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御風行 ── 獨白下的哲思隨筆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喜與眾生增上樂、捨捨於煩惱又捨上三心。」《仁王般若經疏》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為慈濟學研究作準備

›
2020.  6.14  Sun.      為慈濟學研究作準備 「慈濟學教研中心」 2 月設立,我們宗教所也於去年設立「慈濟組」,慈濟學研究可說如火如荼的展開。然就像許多學科研究一樣,皆必須有一定的準備工夫及相關訓練,才得以寄望深刻而精緻的研究成果。  慈濟人的長處...

修證的基礎在聞思

›
2020.  6.13  Sat. 修證的基礎在聞思 「八正道」以 「正見」為首,佛法修行是「聞思修證」的過程, 也因此 「聞思」當優先於「修證」。   儘管印順導師並沒有反對「修證」(反倒大力支持之),只是否定菩薩道上的急求證入(「急證」),然批評者卻有一共通傾向,...

小詩(1091)~(1094)

›
2020.  6.12  Fri. ( 10 94 ) 「愛」 讓生命飽實 如輪胎打滿氣 隨時都可上路!   ( 10 93 ) 阿羅漢 當人們宅居在熊熊烈火中 只他一人在屋外 獨飲寂靜的清涼 ...   ( 10 92 ) ...

「秀才遇到兵」

›
2020.  6.11  Thurs. 「秀才遇到兵」 從事佛教義理研究,有時我會遇到「信徒」的質疑,包括信徒傾向濃厚的學者,認為 不懂修道、沒有實際體驗,或者沒有證入佛法,以凡夫之見來研究佛法,所認識的僅是佛法的皮毛。   面對這種「信徒式攻擊」,某種形式的「人身攻擊」,彷彿 ...

小詩(1087)~(1090)

›
2020.  6.10  Wed. ( 10 90 ) 未來 在眼前出現 過去 從背後消失 現在 合過去未來為一 消失在出現之中 ...   ( 10 89 ) 三世我 現在的我對過去的我說: 「你的曾經我都知道。」 未來的我對現在的我說: 「我的一切操之在你。」 過去的我對未來...

信守承諾抵擋誘惑

›
2020.  6.9  Tues. 「罷韓」啟示錄 韓國瑜罷免案以不成比例的結果高票通過,這是初選上市長的韓國瑜所難以料想的。場景拉回到 2018 年底縣市長選舉,蔡英文支持度跌入谷底,連黨內同志都想取而代之,反觀韓國瑜聲勢如日中天,總統選舉看來也是穩操勝算。   ...

小詩(1083)~(1086)

›
2020.  6.8  Mon. ( 108 6 ) 六月 特別的季節 只因曾經的別離 在這一天!   思念 輕輕淡淡 化為雲煙 飄向妳身邊 夢裡共嬋娟 ...   ( 1085 ) 無緣相愛的人 來不及發生的故事 ...
2020年6月9日 星期二

從「意業為重」到「福德一致」

›
2020.  6. 7   S un . 從「意業為重」到「福德一致」 「意業為最重」是大小乘佛法的共同教說,而這是在身、口、意三者比較所得的結論,亦即身、口、意三業中「意業為最重」,甚而後代論書有「意即是業」之說。   「意」與「業」的關係若再稍稍分析、展開,可...

小詩(1079)~(1082)

›
2020.  6.6  Sat. ( 1082 ) 人在病中 心想兩種人 所愛的人與受苦的人 ... 所愛者 撫慰苦痛 受苦者 陪伴苦痛 ... ...   ( 1081 ) 苦痛存在 為的是 證明人世間的愛 ... 有苦有...
2020年6月8日 星期一

從「觀呼吸」修「平常心」

›
2020. 6.5   Fri. 從「觀呼吸」修「平常心」 年紀愈長,愈感覺到「平常心」的可貴。如拙文< 「平常心是道」 >所說,就馬祖道一「平常心是道」的解釋,似可看出與佛性理論和中道思想兩個佛學義理的基礎。   此外,「平常心」或也可說是空性學說的實踐。「平常...

師恩難忘

›
2020. 6.4  Thurs. 師恩難忘 今天是印順導師圓寂15週年, 證嚴上人 在「 人間菩提 」表達出她對師父真切的追思與懷念。   雖然師徒兩人沒有長時間共住,只因晚年養病的關係在靜思精舍待的時間較長,但即使各忙於度眾法務,精神心靈卻也是契應相通的。   我常這樣想,證...

「梵化」、「神化」與「宗教化」

›
2020. 6.3  Wed. 「梵化」、「神化」與「宗教化」 「梵化」是一種「神化」或「神教化」,然而神教信仰卻又是佛陀所不許的,佛陀時代之佛法開演反思批判的正是婆羅門教信仰。   然就另一方面來說,佛法要於世間普傳,引度拔濟苦難眾生,又不得不適應廣大神教傾向的...

「梵化」與「中國化」

›
2020. 6.2  Tues. 「梵化」與「中國化」 拙文< 佛教如何興盛 >提及,印順導師未必全然反對「梵化」,而主要是反對「過度梵化」。「梵化」之不可避免,猶如佛教「中國化」、「漢化」之不可避免,此乃屬因緣推移之事理必然,在特定時節因緣自然而然的發生,顯示不同思想文...

佛教與印度教

›
2020. 6.1  Mon. 佛教與印度教 不管是最早的吠陀教 / 吠陀宗教( Vedism )或婆羅門教( Brahmanism ),還是現今的印度教( Hinduism ),相對於佛教而言皆是 「外 道」,說什麼佛教都不會是印度教。   然而,佛教可說是某一...
‹
›
首頁
查看網路版

關於我自己

我的相片
高山頂立、深海底行
如如不動固守本位,堅定不移發出聲音;隨緣隨性分享所思,平平淡淡快意一生!
檢視我的完整簡介
技術提供:Blog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