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學生為主體
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是其著名的教育理念;有教無類背後象徵著平等精神,不因為學生的資質高低而起分別心。
然而孟子也曾說「得下英才而教育之」乃人生一大樂事,這意味著有好的學生,能夠把所學傳授之,也是人生美好的事。
有教無類雖是老師們心裡的設想,但所期待的還是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學生。有教無類是老師的義務,不樂(或不見得樂)但仍必須教之,這是責任之所在,然而得英才教之卻是享受,較能得到「教學相長」的共學之樂。
對教育工作者而言,學生想學、有心向學,才是最感欣慰的。即便現在學生素質不如往昔,但只要同學們尊師重道,求知態度和求學精神可取,老師們就樂於傾囊相授,師生之間能有一良性的正向交流。
證嚴法師曾表示:他沒有選弟子的權利,但弟子卻能選擇師父;相似的,老師也未必有選擇學生的權利,卻是學生來選擇老師。尤其現在網際網路、A I科技發達的世界,知識資訊的取得已是隨手可及,學生們透過自學也可以有很好的學習成果,未必需要老師。
這意味在資訊科技的時代,老師要不斷更新知識、與時俱進,否則不只被時代淘汰,也會被學生看輕;不只是老師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學生得優秀老師而學之亦是一樂也。
總之,教育現場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而未必是老師,這也是「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所蘊涵的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