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欲望與自由

在阿含佛典中,「無明」與「愛染」是眾生之所以生死流轉的根本原因,如經上說:「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即是此理。而此一貪執的情景,經上以狗繫於柱子作喻,一旦繫縛不斷,這條狗就長夜繞柱而轉,不得解脫;欲望之令人牽絆掛礙,由此可見一斑。

在現代的教育中,很少去思考「欲望」的問題,然而欲望往往是影響行為趨向的關鍵因素;而佛教思想即是對人類的欲望提出最真切的反思。換言之,當今西方的倫理學暨法政哲學等科目,試圖為人類追求欲望提供一合理的規範機制,以保障個人欲望的滿足而無損於他人的利益;此從西方文化傳統重個體性,重權利、義務關係的探討可知。但佛教哲學卻直接面對欲望的本質或特質,思考人類從私欲中超拔的可能。如此,直接地面對欲望問題可說是治本,而不僅是治標,而這也成為佛教思想對現代人心重要的啟發之一。
 
達賴喇嘛四歲即被認證為靈童轉世,開始一生出家修道的生涯。曾有西方人坦直地問達賴喇嘛,他身為出家人,難道對異性毫不感興趣?達賴喇嘛沒有正面回答,但卻用了一個巧妙的比喻作為回應:「當你身上某一個地方覺得癢的時候,抓一抓它或許會覺得舒服;但如果都不癢的時候,那不是件更美好的事?」是的,人正因為有欲望,才需要發洩,然而當欲望淡薄或不存在時,自然沒有所謂「抓癢」的問題。因此,佛教認為情欲的問題,在於身心欠缺柔軟、安定,意念不夠清淨,對外境的離執力不足,於是心隨境轉,而容易處處起貪執。

然而,欲望的遣除談何容易?於是,當「人欲」敵不過「天理」時,才知道修道原來是件艱困的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得平順的。欲望好比刀口上的蜜,特別是色欲或情欲,我們可以想像、感受到她的甜美,但一不小心也讓自己置身險境之中,把自己和別人弄得相當困窘。如諸多名人常因婚外情的揭發、曝光,被認為私生活不檢,或而道歉、或而黯然下台,弄得相當不堪。但是我們仍舊樂此不疲,情欲就是如此使人牽繫。

究竟人是要去追求無窮的欲望,還是要學習克服一個欲望?佛教即是對人類欲求不滿提出警醒,使我們思索欲望的問題,並思考無欲的可能,使不再被欲望所奴役而成其奴隸,而能做自己的主人,進而得大自在、大解脫。而這不只是佛教,道家暨老子哲學亦復如此,如老子所說的「無為」、「無欲」、「不爭」、「為道日損」、「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知足之足常足矣」、「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等觀念,也在於此。

就佛教思想而言,一個欲望深重的人沒有自由或自由意志(free will)可言,他是被他的生理和心理所制約的(conditioned),他無法自主,必須「不得不」的順著習性和業力而行事,因此佛典才會以「繫縛」來說明這樣的狀態,而這樣的結果就是長夜輪迴、隨業流轉。想對的,「歇即菩提」、「無欲則剛」、「人到無求品自高」,當心中私欲淡薄,我們將不再軟弱、不安,而較能自由地做出正確的選擇,做該做的事,不因欲望的涉入而盤算一己的利害得失;如此人與人之間單純互動的美感將一直存在,解脫自在的生命才得以實現!

(本文刊於靈山現代佛教月刊「四念處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