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IABS會議行旅心得
為期六天五夜的IABS佛學會議圓滿落幕(八月十日到八月十五日),這趟旅程雖然短暫,卻讓人印象深刻,甚至收穫滿滿。
這段時間我主要做了幾件事。首先,此會議可謂群英薈萃,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齊聚一堂,發表佛學各領域的研究,我得以藉此機會聆聽多場具啟發的發表,頗感充實。其次,我花了不少時間準備自己的論文報告,雖然論文早已完成,但因原文是中文,必須重譯成英文,製作成投影片並反覆演練,幸好我的發表安排在8月15日會議的最後一天,因此在旅館裡投入了許多準備工作。
此外,萊比錫這座城市本身也給了我文化上的啟發。萊比錫是一座古老的城市,不少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都與它有著不解之緣。例如哲學兼數學家萊布尼茲、《浮士德》的作者歌德、音樂家巴赫,以及曾在此地戰敗的拿破崙等。我們這次會議的地點——萊比錫大學,是德國第二古老的大學,由教會建於15世紀(1409年),其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歷史意義,萊比錫城裡還有許多古老教堂,讓人流連忘返。
除了歷史文化的價值,德國人的生活方式與公民素養也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普遍英文流利或對話無礙,對外國人、包括我這樣的東方臉孔,也都相當友善,如途中問路多半能得到親切且正面的回應。德國人英文之所以好,自與他們的語言教育息息相關,一般民眾皆具備英文能力,只要受過高中以上教育,大致都能順暢溝通。
在佛學研究領域,德國學者有其獨特優勢,由於同屬印歐語系,學習梵文、巴利文等古老語言十分便利。我認識好幾位歐洲佛教學者,他們都能流利使用多種語言;如此光是語言這關,華人佛學研究者就已遠遠落後,除非是在多語系國家成長,否則成年後要追趕,若非天賦異稟,差距仍舊不小。這也促使我們回歸到中國佛教相關研究,或從事比較性與對話式的學術探討,而不失為一種可行且有利的門徑。
總之,這趟德國行讓我有不少體悟,諸多面向還有待日後慢慢回味與細細反思;而旅途中種種照片,當更能喚起更多的記憶,在這裡先做個簡短的記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