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詩意人生

2018. 11. 28  Wed.

詩意人生

翻讀他人詩作,或者玄思奇想時,一有靈感就信手拈來幾句小詩;由於是隨性隨意之作,我知道自己的詩並不成熟,很難說是入流之作(更不用談上乘)。

 

一首詩的好壞大致有三個評斷依據,首先是「形式」,第一眼所見詩作的文字結構和排列方式,包括左右對稱、前後呼應等;第二是「音韻」,讀起來帶有一種節奏和韻律(壓韻);第三是「意義」,以最精密的文字傳達出最深遠的意涵或意象,「意在言外」或「弦外之音」的發人聯想、引人深思等。

 

每一首好詩各有風格特色,但不外在這三面向中的其一取勝。

 

我不是以寫作寫詩來謀生,但卻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試著寫作寫詩,而不限於作家或詩人的專利。就像寫日記一樣,主要是自己的自省與反思,而不是為了其它/他。

 

而我的寫詩,不在於追求詩作的好壞,卻在於「詩心」的培養,如去涵養「美」的覺知和感受,因此寫起來沒有負擔,很自由、也很快意。

 

一如我部落格其它文章一樣,都重於「自娛」,而不太考慮「娛人」與否──「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

 

陶淵明所想望的,亦是我所想望,也願以此心志繼續「獨白」下去……

小詩(330)~(333)

2018. 11. 27  Tues.
333
如果怕說錯話而不說
什麼好話也不說
如果怕做錯事而不做
什麼好事也不做

332
說話是不容易的
如果說的話像話
做事是不簡單的
如果做的事求是

331
錢的問題有兩種
一是太少
一是太多

太少窮於汲營
太多忙於應付

窮與忙
人生因而盲茫

330
安靜是一種美德
一種力量
靜以安之若素
自得而無不入

討厭自己

2018. 11. 26  Mon.

討厭自己

有一次跟人有小爭執,或許對方知道自己錯了,脫口說出:「我討厭我自己!」這一回應讓我有措手不及之感,緊繃的神經也瞬間軟化下來。

 

通常沒什麼信心的人,都會有「討厭自己」的心思反應(相對於此,有信心的人往往「喜歡自己」),或者傾向於完美主義、標準要求過高,達不到亦容易「討厭自己」。

 

雖然「討厭」是一種負面心情,但應有其正面功能,或者要儘可能作正向轉化,而勿長時間陷入這樣的思緒中。

 

「討厭自己」有正向意義,可說相近於儒家之「知恥近乎勇」,而能知所不足、知所限制,佛教亦要人常保「慚愧心」、「懺悔心」,《老子》也說:「夫唯病病,是以不病」。進德修業就是要反躬自省,時時自我提醒、自我審視。

 

我偶也有「討厭自己」的念頭,尤其當事情做得不好不對,自己也討厭起自己來,只不過這樣的頻率和時間不會太多太久。 


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個體,有時自我提昇、自我超越是透過自我否定、自我否定來完成,因此適時適度的「討厭自己」是好的;然而過猶不及,且不要因討厭而讓自己落於憂悶愁緒中。

小詩(326)~(329)

2018. 11. 25  Sun.
329
枝繁葉茂的大樹低垂
枝葉凋零的枯木挺立
大的要謙卑
小的要爭氣

328
無招勝有招
是工夫的最高境界
無為無不為
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327
衣食無缺的日子
感受到佛恩浩蕩
有衪守護
不再虛無
沒有憂苦
只有幸福

326
少了日曬雨淋
花草不再青翠
少了千磨萬擊
氣骨不再堅勁

安靜是一種價值

2018. 11. 24  Sat.

安靜是一種價值

記得幼時,當小朋友太吵,老師會說:「最高品質」,我們接著大喊「靜悄悄」,吵雜不休的聲音瞬間都安靜下來。

 

難而,這豈止是用來「對付」小孩,用在大人身上猶然。安靜雖未必是「最高品質」,但卻是一相當高的價值,不管對一個人的工作或生活皆是。

 

人世間很多問題不在於「解決」,而在於「消解」,消失了就解決了,把原先製造出來的問題取消掉,自然而然不成問題、沒有問題。

 

包括疾病也是,生病有時是太過忙碌、太過操勞,身體出現狀況;一旦放鬆、放空身體自然就好轉,實所謂的「無為』而治』」。

 

相對於「謀定後動」,人通常過於躁動,動得太多、太大,問題就出現了,此時需要的是安靜,「靜為躁君」。

 

幾乎所有修道傳統都強調「止靜」工夫,如《大學》之「止、定、靜、安、慮、得」,《老子》之「致虛極,守靜篤」、「我好靜而民自正」;佛教「增上心學」即禪定之學,《阿含經》處處要人「獨一靜處,專精思惟」等。

 

什麼都不做,只是靜靜地坐著,坐得很穩、很久,而能感受到喜樂,這本身即是一門深刻學問。如日本禪僧澤木興道說:「當你只是坐禪的時候就是佛,就是完美的人生。」

 

年紀漸長的我,時而告訴自己步伐放緩、身段放軟。不只是步伐身段,心態亦然,隨順因緣接受各種可能的安排。

 

放緩、變軟而至於不爭;事實上也不是不爭,而是沒什麼好爭,「人生短短幾個秋」,又有什麼好計較?──爭強好勝是內心不寂靜的表現;相對的,安靜下來,「反身而誠」,自可得到最真實的幸福。 


相關文章 「靜療法」  「無為」   什麼都不做

小詩(322)~(325)

2018. 11. 23  Fri.

325
活著是為了活著
平平淡淡
那人生是簡單的

活著不只是活著
轟轟烈烈
那人生是艱難的

324
狂心頓歇
你在忙什麼
又有什麼值得忙呢?
除了苦與滅苦
其它什麼都不是

323
千峰競秀
山巒各顯神通
爭與天齊
爭齊而爭奇
爭奇而競秀

322
一花一世界
花兒無愧於滋養的大地
它之所受即是它之所現
毫無保留
傾一切盛開綻放

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婚姻賭注

2018. 11. 22  Thurs.
婚姻賭注
結婚至今將邁入第七年,婚姻生活迄今都還安和平順,沒有所謂「七年之癢」。

在我看來,「七年之癢」應該是早婚者所容易遇到的,意即年輕身強力壯即進入婚姻,初期憑藉著激情和欲望尚可維繫兩人關係,待到時間一久,千篇一律的婚後生活已感索然無味,再加上外界的誘惑刺激,不免面臨婚姻危機的考驗。

由於我算晚婚,在身心漸趨成熟的狀態下走入婚姻,也因此結了婚後只想安定下來,細水長流,感受平靜、平淡、平凡的家庭生活,不想有突發性的變化。                                                                                                                   

回想當初結婚,真是年紀大了(37歲),不想再「蹉跎」下去,因此從認識到結婚才短短四個月時間,一切已然就緒搞定。當然這跟我的「急性子」有關,十足的「快、狠、準」,也做到了「花開堪折直須折」的醒示。

 

雖然看似是為了結婚而結婚,然而相知愈多、相識亦愈深,可以說是先結了婚再談戀愛。

 

當初我結婚對象的考慮,大致只有簡單幾點,一最好有佛教信仰,二是傾向於吃素(甚它如年紀、長相、背景等當然也會納入考慮),如果符合了就不想考慮太多,留待以後慢慢磨合,畢竟生活暨飲食習慣和宗教信仰一致,日後溝通應不至於太困難。

 

就憑著一種直覺和感通,我選擇了現在的伴侶,也很高興我選對了人(這也算是某種「知人善任」吧?),至少這些年來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一切都感到順當滿意(當然爭執小吵還是免不了),也很慶幸自己有此福德因緣。

 

人與人之間的聚散離合就是如此微妙。想想當初僅認識一個月就打算結婚,四個月之間完成所有結婚流程(包括宴客等),這不只對她是一場豪賭,對我而言亦是;只不過很感恩的是我們都下對了賭注。

 

「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也願我倆共同珍惜這百年修來的緣份,相知相惜到老。


相關文章  最好的朋友


小詩(318)~(321)

2018. 11. 21  Wed.
321
空氣無所不在
無人置身其外
但空氣是寂寞的
因沒人認真看待

來去匆匆
碌碌庸庸
忘了呼吸
亦忘存在

320
當沾沾自喜於功成名就
黃花與雲煙正嘲笑著你
「這一切終成過去」

319
哪裡有混亂
哪裡就有寧靜
混亂有多大
寧靜就有多深

318
軀殼之有形
終歸幻滅
精神之無限
化作永恆
以有形換取無限
雖死猶生

「兩岸一家親」?!

2018. 11. 20  Tues.

「兩岸一家親」未必等於「一個中國」

柯文哲因「兩岸一家親」說法近來飽受綠營人士「抹紅」;然而這「一家親」是否等於「一中」認同恐仍待商榷。

 

「兩岸一家親」是2017年柯P在台北-上海城市論壇開幕致辭所提,呼籲秉持「兩岸一家親」精神,彼此互相認識、了解、尊重、合作和諒解。

 

若講直白一點,這泰半是一種「場面話」,畢竟「見面三分情」,人在上海參加交流活動,伸出友誼的手,講一些助於雙方和諧互動的話,本是人情事理之常;否則在那樣的場景下,不談「兩岸一家親」,難道要說「兩岸一家仇」、「兩岸一家敵」,繼續的對立、對峙?

 

或者,「兩岸一家親」僅具形式意義,而沒有太多實質內涵,講得只是「精神」,甚而是一句「空話」,作為待人待己的「口號」。

 

在我看來,柯P現階段仍傾向於「台獨」,只不過不是「基本教義派」式的「台獨」,而是在有利於台灣前途發展的大前提底下,開放各種可能的選項。

 

在柯P心理(以及不少人心理),或許不只是「兩岸一家親」,甚至是「世界一家親」,亦即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因此豈止是「兩岸一家親」,在全球往來互動頻繁的世界裡,「地球村」時代到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緊密相關,甚至是唇齒相依的(如「全球暖化」即是一例)。

 

「朋友要多,敵人要少」,尤其強大的中國大陸就在我們隔壁,兩岸持續緊張對我方更是不利;相對的,打破僵局、釋出善意,良性正向的「敦親睦鄰」,應是值得鼓勵的,而且是務實作法。

 

因此「兩岸一家親」說法不等於或未必等於「一中」,只不過是對於政治現實情勢的體認。倘若不能聽其語意、看其脈絡,過度的「抹紅」效果恐適得其反。 


刊於 即時論壇(標題後段為編輯自加)

「未雨綢繆」!?

2018. 11. 19  Mon.

「未雨綢繆」!?

結婚現場通常都是喜氣洋洋,然而總有一個人的心情格外沈重,那就是新娘的父親。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此乃人倫人情之常;小孩陪伴在旁的時光是如此短暫的,只有枕邊人才是真正相伴一生(如果娶對、嫁對的話)。


但如果說女兒是爸爸前世的情人,要把情人拱手讓人,自是百般不捨。只不過,當初爸爸娶了人家女兒,自己的女兒要嫁人,這也是天經地義的。

 

小孩婚嫁後,兒子就是太太的,女兒就是先生的;如果再有小孩,那就是小孩的,父母自是擺放一邊。而如果爸媽自私一點,兒女不娶不嫁,他們永遠都是家裡的人,即便沒有留在身邊,情感的重心也會在家裡。

 

小女還不到四歲,當爸爸的我似已擔心她嫁人的一天,這是「未雨綢繆」?還是「杞人憂天」?無論如何都要心懷感恩,畢竟小孩人生中最純真的一面,同時也是最甜美的光陰,都留給了作父母的我們,那也就夠了,人世間哪有什麼不變的呢? 


只是想到她將離我們而去,走進另一個家庭,內心還是不捨和感傷。當然,如果小女未來嫁一個好先生,多一個人照顧、多一個人疼惜,那為人父母的自是甚感欣慰,自己也多一個孩子,那又何失去之憾?


小詩(314)~(317)

2018. 11. 18  Sun.
317
好好呼吸
別想呼吸以外的事
在所行的一切都回到呼吸上
必得大樂大歡喜

316
生時發光發熱
熾烈如火
死後悠悠淡淡
清涼如水

315
萬能造物者
若存在的話
衪應為
人間的幸福感到欣慰
人間的苦難感到慚愧

314
生前努力行善
死後了無遺憾
生前把握珍惜
死後平靜安息

「慢慢修時快快到」

2018. 11. 17  Sat.

「慢慢修時快快到」

一些佛教徒學了佛後有很大轉變,然而這樣的轉變未必都是好的,甚而變得更差、更壞。猶如「嬰與水倒」(throw the baby out with the bathwater)一樣,原本好的那一面,因為「修行」的緣故,也跟著給「修」掉了,這是令人感到可惜的。

 

禪門中描述參禪修行三個階段──「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其中「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代表一過程,最後是「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只不過此中間階段之「似人非人」甚是折騰,舊的要去而未去,新的要來而未來,可說是一尷尬處境。

 

如此,修行不需要躁進,「慢慢修時快快到」。修行的第一步在於認清現況、接受現實,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在這樣的前提底下,進而去保留優點、改進缺點,而不是缺點未改,反倒是優點全不見了。

 

我們不需要為了作佛教徒、當修行人,把自己變得不再是自己。來不及學到、學好,反而原本熟悉的也跟著不見了;「邯鄲學步,失其故步」,這話用在修行上,亦有相當的提醒作用。


相關文章  「修行之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