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福與修慧
「福慧雙修」是菩薩道的修學理想,所謂「皈依佛兩足尊」,佛陀之偉大即在於福德智慧的圓滿具足,而這也相契於大乘佛法「悲智雙運」的修行總綱。
菩薩福慧之修學固然不能偏廢,但當不能兩全其美、面面俱到時,部份的偏重乃事理之常;換言之,福慧其一皆不能偏廢,但偏重卻是勢所難免的。
證嚴上人接引大眾「由善門入佛門」,如此之「開權顯實」,乃以善門為先而以之作為引渡佛門的方便,也因此「修福先於慧」、「修福多於慧」或「修福重於慧」等即成了特點;或可以說「由善門入佛門」的背後,隱然帶有「修福後修慧」的意涵,不只藉由修福來修慧,同時也期許在修福中修慧。
雖然在佛教修行中,有「修慧先於福」的「迴小向大」,但事實上「修福後修慧」較符合菩薩常道之通義。如印順導師指出的: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有兩大特徵: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這意味著初發心菩薩(「十善菩薩」)不是以修智慧、斷煩惱為首要任務,反倒要積極入世、滋長利他助人的慈悲心。
慈濟宗門的特色之一是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這意味著慈濟的慈善不是捐錢了事,更重要的是德性涵養。固然善款的捐助象徵著愛心的滋長,但行善背後更重於做一個好人;如此在慈濟的慈善中,助人不在於有錢而亦在於有心。
換言之,慈濟的慈善重於修心,認為真正的慈善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是在於發心的大小,「貧婆布施」、「貧女供燈」等佛典故事所述即在於此。
馬來西亞成功的實業家陳志遠先生曾在受訪表示,過去參與諸多慈善活動都只知道要捐錢,但進入慈濟後才了解有比捐錢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佛法的修行。他以證嚴上人為「慧命的母親」,確立了行善的動機與方向,不只自己信受奉行響應素食,也引領集團的員工一起茹素,從具體實踐中深化內在的良善,自度又度他,而可謂「富中之富」。
可知,慈濟既是慈善團體也是修行團體;慈濟的修行雖不強調傳統的參禪打坐、誦經念佛,但卻重視走入人群身體力行,人菩薩行的心志砥礪,就是從如常的善行中體悟佛法「三學」、「六度」等教法。
總之,慈濟志業「四大八法」的開展,除了是以慈善為目的,更是以修行為目標;環保、護生等理念推廣,背後都象徵「人心淨化」的理想,在慈善工作過程中落實了佛教所謂的修行,在心性磨練下體現不同形式的「修慧」。
預計刊於109.05月慈濟月刊第642期<百川歸海>專欄,因字數限制編修如下:
修福與修慧
「福慧雙修」是菩薩道的修學理想,所謂「皈依佛兩足尊」,佛陀之偉大即在於福德智慧的圓滿具足,而這也相契於大乘佛法「悲智雙運」的修行總綱。
菩薩福慧之修學固然不能偏廢,但當不能兩全其美、面面俱到時,部分的偏重乃事理之常、勢所難免。
證嚴上人接引大眾「由善門入佛門」,如此之「開權顯實」,是以善門為先而以之作為引度佛門的方便,也因此,「由善門入佛門」的背後,隱然帶有「修福後修慧」的意涵,不只藉由修福來修慧,同時也期許在修福中修慧。
雖然在佛教修行中,有「修慧先於福」的「回小向大」,但事實上「修福後修慧」較符合菩薩常道之通義。如印順導師指出的:凡夫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具有兩大特徵:一、具煩惱身;二、悲心殷切。這意味著初發心菩薩(「十善菩薩」)不是以修智慧、斷煩惱為首要任務,反倒要積極入世、滋長利他助人的慈悲心。
慈濟宗門的特色之一,是以慈善為法門的佛教修行;這意味著慈濟的慈善不是捐錢了事,更重要的是德性涵養。固然善款的捐助象徵著愛心的滋長,但行善背後更重於做一個好人;如此在慈濟的慈善中,助人不在於有錢而亦在於有心。真正的慈善不在於金錢的多少,而是在於發心的大小,「貧婆布施」、「貧女供燈」等佛典故事所述即在於此。
馬來西亞實業家陳志遠先生曾表示,過去參與諸多慈善活動都只知道要捐錢,但進入慈濟後才了解有比捐錢更重要的事,那就是佛法的修行。他以上人為「慧命的母親」,確立了行善的動機與方向,不只自己信受奉行響應素食,也引領集團的員工一起茹素,從具體實踐中深化內在的良善,自度又度他,而可謂「富中之富」。
慈濟既是慈善團體也是修行團體;慈濟志業的開展除了是以慈善為目的,更是以修行為目標,期能實現「人心淨化」的理想。慈濟的修行重視走入人群身體力行,而人菩薩行的心性磨練,就是從如常的善行中體悟佛法「三學」、「六度」等教法,在慈善工作過程中落實了佛教所謂的修行,體現了不同形式的「修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