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修行者的長情大愛

2005年印順導師圓寂後,他親手所撰的自傳《平凡的一生》重訂本問世。在新修訂的書中,導師道出他年輕時曾有一段短暫的婚姻。每當讀至於此,內心感觸良多。

印順導師在《平凡的一生》提到,年少時除了學中醫外,還著迷上了仙道方術,動起出外學仙的念頭,而如此無意世間的傾向,卻讓父親擔心,因此在十五歲的年紀,奉「父母之命」成了婚,之後也生了小孩。

即便如此,還是放不下修仙學道的想法,於是父親要他停止學醫,改去教書。然而,這並不能阻止他對生命和宗教問題的熱誠和關注,從中醫、仙道,把興趣轉到中國傳統的老、莊、孔、孟及《書》、《詩》與《易》等書籍,而最後進探到佛法。而佛法(主要是唯識與三論)精湛高深的義理,讓他嚮往不已,乃專心於佛法的探求。從中也發現佛法與現實佛教的差距太大,佛教信仰淪為經纖佛事為主,使導師升起出家修學之心,以弘揚純正的佛法。

之後,一年連串親人的生離死別。二十三歲,慈母突患肋膜炎而死;同年,共住祖宅的叔祖父,也因肺病去世;二十四歲夏,父親又在睡眠中去世。「諸行無常」與「愛別離苦」,使導師在憂苦不堪中,深化了出家學佛的決心。

但是妻小該如何呢?導師認為他不能不顧念妻兒,但心想不能從事農、工、商的他,也不能專心於學醫、教學,表示「我的心,已屬於甚深的佛法,時時想到復興佛法,利濟人群」,終在對妻小的深深歉意中,遠離家庭出家去了!

對於導師出家的這一段,常讓我撫卷慨歎。神聖與世俗、出世與入世之間,一直是虔心修道人會遇到的問題;在面對抉擇時,內心的百轉千迴,天人交戰,總是如此使人為難、糾葛。然而,在俗情和法愛中,宿世佛緣的導師終究是作出了決定,過程雖令人不捨,但也深感他的悲心與願力。而導師也化歉意為動力,畢生致力於佛法的弘揚。

就如同兩千五年多年前的佛陀,也是有著妻兒小孩,但為了苦難眾生、為了正覺大道,仍決絕地割愛辭親,把自己奉獻給真理與眾生。

六十多年過後,導師第一次回到自己的家鄉,家中已子孫滿堂,乃當年離家時所想像不到的;如此的重逢,導師自傳裡表達出「悲欣交集」的心境。

此一過往,導師坦蕩蕩的交待,內心光明磊落,也讓我們見證到一代大師之「長情大愛」。此如佛教講「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儒家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知真正的修行者絕非無情物,卻是化作春泥更護花!

(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助理教授 林建德)

原刊於《慈濟月刊》531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