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19日 星期日

「身範佛教」

2016. 6. 15  Wed. 
「身範佛教」
佛法不需要人弘揚,但需要人親身示範。更恰當說,與其弘揚佛法,不如展演佛法,把佛法的好,用行動現身給眾生看。

佛法固然是一種信仰,但也是一種生命實踐,一門生命藝術;如同太極拳,未必需要刻意介紹,只要從拳術家的儀態、神情和氣色中,可看出太極拳的魅力。

同樣的,佛教的弘法師除了透過言語,身體力行反而更具說服力。如果一弘法師始終愁眉不展,一副「人生是苦」的模樣,不要說接引眾生學佛,別把人嚇跑就不錯了。

花若盛開,蝴蝶自來」,一個宗教師倘若笑容滿面、容光煥發,或者談吐優雅、氣質出眾,自然而然吸引信眾親近追隨。

若自己無法從佛法中得到感動,又如何感動別人呢?若無法從佛法中得到喜樂,又如何令人信服此是離苦得樂之道?若無法從佛法中得到平靜,又如何讓人心生寧靜?

反之,唯有自己先受用,先蒙受法益,進而感染身旁有緣之人,才是最有效有力的見證方式。佛法之「度他」必須建立在一定「自度」的基礎上,意義也在於此。

近來embodiment (具身)的概念在學界不時被提起,令我想到「身範佛教」(embodied Buddhism)的可能。所謂的「身範佛教」,顧名思義以「身行」來展演佛法,大概有以下三點意義:一、強調個人經驗的重要,並在體驗中領悟佛法道理,二、反求諸己以身作則去「體現」佛法,三、重視立竿見影的實用性和實效性。

「身範佛教」或可和「入世(參與)佛教」(engaged Buddhism)相互輝映。「入世(參與)佛教」是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所提出,他主張把佛教帶入生活之中,日常活動的一言一行都可以看到佛法的參與;爾後這樣的觀念延伸到社會改革,稱作社會參與佛教(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以佛教的精神和方法來從事入世工作。

「起而行勝過坐而言」(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佛法不需要人弘揚,但需要人親身示範,這是「身範佛教」的要旨,以一種「無聲說法」方式,向人傳播佛法的美善。

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

出世心做入世事

2016. 6. 14  Tues 
出世心做入世事
大乘佛法常說:「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這是菩薩乘之異於人天乘所在,不再以世間俗情盡在世間俗務中打轉。

如此,菩薩志業的開展,必須建立在出離心的基礎上,具備出世解脫的知見與心行,否則隨波逐流或同流同污似可以想見。

換個方式說,「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一句話有兩個重點,一是出世的心,另一是入世的事。出世的心意味著超脫,不復做此等人,用佛法來說即是空性智慧,而入世的事乃慈悲願行,結合慈悲和智慧的修行才是菩薩的修行。所以「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大致顯示「悲智雙運」的菩薩要義,這和印順法師所說「淨心第一,利他為上」理趣一致。

「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若用白話來說,可如愛因斯坦一句名言:「我們不能用製造問題時的同一思維水準來解決問題」Problems cannot be solved by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that created them.)換言之,要拉高思維、開闊格局,以超拔眼界來看待問題,才足以真正解決問題。因此「出世的心」即是站在更高的思維水平,去看清楚問題以致於擺平問題,以切實做「入世的事」。

另外,克里希那穆提也說:「要改變社會,你必須擺脫它」(To change society, you must break away from it.)社會結構為我們所形塑,我們也是這社會結構下的產物。因此僅在這個社會結構下追求改變,一點都不算改變,最多只是小小修正和進步;相對的,要從整個社會制約跳脫出來,打破它、捨離它,改變才成為可能。

擺脫社會才能改變社會,跳出問題才足以解決問題,克里希那穆提和愛因斯坦的這兩句話,我想為「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作了最好的註腳。

人文研究不應以考據為中心目的

2016. 6.13  Mon.
人文研究不應以考據為中心目的
日前翻讀林毓生院士多年前的訪談稿〈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收在《思想與人物》一書);顧名思義,林毓生認為人文研究不應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他認為人文學科主要是研究人的學問,以及人與社會關係的學問,去了解:一、人是什麼?二、人為何而活?三、人與社會關係為何?

簡言之,林毓生認為人文研究的中心目的是尋找人的意義(in search of the meaning of life),凡離開此中心目的越遠,就越邊緣性,越不是人文研究的主題。

林毓生此說我頗有共鳴,回想當初我走向人文學科,確實是要尋找人的意義,甚至更廣泛的,去尋找生命及人生的意義;但現在的人文研究卻很少關心大格局的問題,學風轉趨保守,甚至過於學究,有人以「餖飣之學」稱之,不是沒有道理的,多半在文字、訓詁及聲韻等上鑽研,而少探究深刻的義理思想問題。

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其中的人文研究包括佛學、中國哲學等我的研究領域,因此更具體的說,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佛學研究,以及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中國哲學研究,應該是佛學界暨中國哲學界可以相互提醒的。

吾人無意看輕考據學,相對的我認為這非常重要:首先我們必須透過嚴密的考證工夫,才足以抉發義理深度;其次考據工作實事求是,精細嚴密的埋首窮經,也著實令人尊敬。但人文研究不應以考據為主,而只能以之為輔,藉由考證考據俾益於思想的精緻化,如此之主、輔關係是我認為理想中的人文研究,我在博士論文《道與空性》即作此主張。

此外,我想林毓生強調不以考據為中心目的之人文研究,或是認為考據是「為學」,但人文研究更重要的關切應是「為道」──即尋找人的意義,可以說他試著把人文研究拉到一定高度,而不是僅停留在書本和文字上的工夫。

厚德載物

2016. 6.12  Sun.
厚德載物
《周易》「乾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眾所皆知的一句話;另外,「坤卦」言:「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覺得也相當有道理。君子就是要在天地之間修養身心,如天一樣剛健、地一樣寬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以大地來比喻人的德性涵養,有容乃大,足以承載萬物、孕育萬物,這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境界;相對的,薄德者容不下一粒砂,更談不上萬物的承載和孕育。

《論語述而》中,孔子表示「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為他憂慮所在;又《論語衛靈公》亦說「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可知孔子擔心德行和道業等問題,與此以外的其它事物,不曾讓他掛心。

可知,一個人不需要為他擁有的少而心有不甘,反而要為他擁有的多而心存憂患,去問自己配不配、夠不夠格坐擁比別人多的財富和權勢,問自己是否有德配位?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一個人德行淺薄卻位高權重,如大樓建立在鬆軟的泥土上,根基不穩搖搖欲墜,隨時都可能應聲倒下。相對的,德行厚重而位低權輕,其地基紮實穩若泰山,如不倒翁一樣,在任何情境下皆屹立不搖。

換言之,如果小人得志但德福不一,則處於崩解邊緣,爬得愈高只會摔得愈重。反之,如果內力深厚卻懷才不遇,至少過得心安理得,一如戶頭裡滿是存款,只不過「厚積薄發」而已,倒給人一種安全感、踏實感。

所以,人生活在世,不用擔心任何不公平對待,反要憂心自己內在修養和才幹如何;只要有德有能,上天自有適切安排……

相關文章 

正義何處尋?

2016. 6.11  Sat.
正義何處尋?
新政府上臺後,「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一直不絕於耳。一個國家從專制走向民主,對於過去一切不公義,試著回復其正義,如該賠償的賠償、該懲罰的予以懲罰,完整呈顯歷史真相,記取歷史教訓,讓整體社會走向更和諧、更安康的方向。

這樣的「轉型正義」,我們是樂觀其成的,而且也全力支持。事實上,只要是為正義的實現,不管是什麼樣的正義, 我們都應該竭力促其達成。

然而,這世間無論怎麼樣追求正義,不公不義的事仍普存於各行各業,只能說人各有命,一切都是運氣和機緣的問題。

例如時下年輕人打工時薪一百多元(如7-11等便利商店),但同樣是年輕人單靠帥臉蛋和好歌喉,當上影歌星,時薪可能上看萬元。此外,知名藝人代言廣告費,動輒數百千萬計,然有些人就只能烈日當空在馬路旁賣茶葉蛋。

現在台灣一堆流浪博士,求職四處碰壁,可以說他們不用功、不優秀嗎?但更多是大環境和制度的問題,生不逢時、機運不好,似也莫可奈何……

這世界無論如何追求公義,僅能是有限度的,真正的公義,更可貴、無價的公義是追求不來的,乃是依於過去生世的業緣福報。如此,面對先天的不公不義,我們只能怪自己福緣不足,往昔累積的功德資糧太少。

儘管後天所追求的公義,是有限度的公義,甚至一切都是假的,可能終歸於虛無(如一場地震、車禍等),我們還是要追求一個正義的社會,否則這幻化的世界將更加虛假,更讓人感到驚恐!

相關文章 正義四層次

2016年6月12日 星期日

浪費時間?!

2016. 6.10 Fri.
浪費時間 ?!
相較起來,我照顧小女的時間算是少的,倒是內人花比較多的時間,所幸我們請了一對一的保母專職幫忙,但我還是有許多接手的機會。

有時讀童書給小孩聽,我覺得故事沒什麼特別,缺乏耐心不太想讀;但心想這不是為自己讀,而是為她讀,所以會耐住性子讀完。

用愛心去培養耐心,這也是一種學習,一種心境轉換的過程。

很多事我們不見得想做,但是心中有愛就會自動自發想做,而且無怨無悔。不只照顧年幼的孩子如此,照料年邁的父母亦然,甚至沒有任何血緣關係,亦都當以此心態來面對。

事實上,所有居家照顧中,小孩是最輕鬆的,以及是最有趣的。養兒育女除了傳宗接代外,也讓生活多一些樂趣,這是用來享受的,不是用來自我蹧蹋的,因此要多一點悠然心情,否則只會覺得累、覺得後悔。

因此,若照顧小孩沒有耐心或失去耐心,乃因為你覺得浪費時間,但天底下哪有什麼時間是浪費的呢?除非你已設定好,只有做某些事才是善用時間、才是正途,否則專責照顧小孩的幼教人員,豈不都在浪費時間?

不要覺得浪費時間,而要用悠閒態度去享受親子時光、人倫之樂,才不會為孩子所做的一切感到辛苦與勞累。

不只對小孩如此,家庭生活本來就是需要悠閒度日,如林清玄把「浪漫」解讀成「浪費時間緩慢生活」,包括浪費時間慢慢吃飯、慢慢喝茶、慢慢走、慢慢變老。

可知,要享受「浪漫」,先要學習「浪費」與「緩慢」,學習把自己縮小,沒什麼一定非做不可,只要身邊的人好,自己就好!

溫情與敬意

2016.6.9 Thurs
溫情與敬意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開頭即提醒讀者閱書之前,先具備一些信念(即心理準備),其中一條是對中國過往歷史帶有「溫情與敬意」。

錢穆此說我頗認同,只不過他講的是中國歷史,我著重的是中國哲學,我自己讀古書,也期勉自己抱持此態度。

就「溫情」上,我自己是華人,中文是我的母語;而既然是母語,代表你母親的語言外,更意味著你的歸屬,自己是從那裡來的,所承受的文化上的根和養分。如此即有情感連結,而且是有溫度的,能讓你發懷古幽思,猶如對母親和家鄉的想望。

就「敬意」上,古人讀書、著述不為稻粱謀,除涵養內在德性外,亦懷著經世濟民的理想,依所學為人民作出貢獻。而且古人為學不像現代方便,他們食衣住行各種生活條件相對匱乏,但都堅持到底(如玄奘之取經、譯經)。此外,「敬老」本是固有傳統,對古人心存虔敬,我們下一代亦也會如此,同時也可自我激勵和鞭策。

正因為這樣的「溫情與敬意」,即便我信仰的是佛教,但我還是喜讀儒、道思想,存有極高的嚮往,只不過在論理上我還是推崇佛教,但不代表否定或拒斥儒道思想的價值,反勤習之。

在我初識西方哲學的時候,曾有一段輕視傳統文化的過往,對中國哲學不存好意,一心想逃離與批判。但就好像青少年的叛逆乃入生成長必經階段,在思想進程中似也如此;只不過很快就過去了,我還是回到東方哲學的懷抱,並依著西方哲學研究問題的態度與手法,來重新審視東方的哲學,希望能為東方哲學發聲。

對古人思想暨傳統文化的情與敬,好比對各個宗教的情與敬,一切人類文明、精神遺產都有其可貴之處,不要為倒洗澡水把嬰兒一起倒掉了(don't 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這是一個成熟人格,懂得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人應有的心境。

我看盧勝彥

2016.6.7 Tues
我看盧勝彥
日前學校圖書館收到「 真佛宗」寄來「盧勝彥文集」贈書一批,總計50冊。這批書是否該列為館藏,館方頗感猶豫:一方面社會大眾對「真佛宗」褒貶不一,另一方面圖書館空間有限;於是,上星期他們來函詢問我的意見,請我協助挑選。

「蓮生活佛」盧勝彥在宗教界爭議多時,但作為「宗教現象」之研究,其著述仍有參考價值。不過,對於沒有判別能力的大學生(或一般民眾)而言,有可能著迷於書中靈異敍述,乃至自行起修誤入歧途,所以略作揀選也是好的。

今天特地到圖書館一趟,把大部份的贈書都翻讀一次,書中內容包羅萬象,凡是怪力亂神,刻意標榜靈異或神秘體驗的,一律不予保留,但涉及修身養性、人生感悟,具有一定人文和知性內涵,足以教化人心的,才予以留存下來。

一如「清海無上師」,「蓮生活佛」亦具相當的群眾魅力,但若問我他們實際的修證如何?依我對佛典經論的認識(即所謂「正知正見」),他們其實都差得很遠。

但必須承認,他們有兩個重要特質:第一、才華洋溢才情過人;第二有個人的宗教經驗和心得,只不過體悟的層次仍算淺薄,因此只要膽子大一點,就足以自我標榜自稱悟道,甚至境界仿若於佛。

《成佛之道》指出「善知識」必須具備五個條件:「證德」、「教德」、「達實性」、「悲愍」、「巧為說」,相當值得參考。但我想判斷一個宗教是邪是正,應不離兩個判準:第一、主事者道德涵養(戒行)如何?人品是否足為師範?還是貪瞋痴煩惱猶然粗重?第二、悲心願力如何?是為個人名聞利養著想?還是心繫蒼生苦難?

兩位「無上師」或「活佛」,一身行頭所費不貲,食衣住行所吃、所穿、所居、所用等,都顯得華麗,甚至鋪張,難以感受到宗教行者的特質。即便他們宣稱「無分別心」、「隨緣自在」云云,但我還是認為清淨、素樸、淡泊、平實等,才是真正修行人的風範。

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

未來素不素?!

2016. 6.8 Wed
未來素不素?!
內人和我都長年吃素,我們小寶寶也是不折不扣的「胎裡素」,直到現在也沒吃過肉(除非有人偷餵)。不少人曾問起:如果小女長大上學後,看到別的小朋友便當裡有肉,她也想吃怎麼辦?

小女以後吃不吃素,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乃至任何人都不能決定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因此她日後「素不素」,我們雖有期待但卻不會強迫,一切只有「尊重」二字。

包括她以後讀什麼學校、選什麼科系、從事什麼行業、要不要結婚及跟誰結婚等等,我們只會依照她的需求提供想法,而不想干涉、介入太多。

也有人問:如果小女以後想吃肉,我們會不會弄給她吃?
──我直截了當的說「不會!」

我知道有些素食的父母因疼愛小孩,會特別準備葷食給孩子,所以即便自己不吃,也會買和煮給他們吃。但除非是出自身體需要或健康、營養因素,否則我未必同意這種作法,畢竟素食者本身已忌肉食,還得勉為其難張羅葷腥,實大可不必,更何況面對全球暖化、嚴竣的氣候異常,素食已被視為重要解方之一。

我們尊重小女的自由選擇權,但我相信她也會尊重她的父母。她在外要如何大口吃肉,我們管不著、也不想管,但一旦進入家門,她要清楚知道「禁用葷食」的生活公約,回到家裡就要照家裡的規矩。

總之,小女未來素食與否我們保持開放、開明的態度,但我們尊重她,她也必須尊重我們。話雖如此,我對小女還是有一些(為人父親的)信心,相信我們之間不只是「血親」,而且還是「法親」、「道親」;對於她父母身為素食主義者,背後所信守的慈愛心與人道關懷,她會欣然接受、認同的。
我是素寶寶,頭好又壯壯

病中體悟

2016.6.6 Mon
病中體悟
今天不知道是中暑?還是食物中毒、急性腸胃炎?半夜醒來很不舒服,四肢無力、噁心想吐,身體微燙而且還頭腦重重。

內人也起來幫我按摩、針炙,好了點再入睡,但不久又醒來,症狀依舊,只好告訴自己放鬆地躺在床上,不一會兒又睡著了,就這樣睡睡醒醒直到天亮。

早上起來還是很不舒服,吃了普拿疼和胃腸藥,感覺好一點,但藥效過了病狀又來,一整天都在床上休息,什麼事也沒做。所幸今天不用上課,讓自己好好地養病。

生命無常,這表現在身體的變化即可得知。下午才為自己在半小時內游完一公里感到心滿意足,沒想到入夜之後,就病厭厭躺臥床上,渾身無力。心想,李小龍再怎麼武功高強,拳王阿里再怎麼威猛,時候到了,病了老了,該走還是要走。

不過在病中讓我停下腳步,反思一下自己的現況和未來構想,也算是一種收穫。

我年過四十歲,回想這四十多年的光景,若略作區分的話,最初二十年是「茁壯成長期」,接著二十年是「知識累積期」,那未來二十年究竟該如何定向定位呢?

《論語》說:「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人到了四五十歲還默默無聞,將來就沒什麽好畏懼了。雖然這話聽起來有些獨斷,畢竟有些人是「大器晚成」(或「大雞慢啼」),但這並不適用在我身上,我還是平平淡淡,過著樂於無聞的知足生活就好。

既然一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但至少要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所以接來二十年,我雖然還是會繼續讀書、教書和寫論文,但已不想汲汲營營,給自己無謂的壓力,而盼能多花些時間在內在觀照上;因此未來的二十年,姑且稱之為「道業養成期」。

有一淨土宗大德說過:「好好念佛,成佛是大事,其它啥都是假的。」這次的病榻因緣,讓我深有同感,只不過改成「好好照顧身心,健康是大事,其它啥都是假的。」

人生沒什麼好你爭我奪的,常保身心健康即是最幸福的一件事。

something, nothing 及 everything

2016. 6.3 Fri.
something, nothing and everything
一個人從凡俗的層次,進入解脫的修行,及至走向普渡眾生,大致可用 something, nothing 及 everything 三個英文單字分別描述之。

一般人認為世界「有什麼」以及自己「是什麼」,總覺得有一物可得可執,故可以 something 形容之。

但對聲聞行者,追求自我解脫的修行,體認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去我執、除愛染,發現原來世界與自己什麼都不是、什麼也沒有,名之為 nothing

至於菩薩行者,「人苦我悲,人傷我痛」,別人的苦難如同自己苦難,人我之間不分彼此,「民吾同胞,物吾與已」,如此普及一切乃是 everything

something 認為自己是 somebody,凡事要聽命於我、服於我;然一旦自省自覺,知道這是痛苦的根源,進而縮小自我,視自己什麼都不是而為 nobody;乃至發起大悲願心,不忍不捨世間苦痛,誓度一切眾生everything 造就了 everybody

something 起因於人的無知,從 something 轉向 nothing需要的是深徹的智慧,而從 nothing 進至 everything 則有賴於廣大的悲心。如此 something, nothing 及 everything 三個語彙(近似於正、反、合過程),或可描繪世間、出世間、世出世間三類型的人。

2016年6月7日 星期二

病於內形於外

2016.6.5  Sun.
病於內形於外
今天代內人去上中醫課,第一堂是由沈邑穎醫師主講「心臟疾病先兆的身體結構及治療」,藉由望聞問切四診,掌握心臟疾病初期展現於人體外觀結構變化的徵象,並運用經絡針灸的方式來治療初期心臟病。

聽完演講,對中醫的整體觀、系統觀印象更加深刻。《黃帝內經》中說:「諸病於內必形於外」,一旦體內臟腑出了問題,就會從身體外觀上表現出來,如面部、皮膚、骨架等;相對的,外在結構異常或發生變化,如因運動傷害、車禍所造成脊椎錯位等,也會導致內在臟腑的病變。所以中醫的整體觀,不只由內到外,同時也由外到內,內外之間互為因果。

「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經絡在人體並不是孤立運行,而是一網狀聯繫系統,扮演著溝通、運輸和調節的功用,而一旦某一經絡出現問題,就會產生串聯式的系統性疾病,稱之為「症候群」;也因為經絡之間交錯循環,彼此環環相扣,針炙之遠端治療才成為可能,甚至更具療效。

此外,中醫治病強調「辨證論治」,若邪氣盛、氣血不通為實證,可採行氣活血;相對的,精氣奪、氣血不足為虛證,當以益氣養血,依不同病況採不同治療方式。

我對於《黃帝內經》「諸病於內必形於外」有另一番理解,這除了是指內在臟腑和身體外在結構、面部表情的密切關係外,我想「諸病於內」也可以是指情緒障礙、心理或性格上的偏失,使得身體也會出現狀況,包括內層臟腑器官病變,或者外在的五官、皮膚及身架等異常。

所以《黃帝內經》會說「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形與神俱謂之不病」,完整的健康必須是心神(內)與身形(外)的平衡統一,血脈和神志的調和。也如沈醫師所說,生病不外兩個原因,一是情緒失調、二是錯用身體。

任何疾病都有前兆可尋,只要掌握經絡運行的道理,便有助於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因為經絡遍佈在生命體中,不只是人,動、植物也有,一旦能見微知著,注意身體結構及臉部表情的變化,便能防患於未然。「上工治未病」,中醫高明之處也在於洞燭機先,值得我們的學習與推廣。

沈醫師年初出版了《中醫護好心》,內人一口氣買了五本分贈心臟不好的親友,年底她將出通俗版的經絡書籍,也拭目以待這本書的問世。

rest in breath(安息)

2016. 6.2 Thurs.

rest in breath(安息)
在天主教墓園或墓碑上,常可看到rest in peaceR.I.P.)一詞,企盼亡者永得安息;在安祥中休歇,如同在上帝懷抱中休歇,rest in peace即是rest in God

事實上,不只亡者要rest in peace(安息),一切生者也都應當在寧靜中安養生息,人若能時時在祥和狀態中安住,那會是相當美妙的生活。

在中文裡「安息」的「息」,除了是指歇息、休息外,這「息」也可以指「呼吸」,所以從「安息」再譯成英文,可以作rest in breath;或可說rest in peace即是要rest in breath,從rest in breath(安息)讓自己rest in peace(安息)。

rest in breath的「安息」,完整的說是「安住出入息」,相當於佛典所說的「安那般那念」(Ānāpānasati 簡稱「安般念」),從呼吸的觀照中入於止靜,乃至開啟覺性,實現解脫的目的。

對於專修「安般念」的人,時時把出入息放在心上,認定僅有眼前呼吸是唯一的事、全部的事,其它一切都可以放下。此修學的心法,如性空法師《念處之道──大念處經講記》(頁227)一段話所說:

保持自然的呼吸,持續不斷的覺知呼吸,無論身體處在何種姿勢,日常生活中的任何時候都持續地覺知呼吸,讓覺知呼吸變成習慣,變成自然的修行。不要去想呼吸以外的其他所緣,讓修行間斷的時間越短越好,從清晨醒來至晚間睡覺為止,時時刻刻安住於呼吸。如此,便能以安般念就來成就修行。

願所有人都能在呼吸中得到「安息」!

相關文章   呼吸真美好
                  呼吸心擁抱世界

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佛教界的思想家

2016. 6. 4  Sat.
佛教界的思想家
古代中國以科舉制度來遴選政治官員,書讀得愈多、考試成績愈高,則官作得愈大,於是有「官大學問大」一詞。

然而,官作得愈大學問真得愈好嗎?或未必然,這在邏輯上可能犯了訴諸權威(appeal to authority)的謬誤;如我們認為蔡英文當上了總統,因此她的各種判斷和選擇皆比一般人高明,包括科學知識上的判斷和選擇,但這顯然不是如此

「官大學問大」在宗教界上亦時而可見。若一宗教領袖獨領一方,信眾萬千,通常這位宗教家不再只是宗教家,卻也成了思想家,或自以為學問到家成了思想家,或者在弟子前簇後擁下成了思想家;這放諸台灣各大佛教山頭,皆不難看出此現象。

如果讓A山頭評論B山頭,查看思想深度如何,A不會認為B有什麼深刻洞見,最多只是教化人心的開示和利他事蹟而已(這固然非常重要,但未必需要深刻見地);同樣的,以B來評斷A,結果可能也相差不遠;這除了說明「各擁其主」,更印證了「旁觀者清」的道理。

然對於有真知卓見的人而言,名師不必然即是明師,實則AB都不能稱得上是思想家,自認為或被認為是思想家,不過是自我膨脹或情感投射的結果罷了。

真正的思想家是由哲學界、學術界來共同認定的,而不是靠自家信眾推崇來決定的;而且真正的思想家不是一昧地受人歌功頌德,反倒不斷地被檢視、質疑乃至批判,也從反覆地討論和挑戰的過程中,顯示這位思想家的重要性。

放眼近年來華人佛教界的法師中,唯一可稱為思想家而當之無愧的,大概只有印順法師,這是國內外學界所公認的。今天是印順法師圓寂十一週年,我願以此短文來紀念他、緬懷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