不認為學者注定短命,反而很多都相當長壽。每一個工作項目或職業內容都有其酸甜苦辣,「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都有不為人知的壓力與勞苦,因此除了說學術行業易於早逝,更是生命本身的無常。

面對無常生命,每個人都要有所自覺,尤其學者亦然。作學問的人理性發達、思想縝密,反而更容易錙銖必較;然而無常苦迫,一切都沒什麼好計較的,或許正因算得清楚、耿耿於懷,胸口悶塞氣結,於是氣短鳴呼。

知識學問固然是專業,但人生太多價值凌駕其上;學術是冰冷的、生命卻是有溫度的,或者說學術是工具,生命才是目的。

學術界中我或算是個邊緣人,此邊緣是以「求道」為志,而未必僅是為學,但我相信以道業為主的學術關懷,才是回歸生命之實存,以智慧為核心的學問觀。

2024年4月15日 星期一

法的辯證

法的辯證

「世間一切微妙善語皆是佛法」,意味著一切引人向善的教示,都是佛所說、所教導的,或者是佛陀認同的;所謂的「善法」分有多種層次或類別,然只要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大體即是。 

雖然世間一切善法皆是佛法,卻也是「無一法可得」、「非法、非非法」,既肯定一切法,亦超越一切的法(包括非法)。 

佛典一些「出格」的表示,例如《維摩詰經》說:「菩薩行於非道即是通達佛道」,這裡所說不是「善法」而是「非道」,可看出菩薩「遍學一切法」,當中除了是善法,還包括非道。

《維摩詰經》所象徵的「文殊法門」,遮除一切二元對立,相關表述還包括「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淫怒痴性即是解脫」、「一切煩惱為如來種」等。 

由此可知佛法開演有多重形式,既有世間所認可的一切善法,也有方便度眾、資糧轉化的無明煩惱與非道,以及超越一切的諸法皆空、空亦復空的無住無為,傳達「從無住本立一切法」、「無住生心」等要義。 

「法」是智慧,既是智慧就不拘於一格、定於一尊,而是隨著眾生的執著盲點,隨說隨掃、既立又破,顯發空性見的動態辯證。

心有餘悸

心有餘悸 

202443號花蓮大地震,是自1999年台灣著名921大地震後,最大規模地震。這地震的威力我也真切感受到了,家裡該倒的都倒了,不該倒的也倒了,地震之後現場一片狼藉,慘不忍睹,而且餘震不斷,頗讓人心情沮喪,心有餘悸。 

原本四月初春假規劃回台北老家一趟,因地震取消了行程,這幾天就乖乖待在家裡整理雜亂的房子。 

在整理的過程中,內心有一些覺悟與反思,例如家裡會凌亂是因為東西太多,相對的東西不多、損害即不大,受災的程度也就小。如我認識一些花蓮友人,這次大地震幾乎沒有什麼影響或損失,除了是平日的防震觀念或收拾習慣,再來就是東西少,能夠損壞的也就有限。 

地震過後,物品散落一地、架子毁損,只能暫時擺放地上,家裡的混亂映射心中的煩惱。擁有固然是一種享受,但沒有卻也樂得輕鬆;一般所說「無事一身輕」,此刻我倒有「無物一屋清」的期待。 

書太多來、書滿為患是我的問題,這次最大的災情就是書櫃應聲而倒,或者瞬間解體。書本固然是知識,但同樣也是執著,一樣要「斷捨離」。 

如果問我這次地震的感悟是什麼,除了世間無常的體認外,就是領略「空無」的美好,沒有執著就沒有憂愁。願這次的大地震,震走過去煩惱習性,震醒沈淪中的人們。

與美善的距離

與美善的距離

良善的人有福,這樣的福報表現在各個面向上,包括身體健康、外表長相、經濟狀況以及壽命長短等,「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所言在此。 

此外,良善的人有最美笑容,這樣的笑容是真誠、單純的,甚至是潔淨、光明的,心中少了算計,少了人我之間的競逐計較,樂於與人為善,甚至是自我犧牲。

如此的純淨心思,自然而然沒有負擔,沒有錯綜複雜的糾結,此時身體是放鬆的,臉部表情是愉悅的,有著最美麗的笑容。 

這種最美的笑容,不是努力爭取而來,反而是縮小自我才能得到的,在縮小自我中拉長情、擴大愛,散發人性美好光輝,整個人也美麗起來。 

人人都喜歡美好的事物,人生的美好在於人心的良善。在慈濟社群中,志工們熱切助人所展現的笑容,既親切又溫暖,此未必是與生俱來,卻是長時修來的。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在慈濟中我們與美善沒有距離,共同創建人間淨土的國度。

「善終」

「善終」

0403這場地震真的可怕,不只是天搖地動,而且山崩地裂,太魯閣峽谷以及蘇花公路頻傳大小落石,有些還是噸量重的巨石。 

據新聞報導,有遊客不幸被大石頭擊中,甚至活活壓死,給人死狀淒慘之感。然而不管是如何慘烈,即便被碾成肉醬,只要臨死的瞬間經驗不到痛苦,如暈厥、陷入昏迷或失去意識等,即便是淒慘也算是一種解脫。 

可知最令人擔憂的,乃面對死亡的不確定性,害怕苦痛有時比苦痛本身更令人折磨。 

也因此,對多數人而言,臨死只有一個請求,或者唯一的請求,就是能夠好好的離開;在「不了了之」的生命歷程,選擇一個相對可以接受的結果,好好的道別、安然的死去

花蓮大地震

花蓮大地震

0403震是自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以來最大者,雖然傳出不少災情,但死傷率並不算太高,這是臺灣民眾集體防震的成果。

地震後家裡彷彿歷經一場浩劫,倒的倒、破的破,原本春假行程也被突如其來的大地震所打亂,只好留在家裡清理打掃。

我的住家宿舍位於高樓層(13樓在花蓮算高了),地震搖晃特別厲害,天搖地動後滿目零亂。

3年前的這個時候,太魯閣火車翻覆,死傷慘重,時隔3年又來一場大地震,是我到花蓮17年最大的地震,所幸主要是財物的損失,人員都平安。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看到家裡殘破慘狀,想到烏俄、加薩戰火的家園破碎、滿城廢墟,心理份外感到不捨,人間地獄般的苦痛。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為一切苦難中的人祈福。

取自慈濟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