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能呼吸就要感恩

2018. 9.27  Thurs.

能呼吸就要感恩
「漸凍人」身體殘破,他們的苦痛不是一般人能想像的;曾有病友表示:如果地獄有十八層的話,他們就身處在第十九層。

有一重度漸凍人全身上下都不能動,再因氣切而嚴重影響說話功能,只能以近乎「關鍵字」方式和外界溝通,他曾在受訪時表示:「能呼吸就要感恩」──這是歷經百轉千迴、苦難折磨的心得體會,慘痛代價的深刻領悟。

誠然,至少還可以呼吸,意味著至少還活著,把人生的想望降到最低,回到生命的根本或原點,不再向外貪求些什麼,就只是單純的活著──活著本身就是最大幸福,其它什麼都不重要。

「能呼吸就要感恩」,可知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的呼吸。有些是外在因素,如煤礦工人深入地底下,一旦工安意外發生,可能因空氣不足窒息而死,也可能因吸入過多沼氣而死。或者因為身體本身的內在因素,如口鼻、肺部等呼吸道疾病,終至無法呼吸,因吸不到空氣而死。

「生命在呼吸之間」,生命原是如此脆弱,一口氣吸不上來,死亡就接近了。相對的,生命的喜樂也要從呼吸去感受,如佛教「安般念」(「觀呼吸」ānāpānasati )法門即是簡易又有效的方法,小耕耘有大收穫,如《雜阿含經》說:「如是修安那般那念者,得大果大福利」,意即在此。

總之,在人生所行的一切事上,時時都回到呼吸,回到最淺明卻又真實的現象上,知足、感恩於細小的擁有,如此必可深切感受到生命的喜悅與感動。 


刊於 《慈濟月刊》626期 【百川歸海】專欄

相關文章  第十九層地獄  覺知呼吸  呼吸真美好  「呼吸真美好」續篇

小詩(230)~(233)

2018. 9.26  Wed.
233
形勢若是孤立
人格更需有力
凡事不計其利
一切比之與義

232
奔騰的川流
沖不走寧靜海洋
閃耀的星火
遮不住光亮太陽
吵雜的閒語
打不破沈默聲響
沈重的擔子
壓不垮厚實肩膀

231
當離別時
閃閃淚光中
請記住
曾經的愛
以及
點點滴滴的歡笑!

230
相逢的火光明亮燦爛
在別離當下瞬間消散

解脫的知識

2018. 9.25  Tues.

解脫的知識

人世間一切知識都是為了面對「苦」的問題,不管是「身體的苦」或「心理的苦」。依佛教「八苦」來說,「身體的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心理的苦」有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而這身、心的七苦統攝為「五陰熾盛苦」,此乃「純大苦聚」的關鍵,上述七苦可說是「五陰熾盛苦的表現形式,我們以下表略示之:


  

其中屬於身體的生苦,固然和投胎出生的苦有關,但應不只是指出生、生育或生產的苦,而還包括生存、維生的苦,如人要吃飯、要睡覺,如果餓肚子、睡眠不足即會感受到苦,這或也屬於生苦。

 

「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可以說是「物質」與「精神」不同面向的關注,分別解決「身苦」和「心苦」的問題。如不管是果樹栽種、建築房子、鋪橋造路、經商賺錢等知識技術,都是「世間法」,主要是身體需求及生活困難上的因應;但佛教追求的是「身苦心不苦」,因此「修心」成為關鍵(「修心」又不離「止觀」),佛法乃是「心內求法」的「內學」。

 

換言之,佛法的特色在「出世間法」,這「出世間法」即是關乎「解脫的知識」,任何的知識所難以觸及,即便觸及也未必能有效處理,終極徹底的解決「心苦」問題,唯依「究竟真實」的佛法


然而,雖是「世間法」,卻也相當重要,尤其菩薩度眾的方便即著重於此,如菩薩當於一切「五明」中求,其中除「內明」外,其它的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雖屬世間法(共外道世學),但卻也是菩薩所必學習的。

 

可知,世間或世俗的知識在「解脫道」看來無關緊要,只求有不求好;但世間法、世俗知識在「菩薩道」卻異常重要,因為「未成佛道先結人緣」,在未成佛前菩薩即以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來結人緣、結善緣。 


只不過,「解脫」仍是佛法的核心,佛教修行人(尤其是出家人)必須是這門知識(甚至是技藝)的專家,唯深化此一專業,才無枉於自身之選擇與定位。

小詩(226)~(229)

2018. 9.24  Mon.

229
愛情
因期望而希望
因希望而美好

愛情也
因期望而失望
因失望而受傷

愛情
如刀口上的蜜
淺嚐即可
不可用力(不可深含)

228
苦比任何感受都真實

在我們身上
在我們周邊
在每一個知與未知的角落

是讓自己覺悟
也讓別人覺悟……

227
黃昏收工回家
一天就這樣過去
剩下的時間全留給小孩
或而
遣散身軀疲憊
或而
療治心中不快

226
生而為人
都必須找到快樂的方法
用自己熟悉的方式
轉一下身
讓煩惱消失的無影無踪

「享受」的人生觀

2018. 9.23  Sun.

「享受」的人生觀

高層次的生命境界,可以是「享受」的生活態度;如《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樂之者」即指一種「享受」心情。

 

「甘願作,歡喜受」,一方面擇我們所愛,一方面也愛我們所擇;做任何事都樂在其中,即便是「苦差事」也要苦中作樂、自得其樂。

 

在漢人文化氣息下,我們都嚴肅慣了,彷彿「享受」是一種罪惡;實則「享受」是一種心態,以輕鬆、豁然、樂觀、開朗等方式來看待一切。不只是樂在工作,同時也享受工作,這樂在工作、享受工作的同時,也正是樂在生活、享受生活。

 

這樣的「享受」,不是好逸惡勞的貪圖享受,而更應是心甘情願在勤苦中享受。佛法中也不是不談「享受」,如《阿含經》教導­「安般念」(「觀呼吸」),即要「樂隨順觀住」、「樂覺知」,只是「不染著樂」[1];換言之,不是不能享受、不能喜樂,重點在於「不染著」。

 

如同跑馬拉松一樣,非常辛苦乃至痛苦,但也要「享受」這辛苦與痛苦;如此「愈跑愈歡喜」才成為可能,可說是在痛苦中享受、在享受中痛苦,存在一種苦樂辨證的弔詭。此外,「志工」之自願付出、自願犧牲亦然,不只在享受中付出也在付出中享受,自利利他,不只對自己好也對別人好。

 

「人生苦短、即時行樂」,這「行樂」有時要透過痛苦的手段來完成。如此,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固然要歡悅與喜樂,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也是;如果連自己不喜歡的事,都能以「享受」的心情來做,人生哪有什麼事不能「享受」呢?

相關文章 享受在努力當中



[1]《雜阿含經》第814:「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當修安那般那念。修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不疲倦,眼亦不患,樂隨順觀住,樂覺知,不染著樂。

小詩(222)~(225)

2018. 9.22  Sat.

225
她在驚奇中發現了他
他在歡喜中找到了她
他們在一起
開心的不得了

而後走向平淡
再來就爭吵
最後分手

224
夢如一場戲
上演種種劇

夢如時光機
穿梭來與去

夢如感應器
愛人相牽繫

夢通天接地
虛幻見美麗

223
只要有
穩定的收入
飽足的三餐
固定的住所
健康的身體
其它都是多的
或者是假的

再求
就是人性之貪!

222
不管
如何運動
如何飲食
如何養生
身體依舊不好

進二退三
保健的速度永不及耗損!
原來
身不用補,但莫毀傷

權變之間

2018. 9.21  Fri.

權變之間
「換了位子換了腦袋」,意味著一個人官職高升卻忘失原初理想,屈服於現實、乃至於同流合污,無法堅持做對的事。然而換個角度想,「換了位子換了腦袋」也可以是一種肯定,如「通權達變」、「識時務為俊傑」等,顯示一個人懂得因時、因地、因人而改變。

「換了位子換了腦袋」之得,在於知所變通、彈性靈活;「換了位子換了腦袋」之失,在於失去原則、圓浮滑溜。然而,不管怎麼樣的「與時俱變」,乃至於「變節」,都不應向「不義」妥協,因「不義」而帶給他人傷害。

人在還沒坐上位子、得到權力之前,往往滿腔熱血滿懷抱負,但坐穩位子後,常迎合趨就於現實,不復見初始的理想遠大。「權力腐化人心」(power tends to corrupt)、「物極必反」,只能說是人性之常、事理之常

然而,理想落實在現實中,「權變」不只是重要,而且也是必要的,否則不過是一種不切實際的幻想──「有想法而沒方法」。佛法所說的「方便」即在於此,只不過行權變、方便的同時必須多方琢磨,唯有在深思熟慮下的權變與方便,才不會失之粗糙和隨便。

2018年9月20日 星期四

小詩(218)~(221)

2018. 9.20  Thurs.

221
夜讀
我在夜裡讀書
讀書的人對著書本沈思
書本展演了我的夢
作夢的人獨在夜裡漫遊……

220
兩人之間
冰冷的水遇上熾熱的火
互爭妳我
不是妳死就是我活

紅色的花配上綠色的葉
有妳有我
我陪襯妳妳烘托我

219
死亡
未發生時與你無關
發生之後你已不在
何苦之有?

218
享受當下
享受
在每一個當下
享受走路
享受吃飯
享受睡覺
享受說話
享受洗澡……

享受每個當下的人
才是真正活著的人!

「醫術」三要件

2018. 9.19  Wed.

「醫術」三要件

一個好醫生,通常要滿足「醫德」與「醫術」兩要件,找一位「德術兼備」的醫生,猶如<禮運大同篇>所說的「選賢與能」。

 

「醫德」涉及了道德評價,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反而是「醫術」較可以客觀衡量。在我看來,「醫術」或可從三個面向來判斷:第一是病情診斷,第二是處方開立,第三是治療效果。

 

換言之,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首當「確診病況」,正確判斷病人問題究竟在哪,再而能「對症下藥」,針對疾病關鍵作有效的治療,最後則要「藥到病除」,顯示出實際的治癒成果,幫助病人解決或改善問題。

 

事實上,不只治病有這三要件,任何問題的面對都離不開發現問題、解除問題以及成效驗證三步驟(如水電工人之抓漏等);這也猶如「批判思考」的三環節:確立問題、提出主張以及展開證明、論證(可參拙文「討論是學習思考的最好方式」)。 


「醫術」有三要件,而且先後順序不可顛倒。然而不少醫生在第一個初始點上即出了差錯(誤判),遑論在第二及第三能做得更好(除非「歪打正著」),一切只好將錯就錯下去。

人生境界

2018. 9.18  Tues.

人生境界

人生不同階段有不同關注,小女不到四歲,「佩佩豬」是她的最愛,為了看「佩佩豬」,她可以苦苦哀求、以弱示之,也可以吵鬧不休、大發脾氣。雖然看不看與否,在大人眼裡沒有什麼,但在小孩心理卻至關緊要。相對的,這時給她豪宅、名車等,她完全不會感興趣,無動於衷、起不了任何作用。

 

幼童著迷於卡通影片,少年在乎的可能是一台腳踏車,年滿十八是一部機車,再大是一輛汽車,甚而有一天功成名就,夢想著個人專機的可能。隨著年紀不同,人生在意的也不同。

 

《論語》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少、壯、老各有色、鬥、得之「三戒」。年輕時情竇出開、情欲熾盛,易被女色所惑而沈迷之,因此「戒之在色」;壯年時不只是情色,還有名利權勢的爭強好勝,而要「戒之在鬥」;最後老年時身弱體衰,為了不徒增身心負擔,因此「戒之在得」。

然而,人是否可以直接進入第三階段呢?事實上,名利權色等一切,在一穩定性格及沈靜心靈的人看來,乃是觀念不開通、智慧不圓熟的表現。人世間愛恨情仇、權勢傾軋,猶如小孩搶玩具一樣,原是那麼的無知幼稚;相對於此,不爭不奪並不是消極,而是認清與看開這一切沒什麼大不了的。

人生有境界之分,境界的高低取決於思想的深淺與視野的寬窄。明天之看自己,猶如今天之看昨日,常令人覺得「今是昨非」;因此不需到了年老將死之際,才發現過去所爭逐的一切,竟是如此愚不可及。

只不過人往往「當局者迷」,惘然於當時,非等到時間拉長、過了時間,才覺悟到這一切的一切皆虛妄不實。

幸福的保證

2018. 9.18  Tues.

幸福的保證

幸福並非操之在人,如娶一個體貼老婆,或者嫁一個多才多金的老公,因為「靠山山倒,靠人人跑」;幸福唯有掌握在自己手裡,幸福才會是永恆長久的。

 

然幸福的保證,在於自己的善行及道德多少。或者說,道德是幸福的要件,只要一個人良善正直、富有愛心,這樣的人無論身處何方或身居何位,命運之神總會特別眷顧;縱然不見得凡事順利或大富大貴,但「福雖未至,禍已遠離」,已然收「驅邪避兇」之效。

 

道德是幸福的保證,「善有善報」,一個人只要有德,什麼都不用擔心害怕,「天生德於予,桓魋其如予何」,孔子也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要因為自己是一個好人(或願意成為一個好人),而感到心安、感到釋懷。


雖然在佛法看來,道德依然還是「有漏法」,只能保住人身以及今生和來世的富貴,唯朝向滅苦解脫的無為法、無漏法,才是真正的幸福保證;但至少道德保障了最基本幸福,在這樣的前提底下,進而去強化幸福的品質和深度。 


總之,一個人只要正派、善良、走在正途上,幸福將隨時環繞身邊;有德之人即是有福之人,道德終使人得到應得的福佑。

小詩(214)~(217)

2018. 9.17  Mon.

217
留心每一次呼吸
活在每一個當下
遠離每一種煩惱
感受每一分喜樂

216
縱然不能像太陽
放大光芒
也要像螢火蟲般
微微發光

在自己園地中快意逍遙
黑夜之中自有賞識目光

215
複雜人生需要簡單信念
──好好呼吸、好好活著
就這樣
一直到老、到死

214
凌晨即起
世界一片靜寂
我擁抱這光陰
一人獨自靜心
只我跟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