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陳樹菊與知識份子

最近看五年五百億經費打造「頂尖大學」,以及優秀教授「彈薪」制度等新聞,讓我想到了陳樹菊。

陳樹菊是台灣東部一個再平凡不過的小菜販,平時省吃儉用,卻很樂意捐款,把一點一滴賣菜所得的錢,捐出作慈善之用,多年來已累積上千萬元,其中包括救助兒童和孤兒,以及建立圖書館等;她常說的一起話是:「錢,要給需要的人才有用」。她的善行義舉經新聞報導,登上國際媒體,頓時成為台灣家喻戶曉的人物。

陳樹菊讀書不多,絕不是個知識份子,屬於台灣中下或勞動階層的人物,然而她對貧困弱勢者卻有一份深切關懷。陳樹菊很平凡,但卻很了不起,甚至很偉大;相對的,知識份子們很頂尖、很卓越,但卻可能很世俗。例如政府或學校對知識份子「誘之以利」,盼能留住好人才,於是多數學者那裡薪資多就往那裡去,如此的利益導向,雖然在現實上無可厚非,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

「義利之辨」是孔孟哲學重要的觀點,如《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即是其例;告訴讀書人面對「利」和「義」時,能「見利思義」。傳統讀書人為學的重點,在於強調理想性的激發,以及人格、風範及氣節之形塑,期能以經世濟民自許,以天下蒼生為念,而這可說是「義」之所在。

看到陳樹菊的例子,包括慈濟等慈善團體的志工們,可以知道關懷弱勢、幫助貧苦,不見得是書讀得多才可以做,甚至不用讀書就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而倘若這些道理連不識字的農夫、工人等都能知道,而且身體力行,作為一名知識份子又豈能無動於衷?

日前全球排行頂端的富豪比爾蓋茲及巴菲特發起「贈與誓言」(Giving Pledge)活動,號召億萬富豪承諾在生前或死後至少捐出一半財富從事慈善公益。對苦難眾生的關懷,原是全人類共同的責任,包括知識份子的責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當國家願意花更多的財力、資源投資在學者身上,知識份子想到的不應只是「利」,還必須有「義」,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否則知識份子們面對陳樹菊,不是該慚愧嗎?

 原刊於《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2010-7-8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0/new/jul/8/today-o8.ht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