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自討苦吃」

2017.2.24  Fri.
「自討苦吃」
苦是人生實存現象,佛法第一個關注就是苦的問題。

既然苦痛無法避免,如何學習吃苦,增益受苦的耐力或定力,自發性主動訓練變得相當重要,使在面對無常時不致於手足無措,甚至有更大的信心樂觀以對。

自願吃苦亦是一種自我鍛鍊暨禪定培養,《成佛之道》云:「依住堪能性,能成所作事」,即透過定靜工夫助於成辦各種事功。一般所說「心有餘而力不足」,或可透過提昇心力來改善。其中節制欲望是不可或缺的一環,使得哪一天欲求不滿時,不致於太過痛苦。

幾年前有一法官控告台大醫院醫療疏失,膽囊因誤診而被割除,讓他生活品質大受影響;如過去愛吃的生魚片、紅燒蹄膀都不能吃,一吃就腹瀉不止,於是怒告5醫師求償900萬元。

不少人葷食成習慣,無肉不歡,把美好生活建立在美食或肉食上。然而,對素食者而言每天只菜不肉,痛苦指數卻不見得增加,如何有生活品質低劣的問題?茹素反而讓人身感輕安,擁有更佳的生活品質,所以一切不過是欲望大小的問題。

很多人沒有或不曾擁有,卻不見得過得更差,甚至比擁有者更好;這或如《孟子》說:「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困頓磨難中才足以激勵心志,讓人變得更堅韌、更剛強。

如此,「自討苦吃」、「吃苦當吃補」是必要的,如此苦痛或逆境與否,僅是一念之間,若能把欲望縮小、心力強化,幸福快樂將垂手可得。

思考取代閱讀

2017.2.23  Thurs.
思考取代閱讀
人漸入中年,體力、眼力不如過往,也或許是我電腦看得太多,眼睛已有一些老花的現象。

眼力雖退化,腦力或許還可以,因此告訴自己多思考來取代閱讀。也就是不用急著讀書、看資料,反而先安靜端坐一回,想一想正在研究的主題,看還有哪些可開展的,儘量想得深、想得豐富。

「盡信書不如無書」、「想像力比知識重要」,這都顯示獨立思考的重要。

年輕時透過閱讀增長新知,待中年或一定年紀後,隨著人生閱歷寬廣,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已然確立,此時閱讀反而是其次,更需要反覆的思考,深化對人生的理解。

就我個人而言,思考的樂趣不亞於閱讀,甚至比閱讀更感充實、更容易獲致啟發,畢竟是自己摸索出來的心得,關乎自己的切身體會。

而思考不限於知識性的,還有內在心性反省等,一如有各式各樣書籍作為汲取的養份。而且思考不拘任何形式,不用憑藉太多事物,只要帶著會思考的腦袋,一枝筆一張紙,隨時都可以把所思所感書寫下來。

不管是「道在屎溺」,還是「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堂」(「粒米藏日月,毫芒有乾坤」),處處留心、用心皆有大學問;「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實有其理!

活的哲學

2017.2.22  Wed.
活的哲學
勞思光在<中國哲學研究之檢討及建議>關心如何使中國哲學成為「活的哲學」;勞先生說:「我們可以將中國哲學看成「已死的哲學」或「活的哲學」。若是當它是「已死的」,我們可以滿足於哲學史的研究。若是當它是「活的哲學」,則哲學史的研究只是我們瞭解它的必要工作,而中國哲學的研究不能停在這一個層面上。」(見《虛境與希望:論當代哲學與文化》,頁4。)

所謂「活的哲學」是能就特定問題參與討論;如面對強勢的實證主義哲學路數,包括自然主義、科學緊密掛鉤的物理主義,東方思想影響下的哲學家會有什麼反應呢?如此以「活的哲學」,來期盼古代傳統哲學對現代社會產生貢獻。

「活的哲學」的立意我完全同意,古代哲學不應只是「考古」,而應與時俱進,與現代學科結合,發揮利濟人群的實效。

然而,「活的哲學」的意義,不當只是知識的探究,還有親身實踐的可能、可行,亦即所謂「親知」(knowledge by acquaintance)的重要。換言之,現在的哲學界都是理論思辨、論究居多,卻很少反躬內省切身力行,但這卻是中國古代哲人最主要的關注。

好的哲學被較差的人學到,這好的哲學的傳佈也會變差。相對的,如果作中國哲學的人有一定道德期許,乃至身心修煉的體驗,如太極拳、靜坐、氣功等,談出來的哲學將更有力道,從中才足以見識、乃至見證到中國哲學的魅力。甚至不只是練拳、練氣、練功等,還包括書法、國畫等書道藝術,如同古代讀書人琴棋書畫之陶冶修養等。

哲學除玄論發想外,應該也要做得出來,東方哲學更是如此,而少講自己做不到的,否則侈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云云,或當感到慚愧才是(如我自己就是)。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慈濟大學任教十年有感

2017.2.21  Tues.
慈濟大學任教十年有感
時光飛逝,我於慈濟大學任教將屆滿十年,回顧在慈大任教的點滴,一切歷歷在目恍如昨日。

如一開始在校園穿制服覺得很特別,在我國中畢業後再也沒有穿過制服,從台北工專到台灣大學畢業,皆在自由、開放的校風下求學。但制服是「慈濟人文」特色之一,雖因尊重師生自主未必嚴格執行,以鼓勵多於強制,然從外在規範去提醒自己的言行以及檢視內心,也是一種教育洗禮。

此外,慈大辦學是深富理想性的,從學校創辦以來,雖有不少經費來自學雜費和政府補助,但亦有一定比例源自慈濟基金會挹注。即便因「少子化」浪潮,部份系所惶惶以待,但證嚴法師仍以「重質不重量」勉勵校內同仁、安定軍心,顯示她對教育理想、教育品質的高度堅持,截然不同於多數私校以商業營利為辦學導向。

誠如上人所說:「慈濟不是有錢,而是有心」,這些善款取之於十方,同樣也用於大眾;正因為這個大學是諸多善心人士的愛心滙聚,在這裡工作別具意義。

印順導師曾表示「人間」是「上升下墮」的樞紐,以「人」的身份來到世間,不管是修行成道或者墮落沈淪都是最快速的;相似的,在慈濟志業體服務,也給我「上升下墮」之感。

因為本校資金來自十方捐助,如果善加珍惜運用,則積福修善最快,但倘若恣意妄為,則損福造業也最重;如此在志業體工作,誠如上人所說當「戒慎虔誠」、「職志合一」

除了上人精神感召外,在慈大任教亦是我對佛教的一份關懷。初來任教製作名片時,我主動要求在「慈濟大學」前加上「佛教」二字,以「佛教慈濟大學」之完整校名呈現。

事實上,國內外不同宗教創辦大學都有其全名(如「天主教輔仁大學」),佛教辦學亦復如是。對佛弟子而言,「佛教」二字更是重中之重,較之公立大學「國立」二字,更具吸引力。如此,我對慈濟大學的護愛,其實也是對佛教的護愛。

預計刊於 慈濟月刊604期之「百川歸海」專欄


笑納缺陷

2017.2.20  Mon.
笑納缺陷
每個人都盼望凡事有美好結局,劃下完美的句點,但多少人如願以償呢?名人表面上看起來光鮮亮麗,但不為人知的辛酸恐怕更多,再怎麼位高權重名利雙收,還是免除不了煩惱。

一如佛教「四聖諦」第一個真理即表明人生是苦、有苦,可知殘缺缺陷是人生的本質,也要從中去接受和適應,乃至去享受殘缺、缺陷之美。

學習接受不圓滿,也是人生必修的一門功課。不能改變現狀,就改變自己的心,調整自己的態度以及面對問題的方式,期勉自己有更堅定的心力,來面對人生的不如意。

人生不在於追求一切完美,而是去接納不完美,在不完美中猶然保持微笑,才是真正的微笑。

萬惡痴為首

2017.2.19  Sun.
萬惡之首
俗話說:「萬惡淫為首」,但淫欲是人類及動物之生理本能,欲界眾生慣有特性,應不能作為萬惡之首,亦不能視為生死根本,只是障道之法,此可參印順法師<答昭慧尼>一文。

淫欲的本身不是錯,而是貪著過患,以不當的方式追求滿足而致錯;不只是淫欲,食欲亦然。如中國古人說:「食色性也」,如果「萬惡淫為首」成立,萬惡「食」為首亦可理解,甚至食欲之惡有時比淫欲更重。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每個人每天都要飲食,一天三餐不夠,四餐、五餐亦大有人在,甚至大魚大肉不夠,還要珍禽異獸才過癮。但每天過度飲食都是欲望刺激,如果自制力好尚不會出亂子,倘若克制不了,對自己、別人都是一種傷害。

反過來想,如果人類可以全然不需飲食,這世界的紛爭應可以少一大半。因為不餓、不需要吃東西,所以不用與人計較爭奪,所謂「養家活口」、「五斗米折腰」、「口腹自役」等,意指迫於現實、無奈地去追求經濟上的充足。

如此,平時若告訴自己不貪吃,也是一種心性訓練,透過少吃來養成不貪或戒貪的習慣,甚至去感受、乃至享受「空無」的輕安愉悅感。

不管是淫欲或食欲,欲望的本身不是問題,而是過度放縱成了問題,這縱欲的原因來自於「無明」(而非欲貪本身),如此佛法才將「無明」視為是生死輪迴根本,如「十二因緣」所說,因此「無明」當是萬惡之首,而可說「萬惡痴』為首」。

不妄下評論

2017.2.18  Sat.
不妄下評論
昨天看網路新聞,國道33人死亡車禍,業者互推責任,頓時義憤填膺起來,寫了一篇"33個人的「死諫」"的短文投書媒體。

事後我想想,在我同情司機的同時,是不是很多事是我不知道的?這司機果真任勞任怨,值得我們同情?或者說,我對於實情、對他們主雇關係的瞭解,以及對相關背景的認識又有多少呢?會不會這司機本身亦有不少問題(例如清償賭債超時工作)等?

事實上,我知道的很有限,在真相片斷掌握的前提下,就妄下評論,實在是不好的。但從中也看到我性格的一面,即對公義的追求與弱勢的關注。

或許,我還是帶有學者性格,對真理或合理事物義無反顧,甚至容易衝動;一如已故的李元松先生曾以「耿直、理性」形容我。

但是,對於人事的評論,除非有更整全的了解,否則還是放慢步伐,三思而後評,待真相浮出再行判斷亦不遲,否則跟現今名嘴之粗糙論議似乎沒什麼兩樣了。

33個人的「死諫」

2017.2.17  Fri.
33個人的「死諫」
這次國道33人死亡的重大車禍主要是「人禍」造成,這個「人禍」近因是司機本身的疲勞駕駛,遠因是旅行社暨遊覽車業者的剝削勞工,再遠因是政府對勞工的保障疏漏不足。

據新聞報導,司機康育薰一年前即中止了勞保,沒有公司替他續保,這麼一來死亡撫恤金(或給付)可能分毫領不到,家屬也無法領取喪葬津貼;不只如此,司機沒有勞保或也成為聘雇業者推缷責任的藉口,意即:「他不是我們員工,他所做的與我們無關」。

倘若如此,這是業者惡劣至極,員工有血汗勞務之實,卻沒有相關權益保障的名與實。

我不知道在這個社會上,還有多少勞工像他一樣,每天不眠不休超時工作,卻只能支領微薄薪資,而且沒有勞、健保,出事之後大家互踢皮球,勞工只能自認倒楣含淚吞下。

勞工朋友往往受教育不高,經濟上偏屬弱勢,僅能透過密集勞動來養家活口,不知道為自己發聲,也不懂相關法令,被欺凌壓榨是常態,司機康育薰即是一例。

如何讓康育薰的死,以及三十多個人的陪葬,共33個人的「死諫」,喚起大家對勞工朋友境遇的關心,這是我們可以做的,也是政府當積極努力的。

刊於 即時論壇

ps.  完稿後之自省      不妄下評論

二度摔機

2017.2.16  Thurs.
二度摔機
日前新買的手機用又被我摔破,情況和一個多禮拜之摔機」類似,都是鏡面右上角破裂,只是裂的程度不同,而且都是因「自拍」而摔。

我總共用過三支智慧型手機,前兩支分別用兩年多及近兩年,唯獨這一次只用了一週就發生「事故」。雖然有些心疼,但只是鏡面有裂痕,其它功能都還正常,既然仍舊堪用,就姑且用之

或許,可以此鏡面缺損來自我提醒,提醒自己人生本來不是事事圓滿或完美;也好在只是手機此身外之物破損,而不是身體上的殘缺或不可逆的疾病,例如眼睛因飛蚊症有不明黑點,一輩子帶著小黑點來看世界。

另外,也提醒自己凡事多小心,人往往因放逸散亂,一不留神意外就發生。還好摔的是手機、不是人,特別是小孩。如果是人重重一摔,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代價將更為慘烈;如前一陣子辜成允先生之「一失足成千古恨」,摔倒後撒手人寰,相較之下這手機的裂紋一點也不足為道。

所幸我買的手機算是平價(四千元左右),一方面科技日新月異,我不想盲目追逐潮流,用一支普通的手機就夠了,而且此時此刻雖是一般,但在兩三年前已算頂級。另一方面,知道自己不夠細心,容易摔壞或弄丟,不適合用太好太貴的東西,因此買個平價手機萬一有「三長兩短」,損失也不算大。

如果功能一切正常,只是鏡面缺陷,那就一直用下去,預計一年後讓它「壽終正寢」。在看到這破損手機的一年間,會讓我體認世間的無常與人生的不圓滿,並期勉以正念正知來面對之,我想這也是一種心性的鍛鍊。 

後記:因部份功能不能正常使用,已於218日送修,維修報價1720元。
難兄難弟

減法思維

2017.2.15  Wed.
減法思維
大多數人都習慣於向外追求,只在意自己沒有的,卻忽略所擁有的。減法思維其一是要人精神內轉,不但「戒之在得」,且反觀自己有些什麼。

禪宗祖師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這也是一種減法思維;「修道」不在於「得」,卻在於「捨」,「求道」其實上是「不求之求」。

一如我們想放鬆,但若是用很努力、很積極的方式來放鬆,這樣的放鬆本身即是不放鬆,反增加更多壓力;相對的,自然而然的放鬆,沒有任何得失心,或者禪宗所說的「平常心」,這才是真正的放鬆;沒有方法的方法有時才是最好方法。

又例如一個運動員在球場上,不要一心想打敗對方奪得冠軍,而是告訴自己不要輸。因為愈是想贏,心境愈難平復,難以正常表現,反不能發揮應有實力。

在物質欲望充斥的生活中,減法思維有提倡的必要。如現今台灣很少人營養不良,反而多是營養過剩,吃出一身病來。因此,可自我提醒三餐吃飯不在於求飽(如孔子所說「食無求飽」),而在於不餓;真正的美食家其實都吃得少,正因為吃少才能細細品嚐、深深品味,重質而不重量。

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獲得更多,而在於想要更少(the secret to happiness is not in getting more but in wanting less),這是減法思維的特色,相對於加法思維易讓人貪得無厭、讓人不快樂,減法思維讓人看有不看無、讓人知足,也因知足而感受到快樂。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別讓33條寶貴生命平白冤死!

2017.2.14  Tues.
別讓33條寶貴生命平白冤死!
國道五號翻車意外造成重大傷亡,這是繼去(2016)年7月桃園火燒車以來第二次重大車禍;上回全車26人悉數罹難,這次則造成33死。小英政府上台短短不到一年,就發生兩次嚴重的遊覽車事故,可見新政府相關控管工作仍待加強。

兩次車禍都和駕駛有直接關係,撇開第一次司機個人身心失常之特例,第二次事故的發生明顯是「人禍」,即司機疲勞駕駛是其中關鍵因素(之一)。試想一個人連續上16天班(根據女兒說法),而且每天早出晚歸,一天睡不到幾個小時,生病感冒還不能請假,請問這如何可能沒過勞?不出事呢?

長途開車本來就需要很好的體力,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是必須的,特別是高速行駛在快速道路上,絕對要保持清醒與全神貫注,否則稍一閃神、打盹,後果就不堪設想;更何況是夜間高速行駛,視線不佳的情況下,更需要充沛精神來因應任何可能的突發狀況。

現有台灣的交通運輸當中,公路安全的強化提昇,始終有進步的空間。大客車司機暨遊覽車司機,往往不像飛機、火車的駕駛一樣,在專業能力、心理質素等各方面都受到精良訓練以及嚴格管控,他們常是經濟弱勢的一群,未必都領有保障薪資,常要透過不斷加班,以趟數、時間來追高收入。

如此密集耗損勞力來工作載客,猶如「搏命演出」一樣,體力好的年輕人尚撐得過去,幸運的話亦可躲過劫數,但上了年紀的中年司機恐怕沒那麼好運,每次長時間出勤都是危險駕駛,出事早晚可預見。

希望小英政府能嚴正看待客運暨旅遊業者司機過勞問題,提昇駕駛員相關福利、權益以及重視人品素質,讓大家都能「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不要讓33條寶貴生命平白的冤死!

本文刊於 即時論壇

荷擔如來家業

2017.2.13 Mon
荷擔如來家業
一位結識二十多年的朋友,不只對佛學有著深刻認識,對佛教亦有堅定信仰,從年少以來便懷著出塵之志,但始終沒能如願。近來他積極地為自己的修道人生鋪路,找尋可能的出家道場和剃度師父,並詢問我的意思。

出家與否是僧道與俗情間的抉擇,塵俗生活固然勞累,但出世修行也未必清幽,甚至更為忙碌,「袈裟未著愁多事,著了袈裟事更多」,意近於此;但每個人都有不同選擇,端視因緣如何。

這位朋友聰明才智出類拔萃,有博士學位又在大學任教,但福報稍嫌不足,身子不算太好。我給了他兩個建議:第一找的師父福報夠大,以彌補他的先天限制;第二能欣賞他的才華,願意信任他、支持他。如果一師父慧眼獨具有這兩個條件,他或可放膽的跟他出家。

事實上,不只出家如此,男婚女嫁亦然;任何一個重大選擇都是人生新契機的開始。例如一個出身清寒的才女,若想要改變她的下半輩子,結婚時慎選對象,儘可能找一個經濟寬裕的男子結婚,同時這男子亦要賞識她的才情。

我的朋友要出家,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很高興他願意發心荷擔如來家業,為佛教、為眾生做事;然而,出家修行未必是件容易的事,未來的考驗挑戰亦可想見。

我還向他提到南傳佛教「歡喜出家,歡迎回家」的修道模式,若日後有任何不適,隨時都可調整步伐,毋須覺得難為情或愧疚,畢竟轉換跑道都是人生不同的成長體驗……

衷心的祝福這位朋友!

相關文章  歡喜出家,歡迎回家

訓練基本動作

2017. 2. 12  Sun.
訓練基本動作
任何運動──不管是籃球、網球、足球、桌球、游泳、國術,乃至最簡單的跑步等,如果要達到一定水平以上,基本動作的訓練是必要的,否則這項運動只是純粹好玩而已,無法真正深入提昇技術,更談不上專業。

但基本動作不只在運動上,任何生活及工作的點滴,都應該有其動作要求,包括走路、開車、做菜、唱歌、讀書、睡覺等;而如果身體動作不協調,或缺乏一定的熟練或穩定度,可能無法順利完成想做的事,或者做得不好。反過來說,如果一件事要做好,可以先回到身體,把姿勢調好,使得容易進入狀況。

例如小朋友上課或讀書不專心,可從端正身姿改善開始,如要求他抬頭挺胸,儘量保持不動或少動;如此身形調整好,有助於心的專注,即透過「調身」來穩定情緒、安住心靈。

腰椎自然挺直以及不動或少動,乃是禪修的第一步,接下來放鬆身體,下意識知道呼吸的進出暨腹部起伏,如此調身、調息之後,再來就是調心。

把這樣打坐的觀念應用在工作和學習上,乃是相當有益的。如讀書失去耐心時,我有時會告訴自己把注意力拉回到身體(雖然經常忘記),把握上述直身、不動、放鬆以及呼吸等要領,以禪修方式來看書、寫文章,效果特別的好。

向馬拉拉致敬

2017. 2. 11  Sat.
向馬拉拉致敬
前幾天從學校圖書館借了馬拉拉(Malala Yousafzai)的紀錄片和自傳,小小年紀的她,卻遠比一般大人更勇敢、沉穩,不只聰明、反應也快,口才又極佳,更重要的她年小志氣高,典型「英雌出少女」之例。

19977馬拉拉出生於巴基斯坦一個平凡家庭,不同的是她的父親是個教育家、社會運動者,耳濡目染下她也關心公平正義,積極爭取女性受教平等。

然而,在保守的伊斯蘭傳統中,這卻是離經叛道的,2012年她被塔利班激進份子槍殺,子彈從大腦穿過,但命大福大救回一命,於201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年僅17歲而已。

塔利班政權認為現今的教育是西方世界的產物,充滿偏見和毒素,因此禁止學童上學,甚至摧毀各級學校,特別是女子學校。然而馬拉拉父親格外重視教育,視為是基本人權,馬拉拉亦堅決捍衛此受教權。

早在200811歲的她已是BBC部落格匿名寫手(匿名以免受到塔利班報復),向世界發聲報導在塔利班威脅下的生活究竟為何。一年報導寫作後,200912月她不再藏身部落格幕後,而是挺身而出,在各媒體公開主張女性平等受教的權利。

她的道德勇氣、膽識和聰穎,使她在201110月提名國際兒童和平獎,榮獲巴基斯坦首屆全國青少年和平獎,2012年籌備自己的教育基金會,援助貧困女童上學。然而馬拉拉的積極作為,雖使她暴得大名,也讓她飽受攻擊。

2012109日放學途中,馬拉拉遭到塔利班蒙面武裝分子槍殺,其中一顆子彈貫穿頭部,隨即陷入昏迷,緊急空運到大醫院搶救,命雖然救回了,但槍傷使得大腦腫脹、臉部變形,視覺、聽覺皆永久受損。

這次刺殺行動引起世界各地對馬拉拉的同情,以及對極端份子的強烈譴責,巴基斯坦各地也出現多次示威活動,最後迫使巴基斯坦政府進行教育改革,保障學童教育權利。而塔利班雖聲稱仍會繼續發動襲擊,刺殺馬拉拉,但這不減她的志氣、抱負,決心繼續為伊斯蘭婦幼發聲。

馬拉拉因安全理由舉家移民至英國,繼續接受教育。2013年她已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熱門人選之一,直到2014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獲獎者,表彰她爭取巴基斯坦婦女教育權的貢獻。

馬拉拉曾說:「得諾貝爾和平獎不是我的目標。我的目標除了世界和平,還希望每個小孩都能接受教育。」(my goal is not to get Nobel Peace Prize, my goal is to get peace and my goal is to see the education of every child.)──看到馬拉拉的故事,大乘佛法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雄壯氣魄,在她身上展露無遺,值得我們為她喝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