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9日 星期三

對比與會通

2020. 4.24  Fri.
對比與會通
佛教與其它宗教或哲學進行比較,不管是歷史上的儒佛會通」,或者是現今的佛耶對話」,此等比較宗教或比較哲學的研究,宜避免落於淺薄浮泛的牽強附會。

印順導師不輕易談會通」,即便他援舉儒家《大學》為例,闡釋儒佛在「修身」之相似性(見〈修身之道〉收於《我之宗教觀》),這不盡然可以以「會通」作解。也就是說,思想架構上或形式上相似性的對比對照,不代表是一種相通性或相同性的合會融通,對比」和會通」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後者融會而相通之,前者對照而比較之。

若細察印順導師論及儒佛某些見解的相近時,相對於「會通」更可說是對比、比較的取角視野。也如他多次在其著作中表示自己長於辨異」、著重辨異」等,因此以「會通」來看待印順導師對儒家的立場恐未必得當,他對態十力《新唯識論》的批判即在於過度會通」。

相對的,我們可以從其著作中發現他對會通的反思,如:「不知道異義的差異所在,為什麼不同,就方便的給以會通,「無諍」雖是好事,但可能是附會的、籠統的、含混的。」(《華雨集第五冊》Y 29p41)以及:「我覺得一個佛學研究者,不管是走考證的路,或做義理的闡發,都必須以佛法的立場來研究。一個佛學研究者最忌諱做各種的附會(《華雨集第五冊》Y 29p157) 可知就印順導師以佛法研究佛法」的原則,法義的解讀仍舊重於佛法自身本位,而不作強作解人,否則可能只是思想不清、觀念不明的表現。

印順導師承續龍樹中觀學的判教精神來會通阿含和般若,以阿含、般若和中觀作為純正佛法的代表,並以此依據、基礎權衡一切佛法,即便談融貫」也是批判抉擇後的融貫」,如他說:「中國學者,把融貫看為龍樹學的特色。不錯,龍樹是綜合的融貫者,但他是經過了批判的。這不像一般學者,不問他是否一貫,籠統的把他糅合起來。」(《中觀論頌講記》Y 5p12)由此可知精嚴才足以圓融是他主要的立場。

總之,相對於「會通」,以對比」來掌握印順法師之儒佛論述,應是較為適切的;而若真要作會通」,在論及佛教內部思想上的分歧,才會有所謂的「會通」(如通解阿含與般若之間)。換言之,對內可言會通」,對外主要是對比」,兩者之別異或可看出印順佛學的詮釋特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