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夠用就好

夠用就好

這幾天和一位南傳上座部的法師通email,他說他對慈濟志業感到興趣,想到慈濟大學學中文並讀研究所。他向我說明他的種種,包括過去的修學背景以及未來抵台後的規劃,其中提到他嚴持上座部佛教的「不持金銀戒」,出家以來一直就身無分文,過著近似佛陀時代的「托缽」生活。

儘管如此,他說過去三十個多月以來,他到世界各地十八次,去過十九個不同的國家,參加如葛印卡(S N Goenka)等的禪修課程,期間他都口袋空空,但也都順利成行,沒有太大困難。

這讓我想到小學時讀到窮和尚與富和尚的故事。窮和尚邀約富和尚到南海取經,富和尚表示南海的路途遙遠,要等他購得馬車、駿馬等相伴才能成行,於是婉拒窮和尚。因此窮和尚獨自雲遊,靠著自己一雙腿、一雙手,捧著一個缽,沿路化緣前往南海取經。幾年後,窮和尚從南洋歸來,告訴富和尚沿途的經過,富和尚聽了後既佩服又慚愧!

誠然,人生目標的實現與理想的追求,財富資源是重要條件,但卻不是必要條件。「有心就有力」,錢財僅是工具,用來服務人生、探求意義,而不可反客為主,把手段視為是目的。

事實上,有些人勞苦一年掙得的錢,有人只要一個月、甚至一天就賺到了。因此,人生若以賺錢為目的,操煩庸碌一生,豈不成了傻瓜?因為他永遠有賺不完的錢,永遠不會成為最富有的人,永遠有人比他賺錢更輕鬆、更快速。而他就好像飬養在籠裡的白老鼠,每天奮力跑轉輪卻自以為是向前。

人不能向內收攝,從精神中得到富足,就只好向外攀求,從佔有、控制中尋得確定感與安全感。因此名利等欲望的追逐,可說是內心空虛的表徵,藉外在的有什麼(利)、是什麼(名),來證明自己確實有什麼、是什麼,讓微脆的自己撐起一點自信和尊嚴。然而這些都是飲鴆止渴,因內在虛無終究不能藉外在名利填補,還是必須靜心深觀直視內在真實的自己。

例如投身宗教修煉的行者,捨離對物質的依賴,成為信仰實踐的一環。在各方面都不足、都欠缺的時候,試驗自己的心是否能得到安頓,棄俗樂而以法樂為樂,從信仰中感受清淨、輕安和喜悅。

如此,在擁有中過好生活並沒什麼稀奇,相對的,在匱乏中仍體驗幸福,那才是真本事、真工夫;一如《莊子》所說,高尚生命的境界在於「無待」,唯此「無待」才能自在逍遙的悠遊。

總之,財富夠用就好,且問題不在於多少才夠用,而在於是否知足。若知足者,不管得失多少,任何的擁有都覺幸福,也都深懷感恩。關鍵是在豐衣足食之後,我們為自己生命的美善,以及他人生命的美善,做出多少貢獻,創造出多少永恆性的實存價值?2013.12.16林建德寫於花蓮歇心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