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2.5 Mon.
感官收攝之美
眼耳鼻舌身是我們的感官,許多人依著感官去感知這世界的美,例如畫家之構圖作畫、音樂人之譜曲歌唱等。既以眼根、耳根等之運用作為一種長才或專業,其眼、耳必有過人之處,見人所未見、聽人所未聽;因此畫家對於色彩、線條等之敏銳度通常比一般人高,音樂人對聲音品質的要求也超出常人。
以細膩的感官知覺,追求更高的美學境界固然是好;但相對的,卻有許多盲者看不見、聾者聽不到;包括所謂的「美食家」講究美食品味,對食物有著精細要求,但在此同時,這世界卻有許多人沒得吃或吃不飽。
美學是感官之學(aesthetics),但對於修道人而言,卻不從感官去追求滿足。如佛教之收攝六根、六根清淨,道家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儒家說「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都是要人回歸內心的淡泊寧靜,少欲知足,不著眼於感官上的享受。相對的,過於強調感官上的美感體驗,反而是一種繫縳貪著,有礙於道業的進展。
有學者認為佛教之守護六根,不著眼於外境賞析,因此佛教不能說有美學。此話表面雖如此,但或更應說佛教有另一種美學觀,這樣的美學不是建立在外在世界的知覺,而是心靈內在的潔淨光明,是一種高尚的、超越的、素樸的、純粹的美學,翻轉一般世俗對美的認定。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項藝術品,修道者對美的追求不是向外,而是反身而誠、反躬內省,透過修行去自我雕塑,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如此精神內轉,乃是一種感官收攝之美,當是藝術境界的極致,長遠而言更可以撼動人心。
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項藝術品,修道者對美的追求不是向外,而是反身而誠、反躬內省,透過修行去自我雕塑,讓自己成為自己想要成為的那種人。如此精神內轉,乃是一種感官收攝之美,當是藝術境界的極致,長遠而言更可以撼動人心。
學者論文 Buddhist Aesthetic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