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31日 星期五

歧視是一種惡嗎?

歧視是一種惡嗎?

佛教所說的「平等」(sama)有多重意涵,佛陀之「平等覺」所指為無分別、真如境界的平等證量;另外「四姓平等」之反對「種姓制度」也是佛教的平等義。

「四姓平等」是重於修行解脫上的平等,而未必強調政治權利上的平等。倘若一君主勤政愛民,雖仍是帝制皇權,佛陀未曾鼓吹弟子們反對、反抗甚而推翻之,雖然就佛法思想來看乃傾向於自由民主而非專制獨裁。

佛教所謂的種姓或四姓平等,或者後期佛教所說的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這樣的平等觀主要是就佛法修學而言,出世間的解脫關懷才是第一序、最重要的事。

至於世間公義約定俗成的規範,屬於俗世範疇,政治等權利的保障,屬於第二序。也因此在佛教中,即使相當獨斷、威權性格的人,也有可能是佛教的聖者,相對的開明進步、多元尊重等當代人文風範,相對於佛教聖者來說多半仍屬凡夫俗子。

在初期佛教僧團中,大迦葉代表著封閉守舊的勢力,對女性明顯存在偏見;雖然歧視女眾,卻不可否認大迦葉是一位聖者。如此說來,性別歧視是否是一種惡或者惡業的造作?歧視是人心過度分別的執見,但這樣的執見是否為無明?這些似乎是值得探討的。

佛典也記載畢陵伽婆蹉雖是漏盡阿羅漢,然不改多世以來婆羅門驕慢習氣而慣於輕賤他人,即便為稱恆河神「小婢」而致歉,仍出「小婢莫瞋,今懺謝汝」之語,雖因受制於「慣習」而「有口無心」,仍不能否定其為解脫的聖者。

對女性的歧視和厭惡,可視為是一種習氣,當然也是成見或偏見,但這樣的成見、偏見未必是痴與邪見,否則大迦葉、畢陵伽婆蹉等就不能稱作阿羅漢。

這也意味著佛教的平等觀及正義觀,和世間學問的設想不太一樣,現今文明價值視為不道德的,甚至是一種惡,但在佛教來說,可能僅是一種慣習的偏執(是執卻非惡),未必是(根本)煩惱或無明,這也意味著佛教所說平等正義之特色,很值得進一步深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