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生活,由於我是外國人,只是短暫的過客,除了回憶外什麼都不屬於我的,因此對這裡的一切得失、是非等,並沒有放在心上,因為我很快就回到我長住的地方,我真正的家鄉。
以這樣的心情在此居住,感覺是美好的。就好比耶穌說的:「我的國不屬這世界……屬於世界的快樂帶不進天國……」,也正因為不屬於這世界,所以不計較這裡的利害得失。然而,我在想,如果我會到台灣,我還能不能用這樣的心境生活呢?台灣是我長居久住之地,有著自己的家庭、工作、收入、存款等,而且習以為常,好像這一切都該屬於我的。而或也正因如此,我的得失心就重了,不免必須在利害間周旋盤算,而這大概就是佛教所謂俗世的生活、輪迴的生活。
佛教說「諸行無常」,也正因為無常,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都瞬息瞬滅,每個人都只是過客,什麼也不屬於自己,所以說「諸法無我」。佛教就是提供這樣超越的視野,使人思維的層次向上拔升,不復在虛幻、多變的世間中妄執而生死流轉。因此,如何在回到台灣後,像待在國外一樣,保持「我的國不在這個世界、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心境,會是人生一項修鍊的功課。
以上所說是我旅居國外片面的斷想;另一個想法是,不能因為我是外國人,就忽略「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證嚴法師說:頭頂人家的天,腳踩人家的地,對這塊土地就有一定的義務與責任。因此,那怕是短短的幾個月,既然我住在這,吃這的食物、喝這的水,我就與這裡的人和環境結下深刻的緣,這裡的一切與我都密切相關。因此,另一種聲音告訴我不要把自己當外國人而置身事外,而多一點觀察、參與和認同,融入其中,乃至付出些什麼。
這兩個想法反差頗大,一個告訴我出世的存有,另一個要我入世、在世的存有;此兩者看似對立,但實又充滿辯證。而這正好對應到佛教解脫道和菩薩道不同取徑的修行模式;一個表明「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一個宣稱「這是我的世界,我要讓世界沒有苦難」。而究竟我該走那一條路?或者兩者都走?而且如何走?「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關於這一切,我還必須持續學習著、思索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