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30日 星期四

小詩(518)~(521)寫給小女

2019. 5.27  Mon.
518
女兒小寶貝
名叫林心慧
什麼不用會
健康最可貴

519
嫰嫰圓潤臉
閃閃發亮眼
只笑一點點
化身小甜甜

520
小女懷裡抱
甜蜜心中笑
有任何需要
老爸給妳靠

521
抱女在我身
溫暖在我心
寶貝我親親
妳讓我歡欣

「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2019. 5.26  Sun.

「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

佛教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身而為人能夠聽經聞法如「盲龜浮木」一樣,不只是「千載難逢」,更是「百千萬劫難遭遇」。

 

佛法所說的「八難」所指是修學佛法的八種障礙,如生在「人道」以外的地獄、餓鬼、畜生、長壽天等,即便生在人間但因身處於邊地而不能親近佛法,或者因盲聾喑啞等缺陷而難以學佛,或因沈溺世俗學問太深,世智辯聰自以為是而看輕佛法,包括「生不逢時」之生在佛前佛後等,都是見聞佛法、求證佛法的障礙。

 

依佛教可知,一個人若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是福報薄而業障重,因此在未來的生世中如何能常有佛法相伴、有善知識相隨、同參法友相行,成了每一個佛教徒這一生可以納入考量的。

 

在慈濟社群中,不少人放下了世俗的功成名就,選擇到志業體服務,為的是追隨證嚴法師淨化人心、祥和社會等理想;這看似是一種犧牲,但實則是道業的增長,「世間財」的減損意味著「功德財」的累進,而這或也是證嚴法師「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的要義之一。

 

每個人不只有今生,還有來世,下輩子再回人間時,我們想要以什麼樣的面貌現身?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無論未來如何,對佛弟子而言,只要是有佛法的地方就是好地方,能有「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共同走在菩薩的道路。

相關文章 貧富的辯證


和諧之美

2019. 5.25  Sat.

和諧之美

哲學家John Rawls認為「正義是社會組織的第一美德」(Justice is the first virtue of social institutions),但在人「以和為貴」的傳統來看,任一個團體、家庭或社會或當以「和諧」為第一美德。

 

一個家庭父母失和倒楣的是小孩,學校老師間爭執不斷辛苦的是學生,公司主管之間不和員工遭殃,至於政黨或政治人物彼此惡鬥受害的想必是人民;相對的,家和萬事興」、「和氣生財」,團體內部要是有一定默契共識,不只大家相處起來輕鬆愉快也能一同攜手向前走

 

也因此「以和為貴」之「和諧」成了一重要價值,所謂安內攘外」之「攘外必先安內」,意味著先安頓好內部才足以應付外部,否則內憂外患」、內外交迫」,同在一艘船上無法前進,甚至一起在大海中沈沒;倘若做不到群策群力、同舟共濟,至少不要互扯後腿、自相殘殺。

 

此外,「以和為貴」象徵著與人為善、廣結善緣的美德,也顯示一個人內心的平穩安祥,如老子《道德經》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境如「水」一般任運自然,代表和而爭、單純、良善、淡泊、退讓等正向性格。

 

雖然「以和為貴」容易顯得鄉愿,但在堅守大原則的前提底下,妥協與讓步是不可避免的,背後代表一種寬容和接納,以尊重不同以及包容差異,而不是要人隨波逐流、阿意苟合。

 

剛正不阿固然是優點,但剛愎自用卻是缺點,如何柔中帶剛、剛中帶柔之恰到好處(「剛柔並濟」)成了為人處世的智慧修煉。

2019年5月25日 星期六

小詩(514)~(517)

2019. 5.24  Fri.
517
「求真」
名利
我喜歡上妳
但我更喜歡真理

真理
不管在哪裡
妳永遠在我心底

516
思親
數十年生命陪伴
情感連結
徒剩一張張懷舊照片
在記憶的深處裡
述說過往的點滴

515
「思想」的過程
讀書
把思想從文章中吸進來
思考
把思想從零亂中排整齊
教書
把思想從大腦中傳出去
寫作
把思想從無形中化有形

514
四歲女兒
不知道自己做些什麼
每天快快樂樂的
煩惱來得快去得也快
總是一張笑咪咪的臉!

等著她長大以後
告訴她曾經的事

同婚過後,下一代一樣幸福

2019. 5.23  Thurs.

 同婚過後「生命」會自找出路

同婚專法雖已立法通過並正式公布,但依舊餘波盪漾,質疑或反對聲浪屢屢可見,除破壞傳統倫常、毀家廢婚之批評外,更以「下一代幸福」為名斷然嚴拒之,認為不只對下一代身心造成負面影響,還加重「少子化」勢。對於同婚過後「孩子愈來愈少」(「少子化」)以及「孩子愈來愈壞」(戕害小孩身心發展)的疑,以下略抒己見以為回應:

 

一、「孩子愈來愈少」?

國人愈生愈少之「少子女化」日趨嚴重,甚被為「國安」層級的問題。雖然同性伴侶無法正常生育,但「傳宗接代」不必然是婚姻的先決或必要條件,現代社會中沒有生小孩的夫妻不在少數,或自己選擇不生,或想生而生不出來(如「不孕症」),或者因再婚自己或對方已有了小孩。

 

同婚過後養兒育女的模式也著轉趨多元,自然而然會有新的適應與新的調整,重新取得另一種形式的平衡。事實上,根據《天下》雜誌所引用的資料指出,在同婚合法化的國家中,並沒有造成社會動盪及生育率降低、人口凋零乃至人類滅絕等危機,因此「孩子愈來愈少」恐會是一種多慮。

 

二、「孩子愈來愈壞」?

同性婚姻家庭中長大的孩子,會造成小孩身心異常、人格變樣乃至扭曲嗎?然則有愛的婚姻、和諧的家庭才是小孩健康成長的要因素,有愛就沒有阻礙,孩子也不會因此變壞。相對的,即便是異性的婚姻,若父母成天爭吵相鬥甚至暴力相向,仇恨的種子埋藏在小孩身上,那傷害與陰影才是更加嚴重。因此我們應關心的是婚姻之間愛與情感的交流互動,而未必在於性別之同與異。

 

同婚通過後,「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下一代一樣幸福。而且不只下一代幸福,上一代、這一代乃至下下一代都可以是幸福的,其中的關鍵在於愛、包容、尊重、信任等價值的存在與否,而這也才是我們必須關注的焦點。

 

刊於    

福報與業報

2019. 5.22 Wed.

福報與業報

福報與業報都意味著是果報,福報差也意味著業障重,可知福報是業力的正面表述,善業重者福報大。

 

福報是由善業功德所累積的,也因此福報亦可稱為福德;相對的善業功德亦也是福德顯示,如人天乘之布施、持戒和禪定即是所謂「三福業」。

 

一個人自恃福報大任意妄為、恣意揮霍,損福的同時即是造業(造作惡業),或者說太過享福是一種損福,也因此有福的人容易造業多。

 

不管是福報或業報都與因緣相關,福緣、業緣都是佛門用語,或者更完整的說福德因緣、業力(或業報)因緣等,皆顯示福與業的相關性。

 

因緣不可思議,因緣的牽引轉換而有業力推移造化,業力亦不可思議。面對難知難測的業緣變化,人除了努力修行外別無其它,修行之「修正行為」即是「修業」,行與業可視為相近的意義,業(karma)所指即是行為(action)。

 

如此,修行可說是為自己(及他人)創造因緣,不只創造善因善緣,同時也累積善果與善報,善的業報與福報。 


相關文章 冰山之「業」

小詩(510)~(513)

2019. 5.21  Tues.
513
「知道」
讀書
知道自己不知道的
思考
深化自己所知道的
寫作
把知道的記錄下來
教書
把知道的分享出去

512
知足者富
不是得到太少
而是獲得太多
多還想要更多

原來什麼都不缺
缺一顆知足的心

511
「謀定後動」
能做而不做
能動而不動
定得久、看得遠
靜得沈、想得深

510
靈肉合一
愛人間
兩個身體同屬一個靈魂
相遇時
身體交會是靈魂的合一

福慧之間

2019. 5.20  Mon.

福慧之間

菩薩的修行是「悲智雙運」、「福慧雙修」,福報和智慧之間要像「金字塔」一樣,福報之基底廣大,智慧才得以向上延展高度,如拙文<慧雙修與身心平衡>所提到的。

 

以「金字塔」比喻「福慧」關係,或許只是其中一種而未必是最適切的。在佛典中有以「金剛杵」之「初後闊,中則狹」來形容菩薩的修證過程,意即菩薩初發心修行廣集福慧資糧,遍學一切法,及至於因緣成熟契入甚深法性,證悟後進一步廣度有情普濟眾生,於是有「初後闊,中則狹」之譬喻過程。

 

雖然這樣的解釋和無著菩薩《金剛般若論》原意未必全然相符,但菩薩之「深觀」與「廣行」意旨大致可說是如此。

 

「福慧雙修」是甚深觀照與廣大行願的結合;其中利益眾生的事是多多益善,福報的累積才能既廣又大,此可說是「橫切面」之修行,至於智慧關乎無明的破除與煩惱的捨斷,智證之觀修既高且深,可說是「縱向軸」的修行。如此縱橫上下左右似已全面性掌握佛法修行的整體綱要。


總之,福慧之間的修行如「金剛杵」之意象,前依廣大行而通向甚深慧——「般若將入畢竟空,絶諸戲論」,後依甚深慧而開展廣大行——「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以此「絶諸戲論」、「嚴土熟生」圓滿菩薩道修學的一切。

讓台灣成為亞洲推動同婚進程的參考

2019. 5.19  Sun.

讓台灣成為亞洲推動同婚進程的參考 

台灣日前通過同志婚姻法案,這是歷史性的一刻!同志婚姻本身雖至關重要,但更重要是法律通過背後所彰顯的價值,象徵著自由、平等、包容、尊重、人權等價值的再確立;此時此刻台灣正隨著世界的進步價值而前進,讓身為台灣人的我們感到榮耀。

雖然去年底的公投說明台灣大多數民意是不認可同志婚姻的,但憲法第22條保障人民婚姻自由及第7條保障人民平等權,其中「自由平等」之強調,致使同志婚姻的保障、保護勢在必行,畢竟憲法位階高於一切法律。

可知,政府除了聆聽民意、隨順民意外,也有義務引領人民前進,價值定向應優先於人民意向。如此,我們不得不給小英政府及支持的立委們一個肯定,即便自知逆流而行是辛苦的,亦可能因此逆勢而傷,如連任之路更為嚴峻,但只要是對的就該堅持,不管代價如何也當放手一搏。

同志婚姻法案通過讓台灣人感到光榮,在於我們不被舊思維、傳統意識型態所框限,而能以更開明開放的態度來接納少數、包容異己。這也使得國際媒體爭相報導,加拿大外交部甚而推文恭喜台灣人民,意味我們的平等自由邁入新的里程碑。

「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同志朋友們也要珍惜這得來不易的成果,珍惜婚姻中互許的諾言,寫下歷史新頁之餘也要立下良好典範。

必須知道,同志婚姻雖表徵社會的多元開放,但結婚本身即是一種規範(不管是道德規範或法律規範),如何多元而不浮濫、開放而不雜亂,乃是走入婚姻的雙方所要共同努力的;也因此「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讓台灣經驗成為亞洲其它國家推動同志婚姻進程的參考。

刊於 即時論壇  新頭殼

「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2019. 5.18  Sat.

「自利與利他的合一」

「人間佛教」的理論原則之一為「自利與利他的合一」,「自利與利他的合一」包含了自利與利他之間的「辨證」,意即既要「利他為先」,但同時又要「重於自利」。

 

誠如印順導師所說,菩薩要「從利他中完成自利」,[1]在理想上、精神上要先利他、度他,「但願眾生得離苦」,但在現實上、務實上也要能自利、己度,在利他和自利的「辨證」中達到平衡。

 

大乘菩薩以利他、度他為先,如《大般涅槃經》:「自未得度先度他,是故我禮初發心。」《楞嚴經》也說:「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但醫生治病救命雖應以病人為優先,但倘若「泥菩薩過江」,自己命都難保又何能救他?

 

如《大智度論》云:「行者先求自度,然後度人。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於溺,相與俱沒。」可知自利、自度也非常重要,又如《中阿含經》說:「若有不自調御,他不調御欲調御者,終無是處。自沒溺,他沒溺欲拔出者,終無是處。自不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終無是處。周那!若有自調御,他不調御欲調御者,必有是處。自不沒溺,他沒溺欲拔出者,必有是處。自般涅槃,他不般涅槃令般涅槃者,必有是處。」

 

總之,大乘佛法既說「自利利他」之「共利」,但某個角度又說「若自利益,又為眾生是為雜行」,這關鍵之一在於動機的純正與否;唯有不為自己想之「但為一切眾生故行善法」的利他,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自利。相對的,希望透過利他而以利他為手段、工具來實現自利的目的,反不能得到真正的自利,可知「自利與利他的合一」存在著「辨證的弔詭」。



[1] 「菩薩的修學佛法,是為了眾生。要利益眾生,就必須自己修治悟入。所以菩薩是為了利他而自利,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寶積經講記》,頁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