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花蓮的天空

花蓮的天空

今年(2023)三月初因為公務緣故,到了越南河內一趟,飛機降落時就看到河內霧茫茫、灰濛濛的一片,五天的行程中,沒有看到一天的藍天白雲。這可能是工業污染,也可能是來自大陸的沙塵,亦可能是汽機車大量的廢氣排放。 

二月初春節過後,我們一家三口到南部旅遊,走南迴從台東、屏東再到高雄,天空的顏色也跟著變化。台灣東部和南部距離不遠,但天空卻明顯不同,身歷其境,才體會到每天氣象報導,各地區不同顏色所代表的意義。 

天空的狀態某種程度象徵著空氣品質,或者更抽象的說,關乎環境的「氣場」。當然我相信中南部放晴時,一定也是「撥雲見日」,但相較於宜花東來說,生活早已習慣了新鮮空氣。每每開車出了雪山隧道到達宜蘭,整體感覺就不一樣,再到花蓮又是一番景象,雖然陰天霧濛的時候仍不少,但空氣依舊清新,除非偶有人燃燒農作物影響到空氣品質。 

每個人都需要呼吸,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時時呼吸到新鮮空氣,尤其在大都會區生活的人。到了空污明顯的地方,我還有點不太適應,甚至不敢大口呼吸,心想在這樣的大氣條件底下運動健身,包括練氣功等,對身體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呢? 

當然台灣的空污比起其他南亞國家(例如印度新德里)還是好得多,新聞報導他們長期嚴重污染,猶如生處在毒氣室中,這是令人很難想像的,儼然是慢性自殺,變相的生命權、生存權的剝奪。 

來到花蓮,常聽到人說花蓮的土會黏人,其實真正把人黏住的還有花蓮的天空;所謂花蓮是台灣的後花園或淨土,我想其中一個原因在於空氣清新。除了空氣外,花蓮的水應該也是很好的,雖偶聽說石灰質偏多,但水量充沛,從未發生缺水問題。 

雖然我不是良禽或良人,但猶然擇善地而居,善地的條件不外是空氣和水。再加上身處在慈濟的發源地、台灣美善的大本營,且有幸能在志業體服務,又加倍深化善地的條件。人生際遇如此,平淡生活直至終老,又有何憾、又復何求呢?

錯不在有無而在大小

錯不在有無而在大小

人與人,乃至國與國之間的衝突,未必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卻可能是誰大錯、誰小錯的問題。換言之,我們常說有錯、無錯,然錯誤未必在於有無,而在於大小。 

如今天的俄烏戰爭,歐美主流皆傾向於支持烏克蘭,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是錯誤的一方;然若將心比心,站在俄羅斯的立場,他們也有其盤算考量,認為是很不得已才發動的戰爭。 

固然發動戰爭的俄羅斯是大錯,或者是大錯特錯,然而烏克蘭未能機警的避戰,盡一切可能的方法「趨吉避凶」,也很難說完全沒有過失。 

相似的,如果台海發生戰爭,其可能的對錯關係或也如此。 

其實兩岸同文同種,絕大多數都是漢人或華人,不應該有這麼大的對立衝突,理應以「兄弟」來看待彼此。這樣的「兄弟」可以指「兩岸一家親」,也可以如英國和美國,乃至所有英語系國家的兄弟情誼、兄弟之邦,即便各有獨立主權。 

本是同根生的兄弟,究竟要同住一家,或者分為兩家,彼此之間見解不一,此時應坐下來好好談談才是。地理上大陸跟台灣就是這麼接近,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威脅,但同時也是最大的機會,就看我們怎麼看待。 

總之,兩岸之間「兄弟」的事實難以改變,只是維持兄弟關係的方式各有認知,台灣人確實不想生活在一黨獨大的專制政權底下;如此積極對話交流,尋求相互理解,或許才是確保和平的長久之道。

捐款致富

捐款致富

這世界上有沒有人因為捐款而貧窮呢?相對於此,我們看到的反而是愈捐愈富有、愈捐財產愈多。 

通常人們認為錢捐出去,自己所擁有的就變少了,卻常常看到捐款者財富持續累積,有著用不完的錢,這是一個弔詭的現象,大概印證老子《道德經》所說之「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給出去的一切皆反歸於己,而且變得更多。 

當然這裡的愈有及愈多,因然可以是指世間的財富,此外更是指看不見的功德財。富於無形之中,如證嚴法師所說的「貧中之富」以及「富中之富」,皆是給得甘願、捨得歡喜之人。 

菩薩的六度把「布施」擺在第一位,當中包含兩個主要的修行實踐:一是利濟他人,另一是捨掉我執;或者說,「布施」是菩薩的自利利他,透過利濟他人而捨掉我執,從利他中完成自利。 

存款可以致富,捐款也可以致富。佛教有云:「有錢是福報,用錢是智慧」、「錢用了才是自己的」,菩薩之智慧用錢其一在於給予,也因此定期捐、長期捐、大量捐,都可視為是修行功課的一部分。 

生命的延續與輪迴

我的女兒

女兒已經八歲,代表我們的父女因緣、父女之情已走過了八年。女兒出現在我的生命中,乃生命中不可思議之事。從現在的她看見過去的自己,那個既熟悉又遙遠的自己,只能說「似曾相識」。 

每位父母與孩子的緣分,因於福德不同而有深有淺,有些人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怎麼看孩子都不像自己,甚至不是自己的,因此雖是親情,卻少了一種「親」。 

從女兒的身上我也看到自己的優缺點,姑且不說優點為何,在缺點上,不少的習氣、小動作等,都可以看到彼此的影子,而這只有一起生活的人才會知道,因此她的媽媽、我的太太旁觀者清,看得最清楚了,「父女聯手」,也真讓她受不了。 

當然有時我也受不了我的女兒,但這何嘗不是我小時候的自己?調皮的小孩比較快樂,我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就因為我很調皮,我從女兒身上也看到這點。只不過女兒似乎比我高段,我是「裡外合一」,但她的調皮往往只在家裡,出門在外只讓人覺得她乖,這是她識相的地方。 

順著相似的行為模式,跟她爸爸一樣的「慣習」,縱然我不喜歡,但也是苦笑接受,或者又氣又笑,這也是一種「果報還自受」。如此的業緣流轉、因果報應,親子關係之間既是生命的延續,也是生命的輪迴。 

只不過性格的缺失帶來自身困境,甚至帶來苦痛與傷害,我曾深切經歷過,如何防患未然,避免重蹈覆轍,乃是我要留意的,在「命運共同體」體認下,身為父親可以傳承給女兒的。  

相關文章   看見另一個自己


疑美──疑而不能太疑

疑美──疑而不能太疑

對於「疑美論」朝野兩黨各有立場,面對中共威脅,美國到底是可信或不可信的盟友呢?一旦中共出兵攻打台灣,美國會不會軍事協防、傾力相挺?台灣是否僅是美國「代理戰爭」下的一顆「棋子」? 

每一個國家都會衡量自身的利益,此乃毋庸置疑,沒有永遠的朋友,一切以利害大小為最大考量,這是人之常情,也是國之常情。 

如果保衛台灣不能符合美國利益本身,其又何必把自己的孩子送上戰場、平白犧牲?正因為一切以利益為導向,美國會愛我們,但也未必真正那麼愛我們,過往已有諸多實例證明不完全那麼可靠,此雖不能說背棄或出賣,但為了自身利益終究無法兼顧道義。 

因此「疑美」也是對於現實的一種醒悟,告訴自己「恃吾有以待之」,一切還是要自立自強,而適度的「疑美」,意味著不過度依賴,台灣人更要有心理準備與自覺。 

然而過度「疑美」,即便美國有心想支持我們,但因為缺乏信任,彼此的合作結盟也破壞瓦解。猶如中國出於民族主義的反美情緒,最終如台大教授陳弱水所說:「疑美論」若占上風弱化台美防衛,最終恐讓台灣走向敗亡。 

疑美和親美是兩端,疑而不能太疑、親而不能太親的「中道」路線,或才是台灣應要走得路,也是夾在兩大國縫隙間的生存之道。

2023年3月17日 星期五

「痛而不苦」

「痛而不苦」

70《福嚴會訊》刊載印順導師的外孫陸子康先生,記述1994年導師回海寧的過程,也描述身為家屬所經歷世間與出世間、理想與現實、親情與大愛之間的糾葛。 

印順導師25歲決意離塵出家,採取的方式卻像是不告而別,彼時除了妻子以外,尚有九歲的女兒以及10個月大的男寶寶。如此毅然決然、不再回頭,一般人難以想像;想必「張鹿芹」(導師俗名)也有天人交戰的掙扎,然終究是徹底放下,只為踏上佛法的真理之路,追尋修道的理想。 

尤其文中寫到作者的母親,也就是印順導師女兒,父女之間的心理糾結與情感交錯,讀起來讓人格外不捨,不知不覺我已經熱淚盈眶。 

之所以深有共鳴,其一是因我的女兒現在八歲,跟導師拋家棄子的年紀相仿,要我就這樣放下,女兒再也見不到爸爸,想來內心頗為沈痛。 

離家之際一個25歲,一個9歲,再相逢時皆垂垂老矣,一個89歲,一個73歲。 

相隔64年,這是多麼漫長的歲月,誰都無法料想相隔一甲子後,天蒼地茫,彼此還能再相逢、再相認,令人無法置信,令人「悲欣交集」! 

回想當年,這是無可奈何、必須斷然取捨的,就像兩千五百多年前悉達多太子割愛辭親,需要大無畏的決絕果斷。 

告別摯愛的家人,告別過往親密的一切,想必心中猶有懸念,相信這是印順導師漫長出家生涯中,心底深處隱隱的痛。

不過相信不會太苦,因著內心的歉疚轉化為修道資糧,昇華為長情大愛,以佛法的信仰與知見、悲願與法喜,指引他的一生,造就了今日的印順導師。 

相關文章  缺席的父親造就宗師之偉大   「歉疚動力學」   修行者的長情大愛


正直良善

正直良善

一般而言良善的人是走在正道的人,正直的人往往也是良善的人,但此兩者細部而言仍有區別——良善的人未必都正直,正直的人也不一定就很良善;正直與良善之間存在剛與柔的不同力度。 

良善或善良往往有一顆柔軟的心,然而柔軟若失原則、只是迎合討好,這樣的柔軟不過是一種軟弱,也因此柔和良善的同時也必須剛毅正直,有所為有所不為,否則只是好心腸的濫用。這是大部分良善好人所不容易做到的,不想得罪人,以至於片面討好,甚至默許不公不義。 

真正的良善不是一種憐憫,而是一種道義,對於弱勢的關懷以及貧困的濟助,不是因為同情他、可憐他,而是出自於責任的承擔,正因為道義,所以做起來義無反顧,乃是雄健的、勇猛的。 

慈善是一種道義,而不只是出於憐憫,因此在別人的苦痛中,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愛心,而是對他人的責任。 

相對的,一個正直的人,雖然剛正不阿,但若少了一分柔軟心思,將顯得粗糙魯莽,不夠細膩敏銳,不懂善解人意。 

是以正直良善可說「剛柔並濟」,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得以平衡涵養一個人的整全品格。

「印順學研究中心」

「印順學研究中心」

作為印順法師思想的愛好者和受益者,我存有一分感念之心,試著想為印順佛學做些什麼,如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在我所屬的單位能夠設立一個「印順學研究中心」,略盡綿薄之力也了卻一樁心願。 

這樣的研究中心,預計有四大特色、四大重點,分別是:學術性、思想性、入世性、實證性。 

既是大學底下設立的研究中心,學術性會是這個中心的重點,以學術的觀念與方法來從事印順思想的探討研究。 

思想性在於印順法師一生追求正知正見,使能對佛法教義有深刻認識,對佛教修行有正確理解,以此顯示印順佛學的特質。 

入世性是因印順法師強調的「人間佛教」,在於利他的入世關懷;菩薩走入人間、庇蔭廣大眾生,亦為印順學精神不能忽略的面向,而這也是整個大乘佛法的主調。 

佛法不是形而上空談玄理,而是關乎身心的淨化與智慧的涵養。所謂的實證性,就是透過修行實踐來完成,最後導向「滅苦」的目標,這也是印順法師回歸純正佛法的歸趣之一,也是佛陀出世人間的終極關懷。 

學術性、思想性、入世性、實證性,作為「印順學研究中心」的四大向度,滿心期待其設置的一天,使能自利利他、自覺覺他,貢獻印順思想於世間的苦難。

「天下一家」

「天下一家」

有一次搭宿舍電梯,看到地上有餅乾的外包裝,不知是否有人故意亂丟垃圾,還是不小心掉了出來;我隨手把它撿起來,拿回家裡的垃圾桶丟;這小小的動作引起我一些思考。

 住在同一棟大樓,都是這裡的成員之一,把公共空間當成自己家的延伸,電梯即屬於自家的一部分,如此隨手撿垃圾應該是自然而然的。 

其實不只自己的家是家,任何所處的空間,包括居住的環境、工作的場域,以及每一個駐足角落,都跟自己有關,而不能置身事外。 

家」的概念認定,隨著一個人的心胸大小而定,心胸寬闊、心中有愛,四海之內皆兄弟,無處不是家;反之以自我為中心,所佔據的才是我家,不免畫地自限,把家做小了。 

心有多大,家有多大,世界有多大,一切所緣觸境都是自己的一部份,而非事不關己、獨立於人群公共網絡之外。 

如此,讓人對於得失也另有看法,既然「天下一家」,不再有私利的計較爭逐,反樂於與人分享,樂於看到別人比自己更好,如此人生境界也因此寬廣開闊起來。

教育投資

教育投資

申請博士班一直是我們宗教所未來發展的理想願景,然就各方面條件來說,仍有一段路要走,當中涉及內因、外緣各種因素。外緣如現今台灣博士班太多,博士出路不好,教育部對於博士班之高門檻設限等;內因是我們自身準備還不夠,人文社會的師資以及整體研究量能,尚有待提升。 

目前國內宗教所博士班只有兩家,政治大學是唯一國立的;政大向來以人文社會學研究為重點發展,以此背景申設宗教博士班,可謂順理成章。另一所是輔仁大學宗教所,輔大人社領域的師資相對完整,再加上天主教創辦的大學,宗教研究得到董事會和校方大力支持,博士班設立亦不成問題。 

其他宗教相關的博士班,如以佛教學為名的博士班有法鼓和佛光兩所大學。早在四、五十年前,聖嚴法師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對於佛教學術研究即相當重視,一路發展下來,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設立含博士班之整全學程,可視為是佛研所優良學統的延續。相似的,佛光山五、六十年來皆以教育辦學和文化出版為主,已創辦多所大學、佛學院,始終重視人才培育,也投注許多成本在佛教相關的學術活動上,博士班成立亦可想而知。值得一提的是,兩所佛教學研究機構,不是學費全免,就是提供高額奬助學金,只為培養佛教學術人才。 

見賢思齊、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們若要創辦博士班當也要不惜成本投資教育。我在想,如果人社領域所投入的資源就像醫學院一樣,或者只要醫學院的一半,人社研究的發展將有不同遠大前景,博班設立亦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