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上帝站在我們這邊」

2018. 6. 27  Wed.
「上帝站在我們這邊」 
世足賽近來如火如荼開打,由於台灣不重視足球,過去總覺得事不關己,並沒有特別留意,直到我娶了一阿根廷「外籍配偶」,阿根廷又以足球聞名,才跟著關心世足賽戰況。
                 
在十六強晉級賽中,兩場賽事阿根廷隊皆表現不佳,先是以一比一踢和冰島,又以三比一慘輸克羅埃西亞,被認為晉級希望渺茫。

然而時來運轉,今天阿根廷發揮應有的實力,以21之微小差距擊敗奈及利亞,驚險晉級(分組賽1勝、1負、1和,累積4分積分)。賽後阿根廷隊足球巨星梅西(Lionel Messi)接受訪問時表示:「我知道上帝是站在我們這邊!

在最危急艱困的時刻,信仰是唯一憑藉,緊張緊湊的賽事亦然;只不過原本單純賽事把上帝牽涉進來,令人覺得頗有意思。

「上帝站在我們這邊」是信仰的表述,無關乎真實與否,而若以理性分析自是很難站得住腳,如上帝作為公正審判者,為什麼(也憑什麼)上帝站在你們這邊?又有何證明呢?厚此薄彼,上帝還是上帝嗎?這不也為難了上帝?...此些問題是得不到明確答案的,只能視為是宗教語言,對個人與群體的信仰安慰。

信仰的可貴就在於「不講理」,不在於問為什麼、如何可能,而是「就這樣」的獨斷、專斷,一切我說得算,我認為是什麼就是什麼,霸氣十足。

我認為是什麼與事實究竟是什麼,乃兩回事,但沒有人可以干涉我的認為」。因此,當有人片面聲稱「上帝站在我們這邊」是全然站得住腳的,信仰帶來的信心與力量,也在於此。

事實上,「天道酬勤」,上帝永遠站在辛勤耕耘的那一邊。不過美好的想像還是能帶來美好結果,從實效的角度來看「上帝站在我們這邊」、「上帝與我們同在」即有其功用,每個人都可以如此設想。只不過這樣的想像要持續與深化,不只在球賽中,人世間一切遭遇亦然(尤其是險阻),如此必得正面效益。

話說回來,阿根廷連分組賽都打得如此辛苦艱難,要進入四強恐是路途遙遠。於此也預祝他們在「上帝同在」的信仰中過關斬將,下一場對上法國隊能旗開得勝。
阿根廷主將梅西(取自網路
相關報導  【世足賽】阿根廷驚險晉級 梅西:上帝站在我們這邊

補記: 六月三十日阿根廷對上法國,以三比四小敗;這次上帝站在了法國這邊。

以「情」善解不合理

2018. 6. 26  Tues.
以「情」善解不合理
人世間許多事並不合理,任何的天災人禍、禍從天降,不知為何會發生,但就是發生了,讓人難以理解。

既然難以理解,就未必要再求理解,讓已發生成為發生,不多追問過去,坦然地面對現在,並接受未來可能的命運安排。

不管是自然災害(如地震、風災、水災)致命,還是人為造作(如車禍酒駕)喪生,我們固然可以問為什麼,但知道了又如何呢?

除非是避免重蹈覆轍,否則可以補償的只是金錢,人死卻不可復生,因此與其「二次傷害」,生起爭鬥、仇恨、忿忿不平等負面情緒,「同情」或許也是一種回應方式,以「情」來看待諸多的不合理、消解不合理。

任何的傷害都不是故意的,只是愚痴和無明所致;面對愚昧之人,不與其一般見識,而是多一點慈悲、多一點善解與寬恕。

年紀漸長,面對不公不義的事,愈來愈心如止水;然而這不是默認、不是縱容,而是多一分同情和憐憫。他們只是比較笨、能力比較差,必須以拙劣乃至惡劣的方式來對人對己。若用這樣的心情,來轉化一切的傷害,別人的錯誤就不足以懲罰自己了。

「信言不美」

2018. 6. 25  Mon.
以非慈濟人方式說慈濟的好
在慈濟大學宗教所任教,一些慈濟人在所上就讀,時而討論到以慈濟人的身份研究慈濟是否適切?不只是慈濟人研究慈濟,佛教徒研究佛教,基督教徒研究基督教,亦有類似問題,是否有「老王賣瓜,自賣自誇」之限?
佛教徒不是不能研究佛教,而是如何研究的問題,如何不失之主觀,流於「情感用事」,才是必須審慎小心的。相對的,佛教徒研究佛教的可能優點,在於「入乎其中」,以一種深入的方式從事客觀研究,只不過這樣的「入乎其中」,宜避免「當局者迷」之失。
同理,以慈濟人方式說慈濟的好,自是可以理解,而且也是應該的;然而,宣傳品和學術作品不同之一,即在於客觀性要求。如此,以非慈濟人方式說慈濟的好、研究慈濟的好,應是可以努力的目標,老子之信言不美意猶在此。
或可以說,愈是客觀的研究,愈容易有說服力,否則好的信仰、好的團體被偏狹短視的人研究到了,好的信仰和團體似乎變得倒楣,對這信仰與團體的認識亦難以好得起來。
我們鼓勵宗教徒研究自己的宗教,包括慈濟人來研究慈濟,讓論述的話語權操之在己(而不在於他人),但論述的立場、觀念和方法等則需多方琢磨。

面對挫折的兩種心情

2018. 6. 24  Sun.
面對挫折的兩種心情
人生挫折難免,不如意十常八九,因此每個人都要找出調適的方法。
我自己面對挫折時(如在工作上),試著升起兩種心情:一是讓自己強大,不只是專業上的強大,而且是心志上的強大;二是讓自己無求,放下一切成敗得失,告訴自己擁有的已夠多、夠好了,其它都是「貪欲」問題,一種「求不得苦」。
讓自己強大,找尋下一個奮鬥目標,如尼采所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堅強。」因此除非全然被擊倒擊潰,否則「逆增上緣」的考驗,旨在於鞭策自己勇猛向前。
讓自己無求,了知世間一切如幻似化、虛妄不實,而放下心中的執著,不需要因錯誤認知,讓自己坐困愁城太久。
強大與無求是遇到挫折的兩種心情,一剛一柔、一進一退、一高一低、一上一下,相信能讓人超越超拔出來,從沮喪的情緒中走出。

相關文章  不爭忍辱與勇猛精進   提起與放下

小詩(110)~(113)

2018. 6. 23  Sat.
113
放鬆入睡
別害怕失眠
入睡再簡單不過
安靜躺著
全然放鬆
就只注意呼吸

誰說打坐只能是坐著呢?

生命會找到自身出口
身體會自動滿足需求
你所需要的
只是放鬆
完全而徹底的
放鬆

112
一日清晨起床
提振精神高昂
頂樓我自獨往
迎接璀璨太陽

111
往生西方
生命
可以如是道別
在歸途中
聲聲佛號、步步蓮華
踏上
極樂的淨土

110
智慧之花
讓讀書
成為一種生命修煉
年復年
日又日
俯讀與仰思

文字在腦海中
綻放出
智慧之花
朵朵盛開

2018年6月23日 星期六

學術與信仰

2018. 6. 22  Fri.
學術與信仰
如印順法師所言,佛法研究當重其「宗教性」,畢竟研究的是「佛法」;然而研究佛法亦要「求真實」,因為從事的是「研究」工作。

然而,重宗教性以及求於真實兩者間似難以相提並論。其中「求真實」是尊重歷史事實,可是宗教除事實外,更重於理想與價值的探索,包括美善與神聖等理想價值。

佛法研究之兩難,猶如情理之兩難,存在著學術與信仰間的張力。不只是佛法研究,一切宗教研究都有此兩難,既要重其宗教性,亦也要求於真實。

學術研究是要回歸歷史、面對現實、尊重事實,但宗教的信仰卻是超脫此世、寄情彼世、遠懷理想。就一個信仰者而言,事實為何並不重要;或者即便事實是重要的,但卻不是最重要,因為價值的肯認與生命的安立反而更加重要。

佛法探究可說涉及「真善美聖」四個層面的思索,既要求真求實,又要兼具美善的關懷與神聖的理想;而相對於學者與信徒往往各有所偏,印順法師重宗教性及求於真實的雙重關照,可說兼顧了兩面。

如此,宗教研究可以分析、批判,但宗教「信仰」當盡量避免批判;只要是正信的宗教,有助於人心安定與社會祥和,這樣的宗教就有其存在功用。

宗教對話的時代,尊重是不夠的,還需要欣賞,甚至是尊敬、敬重。所以「摧邪顯正」在現代而言未必合宜,而如果真要批判,批判的要領或技巧就很重要,避免直指其錯或不好,而是說怎麼樣可以更好。

總之,宗教學者進行宗教研究,必須多一點「同情的了解」,而宗教信徒實踐宗教信仰,也要多一點「合理的認知」;如此「情理並重」或許是平衡學術與信仰的良方。

相關文章 佛法之「宗教性」

簡單愛

2018. 6. 21 Thurs.
簡單愛
每當小女放假在家,內人上班而我正忙碌,真希望有人把她帶走帶開,好讓我專心工作;然而有時她上學,我不見她一整天,卻又思念起她,很想早點見到她。這樣的矛盾情感(ambivalence)常在我內心浮起。

男兒志在四方,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不應以家庭為限,尤其在佛教中,家是私我的擴大、綑綁束縛的象徵,而當捨離超越之。然而小女的出現,給了我家的感覺,讓我重省家庭的價值,改變我對家庭的看法,也體認到家庭對一個人的重要。

當看到家中妻女兩人的親密互動,身為人夫人父的我即感受到愛、感受到幸福,一種簡簡單單的愛與幸福。尤其看到小女蹦蹦跳跳、胡亂說話的模樣,無拘無束,讓我感染到她的快樂,讓我想像曾經的童年、曾經的自己。

只不過,小女似乎是「裡外不一」。老師說她在學校都中規中矩,都有聽老師的話,但我和內人在家裡的認知卻很不一樣,隨性任性且我行我素。

對於這樣的「裡外不一」,我同樣是有喜有憂,喜的是她頗識大體,在團體生活中知所分寸,把家裡的這一面隱藏得很好;憂的是她在家裡像個小霸王,常常好言相勸卻置若罔聞,不能把學校所教落實在生活裡、表現在家裡。

或許她是「享受」家中的自在快活,把學校拘謹的一面全都擺開,全然「解放」。舉例來說,她一直有吸吮姆指的習慣,但在學校她是不會吸、不敢吸,怕老師及其他小朋友笑她,但是一放學後總是大啃特啃「雞腿」起來,好像憋忍許久一樣。

人生苦短,世局紛亂多變,能夠在動盪世界中,營造自己的小天地、小家庭,給人一種踏實之感。但願這樣的小天地、小家庭是愛的起點,不是愛的終點,讓感受到的愛與溫暖也能擴充傳遞出去。


小詩(106)~(109)

2018. 6. 20 Wed.
109
切莫言愛
愛是不可說的
如空氣一樣
無形無狀又無處不在

切莫言愛
愛是不可說的
如陽光一樣
遠在天邊又普照十方

切莫言愛
愛是不可說的
如水一樣
平淡無味又滋潤一切

108
春花
芬芳的花
留存著春天氣息
汲取空氣和水
以及日月精華
吐露出陣陣清香

107
反求於己
別再埋怨哀嘆
他就是這樣的人
接受這樣的他
寬恕無辜的自己

別再埋怨哀嘆
他就是這樣的人
改變自己的心
掌握自己的人生

106
觀身口意
什麼都不做
只管把心看
要是一動身
煩惱就增生

什麼都不說
只管把心看
要是一開口
寧靜就跑走

什麼都不想
只管把心看
要是一動念
無明就露現

人類智能三種表現形式

2018. 6. 19 Tues.

人類智能三種表現形式

「人是理性的動物」,人類是少數物種中具高智力的生命,而這樣理性、理智可以說表現在知識、思想和智慧這三個面向;而有知識的人不見得有思想,有思想的人不見得有智慧(同理可推有知識的人不見得有智慧)。

知識是透過閱讀進而消化和吸收的過程,學者是知識的代表,他們不只是汲取知識同時也創造知識。然而有知識的不代表有思想,因為知識是死的、靜態的,但思想卻是活的、生動的,所謂的「書獃」、「學究」等,即是形容反應駑鈍,無法獨立思考、清明判斷的知識人。

然而,有思想不代表有智慧,思想仍是可透過思考閱讀取得,但智慧卻是經由修煉而來(尤其是佛法中所說的般若慧)。智慧不僅是概念上的認知,而涉及到身心的能力和技藝問題。

如果以佛教的「聞思修證」來說,知識人重於聞思,思想家重於思修,而覺悟者、智者則是具足聞思工夫又重於修證。

知識、思想、智慧是人類智能三種表現形式,三者未必互斥不容,而應該是偏重比例的差異,如光譜一樣,有著輕重濃淡之別;而學者如何在知識的基礎上,亦重於思想和智慧,則是可以自我勉勵的,而不僅局限在知識層次中。

人性的試驗

2018. 6. 18 Mon.
人性的試驗
今天內人說她的老闆把上個月薪俸算錯了,多給了她半個診次的錢,擇日要退還回去。

半個診次聽起來好像不多,不過醫師所得對一般人來說算是不少了。而我很高興她願意主動退還,這是應該的、也是必須的。

生活中常會有「意外之財」,如去賣場買東西結帳有誤,我們會作何反應呢?如果多算了,我們會討回多付的錢,但如果少算了呢?有多少比例的人會主動歸還?

相信多數的人未必會主動補回應付款項,其中除「誠實」外亦有其它原因,如發現的時間太晚或者金額不大,想想就算了。曾有一次,收銀員的態度不佳,趕著結帳時少算了一項商品,而我明明放在她眼前,但看到她對客人的急促口氣,便不想主動告知,所幸那商品也只有百餘元,讓我的「不誠實」不會太過意不去。

人生有很多的誘惑,在此同時也測試著人性。一般人常說「誠實為上(策)」,但這未必是一件容易的事,「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真能做到的未必太多,多半是當作「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甚至更大膽的就以「放錯口袋」來掩飾貪污的事實。

人性試驗無處不在,或許老闆「無預警的加薪」,亦也是對員工的一種測試(雖然誤算的情況還是較多)。而我很高興我身邊的人願意選擇誠實,畢竟道德的價值遠高於一切。

相關文章 人格上的代價

小詩(102)~(105)

2018. 6. 17  Sun.
105
人生得與失
煩惱來又去
洞悉無常法
力把苦痛拔

104
只為她的存在
喜歡她
天真活潑
喜歡她
鬼靈精怪
多少柔情多少愛
只為她的存在

看她拿起貼紙
自言自語拼湊圖案
看她拿起畫筆
沒頭沒尾胡亂塗鴉
貼出了純淨心靈
畫出了美麗生命

我為她而歡欣
我為她而憂戚
心甘情願全然付出
付出給她所有一切
多少柔情多少愛
只為她的存在

103
心如一畝田地
而你是栽種者
植入什麼樣的種子
開出什麼樣的果實

心如一面鏡子
而你是鏡中人
原本是如何樣貌
映射出如何樣貌

心如一張畫紙
而你是作畫人
依思想之有無
烙印如是構圖

心如一顆明珠
而你是收藏者
用多少時間保養
就透露多少光芒

心如一切存有
而你是主宰者
你怎樣的修煉
就有怎樣人生

102
中觀劍/
一枝鋒利的筆
如劍一般
銳不可擋
掃破邪見
掃破迷情
掃破一切無明枷鎖
讓人
從正見中覺悟
從智慧中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