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專欄撰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專欄撰稿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4年5月16日 星期四

文化交流遠離戰爭邊緣

文化交流遠離戰爭邊緣

美國通過法案軍援以色列、烏克蘭以及台灣等同盟夥伴,台灣受到美國政府的重視自是件好事。然而,台灣跟戰火中的兩個國家相提並論,又讓人有「唇齒相依」的危機感,這樣的軍援與其說好事,但更可能是壞事,畢竟軍援是為了備戰,武器乃是一種凶器,如《老子》所說「兵者不祥之器」。

台灣過久了安逸日子,很難想像台海會發生戰爭,但似乎又近在眼前,隨時可能擦槍走火走到這一步。當初烏克蘭民眾壓根兒也沒想到普丁的「特殊軍事行動」,卻轉眼成真,戰事至今已超過兩年了。

台灣與中國各有不同立場,除國家認同外,也有文化、價值認同的差異。台灣人大多數不會認為自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所以「國家認同」對台灣人來說還是漫漫長路,甚至台灣主權的獨立自主更是國家認同的大宗,不管是中華民國在台灣,或者中華民國是台灣等。

倘若國家認同無法達成共識,談統一實言之過早,在國家認同之外其實還有不少「認同」必須面對和處理。「價值認同」是其中之一,所謂的價值認同包括對於自由、民主、人權、平等、人權等當今文明價值的肯認。大陸現今的政治體制背後有其價值觀或意識形態,而這樣的價值傾向,又是目前台灣人所難以認同的,甚可以說沒有自由民主,就沒有兩岸統一的可能。

國家認同和價值認同短時間難以在兩岸之間達成共識,然而「文化認同」或許是可以努力的方向。除經濟利益外,兩岸之間因為同文同種等文化認同,搭起彼此互動往來的橋樑,甚至在文化認同的前提下才有價值認同和國家認同。

中華文化淵遠流長,以儒道佛三教為主的人文思想以及文化理想,應該是各民族之間的最大公約數。儒道佛的智慧不限於華人或漢人,卻應是全人類的資產,所謂「兼善天下」、「內聖外王」以及「普渡眾生」等,都是人類偉大文明思想的象徵。

台灣和以色列、烏克蘭並列為軍援對象,也被稱為是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正向積極的交流對話,求同存異,才得以解除緊張對立,避免衝突。對台灣而言,現階段政治上難以言一個中國,但民間各項文教活動當值得肯定,以此增進理解、建立互信,乃至促進合作和發展,共謀兩岸和平之永續未來。

ntk

2024年1月31日 星期三

智者以小事大

智者以小事大

獨裁者的心靈是捉摸不定的,無法預測、也不能掌握,如此因應方式是先學會自保。猶如《孟子》所說:「仁者以大事小,智者以小事大」,台灣作為一蕞爾島國,也要有我們自己的生存策略,不刻意去挑起對立緊張關係。

獨裁者內心難以捉摸,就像北韓領導階層深不可測,即便親如兄弟猶能痛下殺手,難以預測接下來的可能行動,這是專制、暗黑政權的特色。

獨裁者之捉摸不定,在於他們的「非理性」,甚至是「反理性」;既是非理性、反理性,就不一定有理路可尋,不按牌理出牌,不用去問為什麼;因此哪一天輕啟戰端,未必是我們能完全掌握或想像。一如20222月之前,不少烏克蘭人民壓根也不曾設想普丁真會派兵入侵他們的家園。

獨裁者的「理」是宰制的「意識型態」,以意識型態自我禁錮並洗腦他人。因此,若期待以對等、尊重的方式,待之以禮/理,似乎僅是痴心妄想;倘若一昧挑釁,只會把自己推向險境,走到戰爭的邊緣。

海峽兩岸關係相當嚴峻,甚至在外人看來非常緊張。兩岸之間的張力,就民主陣營的角度,錯自不在我;然而,當有理說不清,或者不知從何講理,這時只好靜待時間去解決,在長遠的時空中「以拖待變」,寄盼未來局勢的明朗轉變。

總之,「以小搏大」,要有明亮的眼睛與靈活的思維去認清局勢、判斷虛實,以尋取保全長生之道,雖然這樣的長生有可能是茍且偷生。

ntk

相關文章    獨裁的倫理學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慈濟大學任教十五年有感

慈濟大學任教十五年有感

我到慈濟大學任教至今年七月已滿15年,偶然間看著照片回顧過往,點點滴滴歷歷在目,觸隨之油然生起 

慈濟大學是駐留最久的學校,以往學生時代只要年限一到、畢業離開校園,就像個過客一樣,幾乎和母校斷了聯繫 

這十五年來,歷經不少人事變化,資深老師退休代表著新進老師加入,生住異滅卻又生生不息,人生的旅途就是如此;在歲月的催化下,我也從年輕的資淺教師轉身成為中生代的教師代表,再過不久就步入待退行列。 

人世間物換星移,從現在想過去,把時間拉長、拉遠,許多事看得更清楚。過往所計較的割捨不下、耿耿於懷的,隨著無常生滅,現在想來都覺得都沒有什麼,然而曾經的念念難忘究竟是為了什麼?如今想來亦不免覺得可笑。 

然而,現在之想過去,猶如未來之想現在,這似乎意味著現在的一切,其實也沒什麼好在意、好執著的。 

時間是最好的治療師,讓人看穿生命、看透人生。年紀漸長,我愈是想單純過日子,在自己崗位上做該做的事。今年的畢業典禮,我跟同學們分享近來的生活體會:保持良善的心、過簡單的生活、做利益他人的事。 

愈是在物質上淡薄,愈能在精神上豐厚,愈可以感受到平靜樂。二、三十年的佛法修學或哲學研讀,很難說得上自身有什麼深刻體悟,若有的話,心靈心境的平實平淡,當就是圓熟通達的智慧。 

慈濟大學創校28年,大學一半的時間有我的參與人生有多少個15年呢?依公教人員服務年限辦法規定下一個15過後就是我準備退休之時未來的15年,我又想做些什麼?又能做些什麼? 

本著「職志合一」的人文理念,我不只自己想想,更要為他人想想,再能為佛教和為眾生略盡綿薄之力,於盡未來際的菩薩道上,因著一己有限的存在去創造不同的可能。(預計刊於慈濟月刊669期百川歸海

2022年2月18日 星期五

師徒因緣生生世世

師徒因緣生生世世

宗教信仰關注來世的安樂,使能得到今生苦難的慰藉,然當今「人間佛教」的興起,相對於他方安樂國土的追求,發心立願只想再回苦難世間、濟拔苦痛眾生,期能在五濁惡世中創造人間的淨土。

「乘願再來是大乘佛教的通說共義生談》所記載的是釋尊累劫累世的多生修行,但是否所有的大乘佛弟子皆發願再來苦難世間,哪裏有苦難就往哪裏去?

當代華人「人間佛教」中,印順導師和證嚴上人兩位師徒可說是佛教史上的異數,不管是印順法師之「為佛教為眾生」,或者證嚴法師之「佛心師志」,皆以回到人間、再來人間,成為同心共願所在。

導師說:「願生生世世在這苦難的人間,為人間的正覺之音而獻身!」相似的說法在其著述中不時出現。上人承此悲願,亦以「生生世世都在菩提中」自許來生之歸趣;而且上人之「生生世世」,不只是個人的慈心悲願,而且更與眾多弟子相互約定,師徒情誼惺惺相惜,相約來世永不分離,這在佛教史上不是未見、就是少見。

如去年五月,上人與病中的大弟子德慈師父視訊時,慈師父表示「生生世世求懺悔,生生世世追隨上人行菩薩道。」上人也感念近六十年的師徒情誼,並表示:五百年前師度徒、五百年後徒度師;先走的先開道闢路,師父隨後而行就有方向,師徒因緣是生生世世的。

每一個今生的緣可能都是好幾世所締結的,除前世今生外,還要常常想到來生;在盡未來際的生命長河中,無數的下輩子、下下輩子再之來時,生長在哪個環境、遇到什麼樣的人,亦皆為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 

也因此,慈濟的菩薩道以「快去快回」之師徒連心,以及「徒度師、師度徒」之行願接力,相約人間相互引度。循此依止方向,時時憶念自身的繼承與追隨,所屬的師承與師門,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串連起累世累劫的夙願、師生緣,共同走在菩提路上浩蕩赴前程。

 ps. 此整理舊作而成,刊於慈濟月刊664

相關文章      生生世世再來人間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禮敬與緬懷:一行禪師的佛教貢獻

當代佛教高僧一行禪師於日前2022.1.22圓寂,享年95歲(192610月生於越南),他是除十四世達賴喇嘛外最為全球所熟知的佛教領袖。禪師在許多人認識佛法的歷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的著作總是啟發人心,帶給世界和平與寧靜的氣息,其貢獻我姑列以下十點: 

一、正念運動的領航者

現今正念風潮從歐美席捲全世界,一行禪師乃是極為重要的推手,如《正念的奇蹟》(The Miracle of Mindfulness)一書在歐美書店排行榜居高不下即是一例,他甚被BBC譽為當代「正念之父

二、入世佛教的倡導者

一行禪師鼓吹的「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亦廣為人知。就個人修行而言,乃是把佛法帶入到生活當中,食衣住行、行住坐臥的任一片刻,都是修行。把佛法應用在生活中、讓佛法參與生活,原是一行禪師「入世佛教」的要點;但這不只是個人修行也包括社會參與,因而有社會性入世佛教(Socially Engaged Buddhism)的開展,生活修行中也不忘社會關懷。 

三、反戰的和平主義者

一行禪師在1960年代越戰時期率領僧眾參與反戰、進行和平示威,並積極遊說歐美人士協助停戰,最知名的如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恩(Dr. Martin Luther King, Jr.)公開反對美國介入越戰。他的和平呼聲以及社會關懷,讓金恩博士大為讚揚,提名他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推薦信中表示沒有人比他更適合得奬 

四、佛教西傳的貢獻者

相對於兩千年前佛教東傳中國,當今佛教西傳亦為人所留意;如前所述,一行禪師是現今除達賴喇嘛外最為知名的佛教僧人,其著作等身並在歐美世界流傳甚廣,當今洋人得以認識東方佛教的智慧,一行禪師可說居功厥偉。 

五、體現漢傳佛教信仰特色

雖然越南位於東南亞,但是越南佛教整體而言與泰國、緬甸等不同,乃屬漢傳佛教的傳統。一行禪師成長於漢傳佛教的信仰背景,然而他的開明與寬大、尊重各個佛教系統,使不限於漢傳佛教修行方式,卻廣泛運用大小乘佛法,進行跨宗派、跨傳統的統合融攝,尤重根本佛教的念處/念住法門,猶如法鼓山聖嚴法師指出漢傳佛教包容性、涵融性及適應性等特色。 

六、佛教倫理的翻新與再詮釋

一行禪師因應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脈絡,亦對佛教的制度做了新的闡釋以及應用;如他在佛教的「五戒」為基礎外另延伸出「十四戒」,不只對「五戒」提出新的解釋(如以持戒為正念訓練),也依據現今需求另立倫理規約,而可視為是一種「教制」變革,讓佛教的制度規範適應新時代而有所轉化與更新。 

七、佛教義理思想的創造解讀

一行禪師著述超過百本,當中亦含括佛典解讀,舉凡《念處經》、《心經》、《金剛經》、《法華經》,乃至於《唯識二十頌》、《唯識三十頌》(合為Understanding Our Mind一書)等,都是他詮釋過的佛教典籍。一行禪師的義理開演重於日常實踐,從中顯示出他的詮解創意,例如「相即相入」(interbeing)之新創字詞,認為存在即是交互存在(to be is to inter-be),對佛教的緣起法作了新穎的理解。 

八、集文學與宗教的詩文創作

一行禪師除了是一位禪僧外,亦以「詩人」形象為世人所知,其作品文學與宗教的美感兼具,詩詞中散發出寧靜之美,可說「文如其人」,從中展現出他的人格特質以及宗教修持上的體驗。 

九、跨宗教的對話交流

一行禪師多本著作都關乎跨宗教對話,像《生生基督世世佛》(後譯為《活的佛陀、活的基督》Living Buddha, Living Christ)、《回家:耶穌與佛陀作為兄弟》(Going Home: Jesus and Buddha as Brothers)等,皆是膾炙人口。一行禪師對於其他宗教的尊重以及推崇,為現今宗教對話立下範式,他甚至表示其供桌上並列佛陀和耶穌的聖像,每當禮拜時得以接收到兩位聖者的靈性教導;他甚至鼓勵異教徒間的婚姻締結,相互學習彼此的宗教來豐富靈性生活。 

十、人間性佛法的行者風範

一行禪師的禪法理性平實,不故弄玄虛、不侈談神秘感應,強調現世人間教化的實用性與人本的佛法。他甚至在著作中,不避諱地分享早年修道「情竇初開」經驗(可見Cultivating the Mind of Love,中譯初戀三摩地),以及他如何在兩難掙扎中,藉由佛法義理的思維觀照進而昇華轉化。一行禪師正視人間情愛的真實向度,除顯示出開明、寬容的一面,亦展現「具煩惱身,悲心殷切」之人間行者風範。 

以上僅例舉我對一行禪師的初步認識,其他對於環境保護的提倡關注,如何修復人類與地球之母的關係暨生態永續的呼籲,皆有數本著作出版,在現今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危機考驗,皆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僅以此短文來緬懷一行禪師、禮敬一行禪師!  

取自Plum Village 官網
本文刊於 新頭殼

2021年11月30日 星期二

點滴疫苗滙聚愛心

點滴疫苗滙聚愛心

  今年(2021)五月中旬台灣疫情復燃,在疫苗短缺之際,慈濟基金會於七月宣佈採購500萬劑BNT疫苗捐贈給政府防疫。近來一些企業組織也相繼加入慈濟購買疫苗的行列,慈濟志工亦大力動員起來,透過義賣等各種方式,就是為了補足龐大的資金缺口,令人感佩志工們無私用心的付出。

  新冠肺炎蔓延全球,各式變種病毒層出不窮,各國皆積極施打疫苗,台積電、鴻海和慈濟分購五百萬劑疫苗捐贈政府;當中慈濟的款項來自十方,雖然資金遠遠不足,卻仍參與了疫苗的捐助。不知錢在哪,但證嚴法師相信愛在哪裡,錢就在那裡。

  1980年代左右在資源相對缺乏的東部,證嚴法師發起設立醫院,也不知道錢在哪裡;921大地震慈濟「希望工程」認領五十餘所中小學援建,數十億的資金也不知款項在哪。慈濟諸多慈善援助的投入,都是先應許再來想辦法。

  證嚴法師和慈濟志工憑藉著「信己無私,信人有愛」單純信念,放膽地承諾一切需要的幫助。

  證嚴法師深信,慈善不是少數有錢人的專利,卻是大眾點滴愛心的匯集。如花蓮慈濟醫院興建過程,曾有日籍企業家發心捐贈二億美金,在建院資金窘迫之際,這無疑是久旱甘霖,但證嚴法師並未冒然接受,因為她相信擴大台灣人點滴愛心的聚集,將讓這座醫院更有意義。

  同樣的,捐疫苗作愛心人人都可以參與,每個人都可以是其中一份子,涓涓細流滙入愛心大海。

  而今除台積電、鴻海的五百萬劑疫苗,其他企業如和碩、華碩、仁寶、台泥、台玻等,一些科技大廠和實業家已陸續加入義捐行列,支持慈濟採購疫苗;一般人雖不能如大企業般高額捐款,卻也是滴水成河、聚沙成塔。這說明愛心不是以「量」計算而是以「質」衡量,心思愈誠摯懇切,善款的力量就愈大,如證嚴法師所說募款的背後是募愛與募心。

  慈濟的疫苗見證了台灣人的愛心、全球慈濟人的愛心,台灣人的愛心、全球慈濟人的愛心促成了慈濟的疫苗,讓善與愛在這世界中循環流動著!(本文預計刊於《慈濟》月刊第662期「百川歸海」)

取於網路

2021年3月22日 星期一

戰爭之惡

 2021. 3.17  Wed.

戰爭之惡

兩蔣時代國共對峙,時常可聽到「萬惡共產黨」、「共匪」等用語,所謂「保密防諜」所防的是共黨人員無孔不入的滲透,傾力灌輸共產黨之惡,然而共產黨究竟有多惡呢? 

事實上,「共產」一點也不惡,卻象徵人類高度的願景與理想,投射世界大同的絕美境地,如《禮記禮運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等,共產之「利和同均」預想著美好世界到來的一天。 

然而,當「共產」成為一種強制性理想,脅迫他人必須遵從就範,「惡」的問題可能產生,包括兩岸之間強迫統一,以至於引發戰爭。 

一統中國是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此理想願景甚是崇高遠大,然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惜犧牲一切代價,甚至以武力攻打台灣,這都不是兩岸華人所樂見的。 

究實而言,兩岸問題亦是「思想」問題,共黨有其特定意識型態,民主不是首要價值,反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才是,如此不理性、自傷傷人作為似乎是不難想見的。 

可知,集權統治未必是邪惡的,但暴力式強壓他人順服、聽命於己,邪惡於是出現,當中的邪惡包括輕啟戰端,生靈塗炭。 

民主價值的可貴,在於尊重多元、存留差異,容忍一切異於己的不同聲音,在遵循法治的前提下過想過的生活、說想說的話;只是,所謂的尊重、包容對某些社群國度而言是很困難的。 

總之,理想夾帶著威嚇逼迫,為此不惜血洗一切、屍橫遍野,成為邪惡的原因;此亦如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所說之「惡之平庸」(或「平庸之惡」the banality of evil),因不會思考、不想思考,於是鑄成大錯,犯下萬劫不復的罪與惡。 

相關文章  共產的美好   是笨不是壞

ntk

2020年8月8日 星期六

談領導者的「人文素養」

 2020. 8.3  Mon.

談領導者的「人文素養」

李登輝前總統日前逝世,主政十二年期間是非功過歷史自有公斷,但大體上是褒多於貶;除民進黨、民眾黨推崇李登輝對台灣民主的卓越貢獻外,即便是國民黨、親民黨也少見惡言相對(當然新黨就除外了),仍維持著敬重的善意,即便宋楚瑜因「凍省」等而「恩斷義絕」,赴北榮弔唁仍感念李登輝當年對他的提拔栽培。

 

台灣政治領袖中能得到相當程度的普遍認同,應該不會太多,李登輝是少數的一個。對於李登輝過往從政的一切交由他人論斷,這裡只是想點出他有別於大多數政治領袖中的一種特質,意即好讀書、愛讀書的知識人特質;李登輝的人文素養大概是歷來中華民國總統最好的一個,而他的民主意識應和其人文素養有關(一如余英時先生所認為的人文與民主密不可分)。

 

從吳念真在youtube的訪談中,可知李登輝藏書之豐與讀書之勤是台灣歷來領導人遠遠不及的,說他最具有哲學內涵亦不為過。他曾公開分享他的讀書心得,介紹湯瑪斯.卡萊爾(Thomas Carlyle)《衣裳哲學》(Sartor Resartus)一書的思想啟發,表示從十五、六歲很年輕的時候就持續進行內省,探索自己的精神世界,很認真地在思考「人為何會死亡」、「活著有何意義」等問題。其餘如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海德格《存有與時間­》等,皆是他研讀的哲學名著,所謂「我是不是我的我」名言,即是來自西田哲學的啟發。

 

相較於此,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來一心一意想「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對外爭取美國利益優先,對內推動經濟復甦發展,即便各項財經、外交政策看似奏效(如中美貿易戰等),然而一場COVID-19疫情幾乎讓一切努力付諸流水,美國已成為全球災情最嚴峻、死傷最慘重的國家;而防疫節節敗退,川普連任之路大概已機會渺茫。

 

川普是商場大亨,有著敏銳的商機嗅覺與精算頭腦,滿口生意經、凡事以「利」為導向;只是人算不如天算,未能洞悉世事無常變化,輕忽病毒的擴散效應,第一時間不願承認、也不想正對疫情,終至排山倒海漫延開來,一發不可收拾,如今雖勉為其難積極防疫,不免有為時已晚之憾。

 

相對於川普,歐巴馬前總統不管上任前、就任時或缷任後,一直養成每天看書的習慣,甚而有「文學總統」的雅號,相信他對於疫情的危機處理會比川普還好。

 

事實上,一些疫情失控的國家,大體有著民粹、重商的領導人,如巴西亦是一個例子。這似乎說明只有商業及政治腦袋,卻欠缺人文素養的國家領導人,不管經濟如何繁榮、民主如何發展、科技如何進步、國防如何強大,也難以成為一位偉大的總統。

 

人文素養意味著「人之為人」的深刻反思,哲學和文學等的閱讀探索,帶領人從現實世界超拔出來,在抽象中作寬廣觀照與長遠思考,而不再只是短視近利。不只專制政權的獨裁者沒有人文素養可言,連民主國家的政治領袖也少有人文素養,致使在某些關鍵點上不能作出高瞻遠矚的判斷,甚而帶來了災難,人文素養對於領導人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刊於  

2020年6月22日 星期一

感恩我還能呼吸

2020. 6.22  Mon.

感恩我還能呼吸

新冠肺炎此刻正肆虐全球,而且環伺於你我之間。雖然台灣暫時躲過這一波侵襲,但因疫情擴散迅速,至今也沒有有效的預防疫苗及治療方式,因此仍要戰戰兢兢、不能大意。 

新冠肺炎一如其它肺炎一樣,屬於呼吸系統的疾病,透過口鼻飛沫傳染把病毒傳播出去,嚴重者呼吸困難,最後因無法呼吸而致命。 

截至目前(2020622日),全世界884萬人感染肺炎,雖有439萬人康復,但卻有46.5萬人死亡。這些死亡的人口中,莫不經歷苦痛折磨的生死拔河,在苟延殘喘」中為自己的呼吸掙扎、為自己的生存奮鬥。 

於此同時,因著美國白人警察強力逮捕黑人嫌犯George Floyd,以膝蓋抵壓脖頸長達八分鐘,終至無法呼吸而喪命。死前Floyd高喊「我不能呼吸」(I can't breathe)成為最後遺言,這也象徵美國白人長時間宰制「非我族類」(以至於「窒息」),激發全美「反種族歧視」浪潮,甚至在歐洲世界引起廣大迴響而遍地開花。 

兩起全球矚目的重大事件都和「呼吸」有關,也都因「不能呼吸」造成傷亡;這讓我想到,重度「漸凍人」陳大謀先生曾在受訪時表示:能呼吸就要感恩」。 

誠然,能呼吸就要感恩」,時時感恩我還能呼吸,畢竟肺炎疫情席捲下,這世界成千上萬的人正痛苦的呼吸著。而不管遇到什麼艱難困境,至少我們還可以呼吸,至少我們還活著,原來單純的呼吸、單純的活著就是一件美妙的事。 

每個苦難的發生,都在提醒我們珍惜身邊的人、珍惜眼前的事,哪怕看似微不足道,卻很可能是我們賴以為生的。 

尤其世間無常」,不能擔保下一個分秒依舊如此,也因此珍視並感念所擁有的,成了人生的必要修煉;而倘若連微小的呼吸都能心懷感恩,生命哪有不美好的道理? 

本文刊於 新頭殼

相關文章 能呼吸就要感恩

2020年4月8日 星期三

修福與修慧

2020. 4.4  Sat.
修福與修慧
「福慧雙修」是菩薩道的修學理想,所謂「皈依佛兩足尊」,佛陀之偉大即在於福德智慧的圓滿具足,而這也相契於大乘佛法「悲智雙運」的修行總綱。

菩薩福慧之修學固然不能偏廢,但當不能兩全其美、面面俱到時,部份的偏重乃事理之常;換言之,福慧其一皆不能偏廢,但偏重卻是勢所難免的。

證嚴上人接引大眾「由善門入佛門」,如此之「開權顯實」,乃以善門為先而以之作為引渡佛門的方便,也因此「修福先於慧」、「修福多於慧」或「修福重於慧」等即成了特點;或可以說「由善門入佛門」的背後,隱然帶有「修福後修慧」的意涵,不只藉由修福來修慧,同時也期許在修福中修慧。

雖然在佛教修行中,有「修慧先於福」的「迴小向大」,但事實上「修福後修慧」較符合菩薩常道之通義。如印順導師指出的: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有兩大特徵: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這意味著初發心菩薩(「十善菩薩」)不是以修智慧、斷煩惱為首要任務,反倒要積極入世、滋長利他助人的慈悲心。

慈濟宗門的特色之一是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這意味著慈濟的慈善不是捐錢了事,更重要的是德性涵養。固然善款的捐助象徵著愛心的滋長,但行善背後更重於做一個好人;如此在慈濟的慈善中,助人不在於有錢而亦在於有心。

換言之,慈濟的慈善重於修心,認為真正的慈善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是在於發心的大小,「貧婆布施」、「貧女供燈」等佛典故事所述即在於此。

馬來西亞成功的實業家陳志遠先生曾在受訪表示,過去參與諸多慈善活動都只知道要捐錢,但進入慈濟後才了解有比捐錢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佛法的修行。他以證嚴上人為「慧命的母親」,確立了行善的動機與方向,不只自己信受奉行響應素食,也引領集團的員工一起茹素,從具體實踐中深化內在的良善,自度又度他,而可謂「富中之富」。

可知,慈濟既是慈善團體也是修行團體;慈濟的修行雖不強調傳統的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但卻重視走入人群身體力行,人菩薩行的心志砥礪,就是從如常的善行中體悟佛法「三學」、「六度」等教法。

總之,慈濟志業「四大八法」的開展,除了是以慈善為目的,更是以修行為目標;環保、護生等理念推廣,背後都象徵「人心淨化」的理想,在慈善工作過程中落實了佛教所謂的修行,在心性磨練下體現不同形式的「修慧」。

預計刊於109.05慈濟月刊第642期<百川歸海>專欄,因字數限制編修如下:

修福與修慧
「福慧雙修」是菩薩道的修學理想,所謂「皈依佛兩足尊」,佛陀之偉大即在於福德智慧的圓滿具足,而這也相契於大乘佛法「悲智雙運」的修行總綱。
菩薩福慧之修學固然不能偏廢,但當不能兩全其美、面面俱到時,部分的偏重乃事理之常、勢所難免。
證嚴上人接引大眾「由善門入佛門」,如此之「開權顯實」,善門為先而以之作為引度佛門的方便,也因此,「由善門入佛門」的背後,隱然帶有「修福後修慧」的意涵,不只藉由修福來修慧,同時也期許在修福中修慧。
雖然在佛教修行中,有「修慧先於福」的「回小向大」,但事實上「修福後修慧」較符合菩薩常道之通義。如印順導師指出的: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有兩大特徵: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這意味著初發心菩薩(「十善菩薩」)不是以修智慧、斷煩惱為首要任務,反倒要積極入世、滋長利他助人的慈悲心。
慈濟宗門的特色之一,是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這意味著慈濟的慈善不是捐錢了事,更重要的是德性涵養。固然善款的捐助象徵著愛心的滋長,但行善背後更重於做一個好人;如此在慈濟的慈善中,助人不在於有錢而亦在於有心。真正的慈善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是在於發心的大小,「貧婆布施」、「貧女供燈」等佛典故事所述即在於此。
馬來西亞實業家陳志遠先生曾表示,過去參與諸多慈善活動都只知道要捐錢,但進入慈濟後才了解有比捐錢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佛法的修行。他以上人為「慧命的母親」,確立了行善的動機與方向,不只自己信受奉行響應素食,也引領集團的員工一起茹素,從具體實踐中深化內在的良善,自度又度他,而可謂「富中之富」。
慈濟既是慈善團體也是修行團體;慈濟志業的開展除了是以慈善為目的,更是以修行為目標,期能實現「人心淨化」的理想。慈濟的修行重視走入人群身體力行,人菩薩行的心性磨練,就是從如常的善行中體悟佛法「三學」、「六度」等教法,在慈善工作過程中落實了佛教所謂的修行,體現不同形式的「修慧」。

2020年3月7日 星期六

從「一國兩制」到「一邦兩國」

2020. 3.4  Wed.
從「一國兩制」到「一邦兩國」
國民黨主席投票選舉在即,兩岸政策如何定位乃是重中之重,不只定調國民黨未來發展,也深遠影響台灣前途。

從上次大選中,可知「一個中國」(或「一國兩制」)幾乎是票房毒藥,任何站在「一個中國」或傾向於「一個中國」立場,在選舉中難以得到普遍支持,如此改弦易轍勢不可免。

「一國一制」是中共政府所期盼的,但現實上不可能也不可行,退而求其次而言「一國兩制」。然在台灣方面,現階段絕大多數仍傾向於「各自為政」──兩個分治的政體,不願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所統治,但這卻是大陸官方所不許的。

「一國兩制」在台灣既不可行、行不通,或可以思考「一邦兩國」的可能。所謂「一邦兩國」,表明我們雖然是各自分治的政體,但基本上仍屬同一個「邦聯」(confederation),願在經濟、文化、教育、交通甚至是軍事上,保持一定的交流合作。

「邦聯」是「試婚」階段,如果雙方情投意合,長遠的未來不排除結合的可能,進而成為「聯邦」(federation)。

兩個中國一個邦聯,意味著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地理位置、語言、文化等因緣相關,在情理上應屬同一聯盟,猶如英語系國家往往有一「默契」的相合,雖然彼此之間都是相互獨立的。

「一邦」初可以指「邦聯」,後亦可指「聯邦」,亦即到了末後階段之「一邦兩國」,其中的「邦」即成了動詞,「以一國來邦聯兩國」,而成為「聯邦」。

「邦聯」是個別國家間的共榮共存,「聯邦」是雙方合意成為一個國家。台灣在「邦聯」的基礎下進可攻、退可守,以(獨立的)邦聯為前提探尋(統一的)聯邦的可能,以「大一中」磨合「小一中」,保持一定彈性來促進兩岸關係之穩定發展。

國民黨要「起死回生」,必須選擇一條「中道」的路走,不只貼近於台灣人民、有利於台灣長遠前景,同時又能為中國政府所接受。如此以「一邦兩國」來開創兩岸關係,或許是一種新的可能。
ntk

2020年3月2日 星期一

驚世災難下的警世覺悟

2020. 2.28  Fri.
驚世災難下的警世覺悟
這些年來中國大陸經濟起飛驚人,短時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坐穩世界強國之列,幾足與美國抗衡。而今「大國崛起」在新冠病毒肆虐下蒙上陰影,重挫自身經濟外,也一定程度影響國際經貿往來,如順著「一帶一路」的國家無不擔憂病毒散播。

冠病毒侵全球中國大陸始作俑者、成為眾矢之的,中國人在世界各地亦被指指點點。值此冠狀病毒盛行,不得不讓人下腳步,重新檢視所謂的進步,了解到不管經濟如何繁榮、如何成長,當面對到生命死亡威脅,再也沒什麼比這更重要了――連命都沒了,財源滾又有何意義人民身家性命不保躋身強國又有何益處?

事實上,經濟發達的同時其它方面沒能與時俱進、俱變,亦只會徒留遺憾其中包括人民的素養、政治的體制等。

這些年來中國社會所造就的所謂土豪」,即顯示人民素質並沒有相對應的提升,包括此次冠病毒起因於打食野味的口腹之欲,進而演變為一場全球浩劫,也是民眾素養的問題。

此外,一黨權體制少了言論自由、民主論議,資訊的不公開和不透明,於疫情不能提早發現、提前預防,也加重了疫情快速漫延

證嚴法師近來常呼籲「驚世的災難」要有「警世的覺悟」災厄災禍的發生是覺醒覺悟的契機,驚世災難的臨頭需要警世覺悟的抬頭。換個方式說,警世的覺悟若一直未抬頭,驚世的災難將再三臨頭

地球上每一份子都要有「世界公民」的認知意識,病毒無國界」,病毒的傳播感染不分族群不分地域,病毒環伺下每國家及至每一個人都環環相扣因緣相關,防疫工作亦也是全球總動員。

如此當重新審視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關係,疫情嚴重正也是反躬自省的良機疫情緊繃下所作的諸多防範措施、暫停各種活動,種種限制讓人潛心反思,究竟什麼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什麼才是美好生活?

病毒擴散無人置身事外,應在事件過程中引以為鑑、引以為戒唯有心態改變,「警世覺悟」,疫情才更可能得到早日控制。

刊於   新頭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