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菩薩為眾生而學

多年來,自己深耕於哲學,尤以佛學為專。而此二者,皆是高度抽象且深富理論性的。雖然追隨古聖先哲的路徑,徜徉、享受著他們的智慧果實,感受到充實與喜 悅;但身處在慈濟的場域中,卻又不時可聽到人世間苦難的吶喊,諸多痛苦的靈魂在煉獄般的生活中殘喘,在在激盪著我的心弦——

「這世上貧病交迫的人,時時在生死邊緣中掙扎,我們讀書與研究,究竟能有什麼幫助?」念此心自愧,盡日不能忘。一個學者的社會貢獻,很可能不及一個 深入苦難現場的志工,這常使我有著「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感嘆。

然而,學術性的教學與研究,理論性、抽象式的論述與思考,畢竟有其價值與意義可言。在我研讀佛書、探索佛教哲學的過程中,內心時常生起的典範人物是 印順導師。

導師著作等身,其諸多著述,不是深奧的佛理闡釋,就是枯燥乏味的佛教史的析辨、考證。曾有人為此困惑著:為何導師寫這些一般人不能讀、讀不懂的書 呢?為什麼不多寫一些簡明易懂的通俗書籍?

事實上,導師是悲心深切、用心良苦。導師認為中國佛教之衰弱,與佛弟子的觀念與思想密切相關;而宣揚純正佛法的心願,成了他研究佛教義學的原因之一。

因此,導師絕不是純粹滿足於佛學上的興趣,其背後「復興佛教,暢佛本懷」的悲願乃是深切的。因此,在導師著作中,「菩薩為眾生而學」、「菩薩廣學一 切」、「為自淨其心而學,為利濟人群而學,不作世間學問想」等,是其常有的開示。

此外,「三皈依」之「皈依法」,也告訴我們「深入經藏,智慧如海」,「四弘誓願」也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可知,知識學問的累積以及學以致用,將是 菩薩利他化世的重要面向。

如今,我更能理解「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意涵。讀書人的貢獻,在短期間固然很難看到實效,但長遠看來卻是意義重大的。人文思想的工作,雖不 容易立竿見影,然而其所栽植的種子,相信會在看不見、想不到的時空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慈濟大學宗研所聚集一群愛讀書、會讀書的師生;而在談經論道之餘,我們也不忘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願所有發心於菩薩道的同修們,加入我們的行列,沈 潛、充電後的再出發,將為您在心境及視野上帶來另一種風光!(佛教慈濟大學 宗教與人文研究所 助理教授 林建德)
原刊於《慈濟月刊》506期 
http://www.newdaai.tv/culture/?mod=tc_monthly&act=detail&id=90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