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走自己有利之研究

2016.12.17  Sat.
走自己有利之研究
一朋友長年遊走於士林邊緣,雖寄情於書本之間,才情、智識亦足堪談道論學,卻因天生「反骨」性格,遲遲未進入學界。近年來他重返大學校園攻讀博士,預計短時間完成後,再攻讀第二個博士,因他深知現今學界僧多粥少,教職一位難求,唯如此才得以超群出眾

他本身是中國文學背景,第二個博士中,哲學亦為考量之一,他詢問我的看法,我表示相對於文學求美,哲學求真,悠游在文學的世界裡似乎更顯美好!我也認為「跨文化」對比式研究亦是利基之一,以寬闊自己的學問視域。

我返家後,再稍作思考,我之所以視文學優於哲學,或許是我所從事的佛教哲學乃現今廝殺慘烈的學門之一。相對於佛教哲學,中國傳統儒道哲學,包括先秦、兩漢、魏晉、宋明、清代等,凡不涉及佛學部份,戰況未必那樣激烈。

曾有國內知名哲學期刊主編告訴我,歷來佛學的投稿、審稿情形多半是利刃相待,刀刀見骨。這也可想而知,佛學源自於印度,開枝散葉到東南亞、中國、日本、韓國、西藏、蒙古等,除漢譯佛典外,還有巴利文、梵文、藏文等文本,歐美、日本等地也都有豐富和深厚的研究成果,因此要涉足這一領域,險阻和挑戰自可以見;即便從事中國佛學研究,也常被要求要熟稔梵文、日文等語言。

我一個同事原是從事儒學研究,取得博士找到教職後轉向佛學研究,結果這十年來處處受到刁難、質疑,連他的老師都力勸他回到儒家暨中國哲學研究,但基於對佛教的深切信仰,他還是堅持走這一條「難行道」。

人當順勢而行,以免逆勢而傷,如果不是為了信仰,我想從事儒、道研究當是明智之舉,一來我們本身是華人,中文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語言,再加上中國崛起,中國哲學有著一定的發展前景。

所以我的朋友如果第二個博士要攻讀哲學,我當是樂見其成,以哲學來豐富中國文學暨思想研究,使他在中文學界中穩穩立足,畢竟他的同儕皆視哲學為畏途。只不過對哲學一些學科持著若即若離、不即不離的態度與興趣,如佛學、歐陸及英美哲學等,不以之為主而僅以為輔,以助於學問之進境,如此當不會有「誤入歧途」之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