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覺知呼吸

2016. 11. 24  Thurs.
覺知呼吸
今天翻讀法國女性主義哲學家Luce Irigaray談「呼吸哲學」,她提到呼吸有兩種,一是活力呼吸(vital breath),另一是靈性或覺性呼吸(spiritual breath),前者是生命賴以維生所須的呼吸,後者是心性修煉層次的呼吸。

一般未經訓練的呼吸,是為活命而呼吸,這樣的呼吸主要是「胸式呼吸」,透過鼻子讓氣息規律的進出肺部,但經有意識的鍛煉,如把重心放在腹部起伏,則成為腹式或丹田呼吸。既然氣到丹田,這樣的呼吸自是深沈、厚實的,吸足吸飽不只對身體健康有益,也兼具穩定心靈的功能。

然而,在佛教中所教導的呼吸法──「安那般那念」(梵文:ānāpāna-smṛti,巴利文:ānāpāna-sati),不是以身體健康為目的,也不只是安定心靈,最重要的在於覺性開發。因此,佛教的「安般念」跟一般的氣功有所不同,重於覺知呼吸和身體、感受、心靈以及思想的狀態,亦即身、受、心、法之「四念處(住)」修行的過程;或者說「四念處」乃搭配呼吸的覺知來完成,而有所謂「十六勝行」。

如此,呼吸約略可分為三種:一是維持生命的呼吸,二是健康養生的呼吸,三是啟發覺性的呼吸。如果僅順著生理作用,呼吸只是為了維持生命,這樣的呼吸通常不深;進階一點進入氣功養生,維持生命外還提高生命品質,讓身體注入飽滿的氣提昇正能量;但覺知呼吸才是最高段的修行,倘若無時無刻都覺知呼吸,以呼吸連繫身體和心靈,深入身心的觀照,無一片段休歇,則證果解脫指日可待也。

總之,坊間的氣功是在健身,還談不到解脫層次,但佛教「安般念」之覺知呼吸,乃是更進一步「止觀」或「定慧」的修持。簡單的呼吸背後也有很深的學問,無怪乎這是佛陀最推崇讚揚的修學法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