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的興起」聽後感(發言稿)
今天非常高興能參與李教授的演講,同時也算是聆聽新書《慈濟的興起》(The Rise of Tzu Chi)發表暨演講。所謂「旁觀者清」,教授以學者身份客觀研究慈濟,為我們身在慈濟內部的人,提供了不同的視角來認識慈濟。儘管報告中提及的內容不少是我們所熟悉的,但這份來自學界的客觀論斷,象徵著一種超然中立的認知,其價值彌足珍貴。我主要有三點聽後感:
(一)
前一陣子,我曾閱讀一本名為《驚艷臺灣》的書籍,書中一位大陸學者記錄了他在臺灣短期研究的所見所聞。其中,有一個篇章叫「一個叫『慈濟』的奇蹟」分享慈濟參訪心得,並被置於全書的最後一章,足足寫了十五頁,顯見慈濟給予他此趟臺灣行最深刻的印象,讓他覺得不虛此行。可以說,這本《驚艷臺灣》其實也包括「驚艷慈濟」。書中所述對慈濟社群而言同樣耳熟能詳,然而透過一個外部人的視角,卻讓我們對慈濟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也讓我們這些身處慈濟的人,更懂得「人在福中要知福」,這是我的第一個聆聽感想。
(二)
第二點,簡報中提到了組織運作,近來談及組織領導、組織運作時常聽到「聖格(charisma)領導」。若從「聖格領導」的角度,亦即神聖人格與高道德典範的視角來看,這可視為是慈濟領導的一大特色(即便李教授對典範形塑時序上另有見解),如同證嚴上人所說:「以戒為制度,以愛為管理。」這可視是一種自我管理、自我領導的模式,不僅具有佛教特色,亦富含東方哲學的思維方式。
「聖格」猶如傳統儒家所言「以德服人」,《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即是明證。證嚴上人的慈善理念及其東方特色,尤其值得我們留意;由於我本身從事東方哲學,尤其是佛教哲學的研究,因此我會從東方思想的脈絡,結合「儒、道、佛」的視角去考察與分析證嚴上人的慈善理念及慈濟精神。在組織領導上,呈現了一種有別於西方強調領導統御與組織管理,極具特色的另類面貌,這是我的第二點分享回應。
(三)
第三點,李教授的新書名稱為《慈濟的興起》,主要探討的是慈濟早期的發展。然而,慈濟至今將邁入第六十年,我們所關心的不僅是她的「興起」,也應深入探究其「發展」或「開展」。因此,我認為這部著作可視為慈濟研究的「第一部曲」,未來應有「第二部曲」或「第三部曲」,從「慈濟的興起」到「慈濟的發展」,這或許也是李教授未來持續從事慈濟相關研究的一種展望。
如書中側重早期慈善與醫療的發展,而慈濟四大志業中的教育與人文部分尚未正式觸及。然而「四大一體,四大合一」始終是證嚴上人創辦志業的理念,這也與上人「善門入佛門」的哲學思想密切相關。
慈濟的慈善與醫療著重於「善門」的實踐,而教育與人文則深入到「人心淨化」,包括人才培養、德性涵養、美善傳遞、祥和社會等。因此若要對慈濟進行更為整全的介紹,教育與人文這兩部分,仍非常值得重視。如同上人所言,每一個志業都不能缺少「人文」,這也是證嚴法師在從事慈善事業上,與眾不同、極其獨特之處,是可以留意的一個重點。(如上人常說不只是「募款」,更是要「募心」、「募愛」。)
慈濟從地方性發展到全社會性,再到國際性乃至全球性,其格局之所以寬廣、獨特,我想關乎「人心淨化」的慈善實踐特有理念,此也涉及的東方哲學德性修養等。由此可見,慈濟不單是一個慈善團體,它更是一個佛教修行團體,「福慧雙修」的佛教修行團體。這是我近年來在從事慈濟研究時所關注的論題,探討慈濟慈善特色背後的佛教精神,亦即「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
如此,「慈濟的興起」不只是慈濟這個團體的興起,而是人類良善與新文明的興起,新時代「文藝復興」(renaissance)的開展,我想這是證嚴上人的寄許、也是所有慈濟志工的心願。
以上是我簡短的分享與聽後感,若有不成熟之處,敬請指教,無限感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