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菩薩的承擔

2016. 6. 19  Sun. 
菩薩的承擔
李元松先生曾為文〈印順法師有修證?他老人家敢承擔嗎?〉(後改題為〈以管窺天——對印順法師的一點點淺見〉),評斷印順法師的修行。他表示,寫這篇文章部份是因我而起,想回應我論文中一些看法。

這已是十五年前的事了,當時我回應說:「印順法師不急於修證,在於他老人家敢承擔」。

我部份同意他的看法,畢竟印老不以個人證量聞達,也沒有精勤於止觀的專修,而是著眼於經教義理的深究,但我認為評斷一個菩薩的修證,不能以解脫道的標準衡量。

依據大乘佛法,菩薩利他為先,為利他而求淨心第一;換言之,菩薩當以「慈悲」為宗本,「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薩於此初發心」,這是印順法師著作中強調的觀念,對應大乘佛典即有「留惑潤生」之說,亦有彌勒菩薩「不修(深)禪定,不斷(細)煩惱」之修行典範。

可知,一個菩薩之悟道證入必須以廣大悲心為基礎,否則與聲聞之果證並無二致,因此般若經教有「學空不證」之說,揭示「今是學時,非是證時」的道理。

如此,作為一個菩薩,悲願深徹骨髓,不為一己求解脫,但願眾生得離苦,發心生生生世世乘願再來,在五濁惡世中與苦難眾生常相左右,這才是真正的承擔。相對的,急於自救自度乃自了漢行徑,反而是較小的承擔或不算承擔。

如果以「聲聞之心度菩薩之腹」,容易對印順法師的修證觀產生誤解,過去我和現代禪爭衡的要點之一亦在於此。不過,這一切法義見解上的出入,隨著時間、也隨著李老師的早逝而灰飛煙滅,一切變得微不足道了。

相關文章       敬覆林建德先生對我的質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