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擁抱孤獨

2014.10.31 
擁抱孤獨
現在的我,參加活動的興致降低,愈來愈少主動報名些什麼,有時雖會「天人交戰」,去與不去之間幾多掙扎,但要是有人明確邀約,基於人情上的考量,我通常會出席,而若沒有人邀請,我就告訴自己要淡然放下

看來我是愈來愈大牌了;事實上也不是,只是對很多事情失去新鮮感,或不再那麼好奇,較能感到快慰的,反倒是獨處時的安靜,以及閱讀和思考所帶來的充實感。

儘管讓一滴水不乾的方式,是把它滴入大海中;但雖看似不乾涸,實則是消失(可謂某種形式的乾涸),至少做為一滴水的主體性不見了。所以為保有那絲毫的主體空間,我還是選擇擁抱孤獨,而少投身入群之中。

即便只有一滴水,而不是大江大海,一樣可以發揮功能,不是說「微渧先墮,以淹欲塵」嗎?這也是一滴水的力量,那怕它微弱渺小。

就讓我以入世的心過著出世生活,帶著大乘情懷過著聲聞般的日子吧!

血淋淋的情愛教訓

2014.10.30 
血淋淋的情愛教訓
今日新聞報導,一名年近八十的老翁,月付十萬元包養47歲女友,但女友疑似移情別戀,竟極盡報復之能事,趁她熟睡時以利刃活割五官,把鼻子、上下唇和雙耳割下後,丟入馬桶沖走。此等凌遲酷刑,受害者痛苦指數已然破表,慘不忍睹的畫面可想而知,不只令人悲鳴慨嘆,同時也給愛戀中的男女諸多警示:

第一、愛有多深,恨就有多重。愛之欲其生、欲其樂,花大筆鈔票在所不惜,傾力滿足需求,只為討歡心;恨之欲其死,甚至生不如死,以兇殘手段暴虐毀容,及至血肉模糊,面目全非。

第二、「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花落而愛渝。」倘若情愛的雙方動機不純,另有所圖,或者圖色、或者圖利,一旦不合己意而交惡衝突,結局將是慘痛的,也印證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的道理。

第三、愛是給予自由,而非佔有,然兇手寫給女方的警告字條表示:「我得不到的東西,絕不讓他人輕易得之,否則以最極力流血方式收場」,並揚言:「與其他男人吃飯、活動,將不惜一切代價血洗家門」──此等強烈的控制、主宰意識,絕非是「愛」而是「欲」。

第四、為情所困,乃至「情殺」事件的發生,小至十幾二十年輕人,大至八十老翁等,皆可能發生;可知情愛暨兩性教育的工作,乃所有人的功課、一輩子的功課,不只是家庭、學校該承擔責任,同時也是政府的責任,社會大眾的責任。

相關報導  恐怖醋翁 活割女友五官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每日極短篇18

2014.10.29  Wed.
讀書與靜坐
現在的大學教育強調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學習做事以備於將來找工作,但許多深刻的人生道理都忽略不談,甚至也少有老師能教,如此職業訓練或可作為大學教育的代名詞,某種意義可說是種「奴化」的教育。

東方傳統以來,學習是求道過程,所謂「學即覺」即是,特別是對生命的內在覺悟。而這樣的覺悟,不是純然知識性的問題,還包括對人生的觀照而生智慧洞識。

因此,古時的書院或學堂教育,不只教讀書而且也教靜坐、教做人,如儒家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等,這用現代話來講可謂「五育均衡」,甚至更重於德育。

現在莘莘學子只讀書不靜坐,我想是一種缺失;包括我自己所知愈多,卻也未必真感充實,有時靜坐一會,感受內心的寧靜安詳,反更覺美好。

不只是智性(intellectuality)該成為高教的一環,靈性(spirituality)亦然,把靈性相關的教育包括情意、宗教、生命等帶回校園吧!

2014.10.28  Tues.
另一種快樂
臉書上看到一則新聞,身價近百億美元的馬來西亞富豪安南達克里斯南(Ananda Krishnan),其獨生子20年前盡棄塵世一切,於泰國捨俗出家,成為法號阿姜斯里潘諾(Ajahn Siripanno)的僧人,在youtube視頻上皆可看到他的演講。

這則報導,猶如佛陀故事的翻版;當初悉達多貴為皇太子,但宮廷的榮華富貴,絲毫不能阻撓他「求道」的渴望,於是逃家在森林中苦修,六年後證悟而為人間覺者。

Siripanno比丘亦然,自幼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幾可說有求必應,也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仍感於生命的不足與有限,二十多歲青春年華之際甘願捨離一切,對一般人而言是何等瘋狂之事。

但誰說只有追逐於紙醉金迷、夜夜笙歌之中,才叫快樂呢?相信Siripanno比丘二十年來修行體驗的快樂,乃任何世俗價值或功名成就所無法輕易取代的。

相關報導  大馬富二代棄富出家

2014.10.27  Mon.
中觀見
前兩天上在力行佛學院上中觀學,在講課過程再次熏修緣起空慧,深化對中觀理境的偏好和嚮往。

雖然佛教經論浩瀚如海,但大海之水一瓢飲足矣;猶如其他的佛弟子或依唯識、或依如來藏、或依禪、或依淨土、或依天台、或依密教等,我願以一位中觀派追隨者自居。

印順法師在《中觀今論­》自序中提到:在師友中,他是被看作研究三論或空宗的,但他曾為此澄清,表示他不能屬於空宗的任何學派,但對於空宗的根本大義,確有廣泛的同情!而且回想《中論》與他的因緣,數十年來給他的法喜,不覺分外歡喜!

如今我似可感受到法師欣喜所在,中觀空義的蕩情遣執,疏通許多觀念上、知見上的盲點,相契於八正道的正見、正思維的修學,帶領人以更高、更超越的眼界,看待人世間一切。

感恩龍樹菩薩,讚嘆龍樹思想!

2014.10.26  Sun.
信仰、實踐、療癒
我們宗教所以「信仰」、「實踐」和「療癒」為辦學宗旨,此三項可分別對應到佛教「境」、「行」、「果」之次第。

其中「境」是所觀之境,善於分別觀察諸法,領會佛法所說的空、無常、無我等道理,而「行」顧名思義即是對教理的實踐暨禪觀修持,而「果」是依煩惱所斷而證得的菩提果位。此「境、行、果」的修學步驟,約略和佛教所說的「信、解、行、證」相互呼應。

有信仰的人不苦,懂實踐的人有福,得療癒的人自在。願任何靈性關懷的探究者,加入我們「求道」的行列,共同為身心安頓找尋方向。

2014.10.25  Sat.
虛無與空幻
佛教之「空」,常被以道家的「無」解釋,過去佛教傳入中國即以「無」解「空」,史上稱為「格義佛教」。

然空、無兩者實有不同,依我博士論文(已出版為《道與空性》)之研究:佛教的「空」和「緣起」相扣, 依緣起的定義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 其又與「中道」(「離於兩邊」)相通,在大乘佛典則與「不二」、「無自性」、「假名」、「真如」、「涅槃」等概念有關。

道家的「無」古來理解不一,但我認為道家的「道」和「無」主要是和「平衡」、「和諧」相關,或可理解為「此生()故彼滅(),此滅()故彼生()」, 即所謂陰陽消長之道,與道、太極(或無極)、無為、柔弱、氣等有關,而「無」強調的是變化、辯證過程中的柔軟靈巧,不起成見而進退自如。

另一個道家和佛教可對比的概念是「虛」與「幻」,現在這兩個詞都被合用而為「虛幻」,但若回到道家和佛教原初用法,兩者亦有差異,而這樣的差異也分別關乎上述「無」和「空」的不同。

意即,道家之虛靜、虛而待物、唯道集虛、虛懷若谷等,表達的是無為、不爭、低下、素樸等,和佛教空義所傳達的夢幻泡影、如雷如電等,差別頗大。但不管如何,兩者思想背後所展露的精湛哲理,都是深啟人心的!

之間同異,無法以一、兩語道,歡迎有興趣者參考《道與空性》一書。

2014.10.24  Fri.
思想重口味
從事哲學之學習與工作已有二十年,發現自己思考慣性已有所不同,常常在看書或聽演講時,希望能多點「刺激性」,否則平淡無奇,總覺意猶未盡。即便是學術性的講演或論文,也哪怕是知名學者或講座教授級的專家,只要探討的問題流於表淺浮面,不帶有思辯、辯證內涵,都難以感到過癮。

又如坊間很多勵志書籍或心靈、靈性叢書,雖因通俗而受到大眾歡迎,但由於所傳達的觀念太淺,缺乏進一步思想論述,有時翻翻就擱置一旁,引不起我太大興趣(除非作者本身德行高超)。此就好比習慣吃辣椒的人,餐餐必有辣椒,若突然一餐沒吃到,即感食而無味,甚至無法下嚥。

思想性的文章,有時看不懂(或者似懂非懂)才覺得有意思,看得太懂反而不覺有趣了!

2014.10.23  Thurs.
2014.10.22  Wed.
把學佛當一回事
頂新黑心食品被各界大肆躂伐,有人會納悶問:主事者不是潛心修佛,參與慈善活動多年,怎麼還會做這種事呢?

人非聖賢,而且聚集於身是累生累劫的無明業習,因此即便長時間學佛,離成佛之路仍漫無止境,故因一念之差失足成千古恨,大有其人,實不需大驚小怪。

換個角度想,如果學了佛還如此,那未學佛豈更不堪設想?不知會犯下何等滔天大罪?如此,人生的每個腳步、每個意念都必須謹慎小心,確實把學佛當一回事,否則煩惱習氣積重難返,只好等著下一次的跌倒犯錯。

2014.10.21  Tues
食安感想
最近因食安風暴,社會上一股強大的負面能量升起,過程中慈濟」亦飽受質疑批評;面對人世間紛紛擾擾,心中有四點感想:

第一,自己能力有限,能說、能做得不多,只能反求諸己,自求多福,做好份內之事。

第二,這社會對上層人士是不寬容的,因此愈是上位愈需要小心,作風行事務求低調審慎。

第三、在我自己的田地上用心耕耘,並交出成績單來,不去理會「剪不斷,理還亂」複雜的人心黑暗面。

第四、堅定信仰,讓信仰成為生命的全部,讓自己安於斯、樂於斯,亦也願老於斯、終於斯!

2014.10.20 Mon

無妄之災

頂新油品出包,網軍群起攻之,全台串連「滅頂」計劃,味全產品銷路一落千丈,數千名員工也無故遭殃,欲哭無淚。連出面協調的企業家尹衍樑也被評為共犯結構,甚至無端牽扯慈濟,將不相干的事牽扯一塊,大肆批評。

民眾在氣頭上,發起此運動可想而知,但「罪不及妻孥」,那些還要養家活口的味全人,又要他們淪落何處呢?而證嚴法師及慈濟人無端受波及,更是無妄之災。

魏應充即便是慈濟人,犯錯一樣要受到法律嚴厲制裁。而證嚴法師身為宗教師,有她自己的判斷──既不切割撇清關係,也不聲明支持力挺,唯一想表達的是對弟子的關切;好比慈母對待自己犯錯的小孩一樣,不嚴厲苛責、也不縱容護短,只是給予母愛的關心,希望小孩能夠照顧好自己,吃睡一如往昔。

宗教師想事情的方式與一般人有別,而社會大眾用既有的思維框架頤指氣使,要證嚴法師做什麼或不做什麼,已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足為論。


2014. 10.19 Sun.
解冤釋結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但偏偏某些惡因惡緣,這社會上就是有人要結不要解,甚至還要綁得更緊。

例如一個無心的小車禍,明明對方並未受傷,車子也無大壞,但趁火打劫敲竹槓者所在多有。其它如政治爭鬥更是如此,有時盡在小問題上死纏爛打,傾力於抹黑對方、打倒對方。

雖然在宗教上有所謂的「解冤釋結」,但心念態度的轉化,比任何宗教儀式各具實質效應。如果透過贖罪或法事運作能「解冤釋結」,那一切似乎太容易了。

因此,他人與我爭,我不與人爭;任何傷害的行為,都是一種無知的表現,寬容和諒解是必須學習的功課。

「不能改變別人,就照顧好自己的心」,只要心念虔誠良善,相信一切的惡因惡緣都將化險為夷。

2014. 10. 29貼於花蓮歇心居)

一抵三千

一抵三千

人氣作家九把刀被爆劈腿,引來網友書迷罵聲連連,其書裡給人愛情貞定純一的想像,也瞬間幻滅。

人的情欲本如此,總慣於求新求變,除非是深愛另一半(及小孩),或者道德感、責任感重,或者有靈性關懷,否則出軌是容易理解的事。

新聞報導指出:九把刀說喜歡劈腿的對象,但希望未來和女友一起走。就人性欲望本能而言,新歡令他著迷,但理性權衡後,未來人生漫長之路,舊愛更為適合。如此可知,互相喜歡不見得彼此適合,反之亦然;而真正論及婚娶,適合當比喜歡更加重要。

近來偶聽到身邊朋友婚外情之婚姻危機,心中不免慨歎!我反觀內省,也告訴自己要小心。所幸我婚前該經歷的也都經歷過了,感情的一切已了無遺憾,太太人又很好,應該把人生目標放在更有意義的事,而不是停留在男歡女愛上打轉,繼續醉生夢死,生死輪迴。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結婚或定情之人當有此認知,用此一瓢飲以抵三千水,別再把其它清水染污了。

道與空性(博論摘要)

《老子》和《中論》分別是道家與佛教的重要典籍,本文即藉由二書之比較,來探討其間的異同,乃分別就語言策略、對反思維以及有無觀三個課題作探討。

對《老子》和《中論》而言,道及空性皆是不可言說的,因而其試著以一定的言說策略來因應此不可說。而語言策略所回應的不可說,就《老子》而言,可關乎世間對反關係的微妙運作;就《中論》來說,乃是涅槃空性之雙遮二邊、超脫一切分別思維。其中可從「有無」之對反概念,進一步看出其哲學觀點與關注課題之差異。如此,語言策略、對反思維以及有無觀三個線索,可統貫為本文探討兩本哲學典籍的主軸。以下除首、末兩章外,逐章說明本文比較所得之綱要。

在第二章語言策略部份,《老子》與《中論》的語言策略分別可以正反對演與立破兼施作為理解的方式。於此正反對演與立破兼施的言說策略,可歸納出四點共通處,分別為:一.兩者語言策略皆為回應不可說;二.在語言策略的視域下,皆顯示說與不說的微妙與弔詭;三.兩者之語言策略皆具有動態、靈巧之特質;四.策略詭奇之運用易於引起誤解。關於這些共通性其中可能的意義,在本章裡也進行了討論。

在第三章對反思維部份,本文指出,對於世間的對反概念,《老子》與《中論》分別提出兩種不同因應的方式。如就《老子》而言,萬物皆由兩對立面相依而成,此兩面會往其對立面轉化,而互有損益、消長;因此,如何在這些兩兩對立的世間中進退得度、取得平衡,並得以保全長生、無為而無不為,應是其所關心的。《中論》卻從對反二邊相即相離、雙是雙非的思路中,使揚棄一切二元性思維。由此可知,同樣面對世間相對二法,《老子》和《中論》提供了兩種迥然不同的理論模型,恰可作為對照。在本章第三節中,即對諸多相異處作出對比,包括兩者在對反語詞定位、用法上的不同,以及運思模式、中道思想上的差異,乃至二者重整體、重分析以及重批判、重和諧之別等方面的相互對比,來顯示出兩者間的區別。

在第四章有無觀部份,《老子》視有無為天地萬物之本,要人從玄之又玄的有無兩者,去洞觀道的深意,使能在此人世間保全長生;相對於此,《中論》卻以有無二見為顛倒妄執之顯現,並從有無二見的徹底破除,走向涅槃解脫的境地。對於兩者不同的有無觀,在本章第三節分別從有無的用法、有無觀背後的理論基礎以及其間的實踐性意涵,此三方面作出比較,其中涉及道家消長律與佛教因緣法的探討。

藉由本文之對比,雖然得知《老子》和《中論》皆以「善說」來回應不可說,也皆著重靈動、無執與善巧的語言策略來展現智慧;但同時也得知兩者在思想、智慧的特點及根本處上,有著實質的差異。換言之,兩者除了在「思想形式」上有些許相近之處,其「思想特點」及「思想基調」卻大有所別;而藉由《老子》和《中論》兩本典籍的比較,可推斷出中國道家與印度佛教的思想核心原是南轅北轍的。其中《老子》象徵中國哲學的思想傳統,與莊、易二書合稱三玄,而開展出陰陽、有無等的兩儀、兩極、兩全或兩行之道,重視兩兩關係間的變化、辯證以及和諧、統一等。而《中論》上承阿含、般若等思想,表達印度佛學中道不二的意旨,使能捨離二邊而從苦難中解脫。就此而言,老學及道家哲學的兩兩、兩儀之道,與中觀學和佛教思想的不二中道、不二法門,各自成為不同面向的智慧典範。

總之,本文以《老子》與《中論》為依據,溯源於老子和龍樹的哲學,從中探究道、佛思想的基本觀點與洞見,可發現道家、道教的始祖老子,與素稱「佛陀第二」、「八宗共祖」的龍樹,兩者思想有實質的差異,乃分別指引人走向長生久視或寂滅無生的路,而各自開創一片境地。儘管如此,兩者也在因緣際會下,跨越時空,於中國這塊土地相遇,並在後人牽針引線與創新繼承中,共同影響中國佛教的發展。

關鍵詞:道、空性、語言策略、對反思維、有無觀、正言若反、二諦、正反、立破、有無相生、非有亦非無、消長律、緣起法

2014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每日極短篇17

2014. 10.18 Sat.
貼近陸地
今天早起外頭風大,所以沒有到頂樓活動筋骨,而是到樓下走走。

在「同心圓」宿舍區住了七年,周遭寬闊廣場及綠地,在台北都會區並不多見(除非是豪宅),而我身居其中許久,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常是匆匆來去,趕著上課或辦事,從未在白天時好好看看這裡的一切。今一大清早,我特地留意這裡的花草樹木,仔細端詳,感覺整理維護得好,可看出有人定期修剪照顧的痕跡。

前些時日,我和內人在家樂福買了幾個小盆栽,一方面作為裝飾,一方面也提醒自己多注意這些無聲說法的生命。

長年來,在學術領域中鑽研高深學問,窮究形上觀念和抽象論證,總是飛在天際卻不著地面,而今重拾對泥土和草木的感覺,如此之「腳踏實地」,覺得才是真正的活著。

2014. 10.17 Fri.
平淡生活
今天在力行佛學院上中觀學,回程一位師姑(和母親同年)搭我便車到花蓮火車站,準備回台北。這師姑頗為健談,沿途與我分享她一些經歷。

她說她老公五十歲初頭即往生,那時她四十多歲,但他老公留下的遺產,足讓她和小孩不愁吃穿。十多年來,她就過著她想要的生活,到處做志工,忙得充實又不亦樂乎!

她的先生很會賺錢,但英年早逝,最後所賺的錢自己都用不到,卻澤及妻小。她還說她先生不好相處,早年婚姻生活有些辛苦,直到先生蒙主恩召,她晚近的日子才快活起來。

她說人懂得知足就會快樂,勉勵我好好在花蓮待著,珍惜這裡平淡生活,不需隨著外界的功利而功利、庸俗而庸俗!

2014. 10.16 Thurs.
深活
現代人生活忙碌緊湊,凡事講究速度效率,於是乎「慢活」的口號興起,提倡放慢腳步以塑造新的文化。

事實上,與其說「慢活」,更適切的應是「深活」,而佛教禪修所說的覺知、正念、活在當下等,所要傳達的即是此意。如同一行禪師書中常要人「深觀」(looking deeply),要人靜下心來,將意念拉回眼前一瞬,深靜覺察週遭人事物,如此才是真切活過。

誠然,浮亂的心,往往看不清楚經歷的片刻,看來很多事要做、在做,但倒頭很可能是瞎忙一場。而唯有傾心力於當下,深深地活著,如此之「深活」才是生活,同時也會是「樂活」!

2014. 10.15 Weds.
用情感思考
現今高等教育,理智的思考訓練被視為理所當然,各大學皆開設「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課程,但學習用情感思考,似也應該作為教育的一環。

理性的運作是為了進行分析和論證,抉擇析辨各種主張或見解的是非真假,除維持自己的論點,也捍衛自身或他人權益。

然而,「理來情無存」,計算打量的結果,時而會讓人與人間的情感變得稀薄,而運用情感思考,也是一種面對事情的態度。

用情感思考的人,善於接納所遇到的一切,不管順逆好壞,一律承擔接受,認為一切都是天經地義,一切都是心甘情願。許多卓越的人格者、宗教家,即具備了這樣的特質,常用情感去面對、包容任何境遇。例如證嚴法師的「普天三無」,即是典型用情感思考之一例。

一般說「法、理、情」三個順位,我的新解是「法」是佛法,而在通往佛法的路上,必須「理」和「情」並重,其中「理」代表著「智慧」,「情」象徵著「慈悲」;人除了理智訓練外,還需要情感提昇,如此「悲智雙運」,才得以成就菩薩道的修學,並圓滿人生的幸福。

2014. 10.14 Tues.
心與腦
心與腦兩個概念的關係為何呢?就現代的(神經)科學而言,研究心就是研究腦;但在東方人文脈絡下,兩個概念明顯不同。

如我們說「多用心」和「多用腦」的意涵有別,「多用腦」是「多動腦」之意,但「多用心」不會是「多動心」。此外,「訓練心」(心的訓練)和「訓練腦」(大腦訓練),所表達的亦有差異。

「心」多了覺知的意義,同時也有道德內涵,而關乎生命和價值探索的指涉;但「腦」主要指的是理性運作,包含對事物的認知、認識等,甚至具體所指是一器官,而以生物性概念為重。

心與腦,可說是情意和理智的兩面;人要用心體會,以及用腦思考,才能成為通曉情理的人。

2014. 10.13 Mon.
珍惜商譽羽毛
今天新聞仍圍繞在食安問題的報導上,其實整件事的問題根源,還是出自於「貪」字;即商家為求最小成本賺取最大利潤,於是挺而「缺德」,大賣黑心食品。

「人有一貪,必有一失」,而且是得不償失;數十年的集團信譽、商家品牌,可說毀於一旦,未來重振之路漫漫無期。

如魏家三董所說:食品是良心生意、老實人的生意,我也願意相信他是有良心的老實人;但這件事的發生,卻說明他未必是有能力、才幹的人,甚至未必是聰明人。職是之故,有德而無能,高高升起又將會重重摔下。

而這也給大家一個教訓,愈是受到信任重視,對自己的要求就必須更嚴格,否則失信予人的失落失望,代價將是慘重的!

2014. 10.12 Sun.
笨或壞
頂新油品一年內三度出包,引燃全民憤火,全台店家大串聯,共同抵制頂新商品。

日前頂新正義油品暨味全董座開記者會時,聲淚俱下鄭重道歉,宣稱因自己「管理不當」而鑄成大錯。若以此邏輯,魏家三董並不知道自家所賣之油是飼料油混充,而是手下為節省成本膽大妄為;但他身為主管督導不周,亦難辭其咎。如此輕易被下屬矇騙過關,重創經營已久的家族企業,實在也太笨了。

相對的,他如果早知內情,卻默許下面的人非法混油,那不只是笨,而且是壞。但令人不解的是,早在前兩次發生後,頂新集團理應有所警覺而積極防範監督,怎麼會事過於三?

總之,這件事的發生,主事者不是笨蛋、就是壞蛋;而基於對人性良善的信任,與其說他是壞,我寧可相信他是笨。

2014. 10.11 Sat.

2014. 10.10 Fri.
假日審稿
這次國慶日連假本要回台北一趟,但想到許多事該做未做,只好把先前訂好的票取消,留在花蓮「加班」。雖然這些事並不急迫,但總是拖了一陣子,包括審稿、改稿、寫稿等。

例如審稿,手上有六篇論文待審,若再加上研究生論文奬學金的審查,加起來有十二篇之多,所以還是先把積累的事處理好。

由於自己也常投稿到不同期刊,所以「將心比心」,希望大家能公平客觀相互對待,避免以個人好惡左右審查結果。因此我一般審稿,只要作者言之有物,看得出是心血付出的成果,一律樂見其成而推薦刊登。

至於寫審查意見,好比是寫讀後心得報告;如果讀到好文章,則又增加一些新的知識、新的理解,可說一舉兩得。
2014. 10. 18貼於花蓮樂息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