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9日 星期五

「佛教療癒學」課程四大主軸

「佛教療癒學」課程四大主軸

這學期開設一門名為「佛教療癒學」(Buddhism Philosophy of Healing)的課程,預計有四大主軸:

1.     苦難經驗與生命覺知: 課程希望每個人能審視自己的病痛與苦難,透過對病苦的認識,了解佛教所說的「生命是苦」,進而展望「療癒」的可能性,也就是佛教所說的「離苦得樂」。

2.     經典研讀與知見引導: 了解苦之後,我們需要有正確的觀念與方法來引導我們走向解脫之路,將透過經典的研讀,從知見上提供指引。

3.     方法練習與應用實踐: 第三個主軸著重於實踐,依佛法教授禪修技巧等練習,從佛教的觀念和方法中獲得實質的利益與幫助。

4.     慈濟模式的自他療癒: 由於多數志工有慈濟背景,也身處慈濟社群中,因此「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慈濟模式值得深入探討,如關注證嚴法師如何看待苦難,以及她如何帶領眾人從苦難中解脫。過去已有不少研究生從事相關研究,乃是一個值得深入開發的領域。

慈濟實踐模式本身上就是佛法修行,而佛法修行就是少憂少苦。因此,如何透過環保、志工服務、社區關懷等各種實踐,來禆益我們淨化人心、提升智慧、累積福德,都是慈濟提供的資糧養分;特別是證嚴法師對於疾病、生命和死亡的開示充滿啟發性,我們希望能在這門課上加以探討。

此外,證嚴法師的師父印順法師,作為人間佛教的領航者,雖然常被認為不重修行,但他的義理思想背後,實則有著深刻的修行功夫。他在《平凡的一生》中對自己病痛的描述,以及對生、老、病、死的回應與心態,都為我們人間佛教修行提供了寶貴的啟發。

課程中,我們也會關注其他相關領域,例如儒家、道家思想,以及「意義治療」、早逝前輩余德慧老師所提出「人文臨床」等概念,成為我們建構「佛教療癒學」的知識背景。

這門課程的設計將從這四個主軸展開,期許大家都能從中獲得實質的受益和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