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中的「法念處」,以簡明的觀念來理解,可謂「法之憶念」;其中的「法」含意雖深遠廣泛,卻不離佛教的基本教理,即緣起、苦、空、無常、無我等,而「法念處」的修學,即時時把佛教的核心觀念放在心上,使能以佛法知見來引導生活。
佛法認為,人之所以痛苦,其根本原因在於「無明」,因無明(惑)而招致惡業,因惡業而感召苦果;因此,如何轉迷為悟、斷惑證真,成為佛教修行的重點,而佛陀即是以「覺悟者」之姿出世人間。
如此可說,人的思想和觀念,包括價值觀、人生觀等,決定人的行為趨向,並影響人一生的命運,甚至可改變全世界;而「法念處」的修行,即在於培養正知正見,建立正確的人生態度和價值方向,依此來立身行事,使能趨善避惡、累積善業功德。
然而,緣起甚深,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輕易的理解緣起法的道理,如此世間一切善法皆為佛法,而可以把這些正面的觀念存放心中,不時憶想。如我自年少時即保持一個習慣,即常把古今中外的哲理名言、佳語警句記誦在心,其中包括儒、釋、道等經典的格言,包含《菜根譚》、《漂鳥集》乃至證嚴法師的《靜思語》等等。
以《靜思語》為例,有幾句是我深記心中的,如「福從做中得歡喜,慧從善解得自在」、「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普天之下沒有我不愛的人、沒有我不信任的人、沒有我不原諒的人」等。倘若一個人能把這些好的觀念放在心底,並時時自我提醒,勉勵他人,生命自然而然愈往正向處發展。
可知,「法念處」的修學固然在緣起正見的建立,而這也是「第一義悉檀」的範疇,然而其他三種悉檀,即「對治悉檀」、「各各為人悉檀」、「世界悉檀」,其雖未必直接相應於佛教的修證解脫,但亦屬世間善法之類,皆是佛弟子可修習而受益的。
因此,我在大學開設的宗教或哲學相關課程中,我都會鼓勵乃至要求學生把古聖先賢的智慧話語給背起來,時時念誦、吟咏和默會,甚至以此作為考試成績,讓他們在心中植入好的觀念,日後面對困境挑戰時能浮現腦海,提供指引的方向。此猶如國內曾蔚為風潮的兒童讀經班,雖然小朋友未必知曉其間微言大義,但如佛教唯識學所說,人的心.意.識如田地一般,任何字句話語的進入猶如播種,一旦落地生根,假以時日終會開花結果!(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助理教授 林建德)
(本文刊於靈山現代佛教月刊「四念處專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