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視角看AI時代的啟示與應對
在人工智慧(AI)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佛教思想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或者,佛教的智慧如何幫助我們應對AI帶來的迅速變革?對此,這裡我將分享三點體悟,這些觀點皆源於佛陀的教誨。
第一,「一切皆空」──認識無常與虛妄的世界
就佛教思想而言,我們的世界本就如夢幻泡影、變幻不居,而AI技術的發展,更是將這種虛幻不實的「真相」展現得淋漓盡致。在大乘經典,特別是般若經系中,我們所處的世界被描述為如幻、如化。例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所有現象、經驗皆不可靠。
隨著AI技術的普及,資訊被大量生成,真偽難辨。如一個人僅需投入少量時間和金錢,購買一款軟體或應用程式,輸入幾個概念,便可輕易產出一本書籍並付梓出版。此外,「假新聞」充斥,我們極易接觸到各種AI生成的資訊,它們看似真實,卻很可能為虛假。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這恰恰驗證了佛陀所揭示的諸行無常、如幻似化的真理。
第二,經驗體證之學重於概念知識。
由於AI能夠快速高效地處理知識(儘管其中可能夾雜錯誤資訊),命題性知識(propositional
knowledge)變得唾手可得。學者們能夠迅速而有效地撰寫論文,一般人各種資訊亦唾手可得。然而,AI時代真正重要的變成是經驗性知識或體證之學,他人拿不到也奪不走。因此我們不應僅追求概念性、理論性知識,更應著重於那些具有「身體性」(embodied)與「實踐性」(empirical)的學習。
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投入更多時間於體驗式訓練,而非單純地記憶和理解知識理論。知識固然重要且易於傳播,但體證性的能力,例如我們身體的技能或身心層面的素質(如各式運動、平靜正念、身心統合的能力),是無法直接傳遞或取代的。AI時代我們必須更加強調這種不可替代的經驗性知識與能力。
第三,簡樸生活──抵禦過度發展與心靈焦慮
AI技術的快速發展伴隨著潛在的危險,它不斷推動我們追求無止境的未來,這種高速的進程實則容易擾亂我們的心緒,也對下一代造成明顯或潛在的傷害。[1]面對無數信息的轟炸,人們將越來越難以安居樂業,因為他們逐漸遠離了簡樸的生活。
如此,我們必須重新倡導節儉與簡樸的生活方式。過度依賴電腦和手機並不會使人更快樂,相反的,這種認知負荷將帶來更大的壓力和焦慮。回到簡樸生活、強調獨處禪修的價值,重視「安般念」(數息觀)等基礎的禪修練習,這種簡單的覺知訓練能顯著提升幸福感,並引導我們走向真正的安樂。
以上三點,是我對AI技術高速發展所作的佛教式回應;當然,還有許多其他面向值得探討。例如佛教極為強調慈悲、和諧與和平,然而若使用不當,AI技術可能使世界變得更加混亂,如殺傷性武器結合了AI高科技(如無人戰鬥機、智慧炸彈等),將導致更多悲劇,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衝突與災難將變得更加可怕,這種發展將加劇世間的苦難,這是佛教不樂見的。
因此,佛法提醒我們:AI技術的發展雖無法避免,但我們必須提高警覺,善加引導與適度節制,才能避免科技反成災難,並轉化成為利益眾生的工具;唯有如此,我們才能走向真正的人類福祉與地球的共生之道。
(以上林建德的觀點與論述並由AI修稿)
[1] 可參Jonathan Haidt, The Anxious
Generation: How the Great Rewiring of Childhood Is Causing an Epidemic of
Mental Illness, UK: Penguin Press, 202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