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所進退
多數人只知道風光的上台,卻少有人懂得優雅的下台,然而在自由民主的社會裡,沒有人是不可以取代的,「世代交替」、「世代傳承」也是一個時代進步的象徵。
有道是「長江後浪推前浪」,老一輩不願提攜後進,至少不需阻人前進,倘若時候到了不肯交棒,少了自知之明,對自己和別人都不是件好事。
數年前,看到朱敬一先生所寫之「學者十誡」,引發我一些省思,告訴自己數年之後該退出江湖就退出江湖,不要有所依戀、眷顧,畢竟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上一代或前輩讓人不舒服的,不要再復加到其他人身上。如朱敬一說:
「像台灣這樣的華人社會,我們太習慣於敬老尊賢,基因裡對於「老長官」、「老師」、「老部長」、「老前輩」、「老主委」有莫名其妙的禮敬。於是,即使這些老前輩能力、實力、體力都不怎麼樣,甚至有些令人討厭,台灣的組織文化還是容易縱容他們。在這種情況下,只要老前輩稍微死皮賴臉一點,就會使組織走向沒有效率的資深制,不利進步,更不利競爭。因此,即使在功利主義的美國沒有強制退休的必要,但是在台灣卻是絕對需要。」
華人社會重視倫理輩份,雖然這確為一種美德,但對於資深學者之禮遇有時卻成為「倚老賣老」的憑藉。倘若敬重長者不是因為其能力好、貢獻大,而只是因為「輩份」,只因「虛長」幾歲,整個團體或社會著實很難進步。相對的,「公事公辦」,我們應以其所作所為及付出來尊敬一個人,而未必只是因為年紀較長而已。[1]
以學術這一行來說,升上正教授後仍很認真做研究的並不算太多,有些熱衷於行政工作或權力資源的佔有。如果才幹勝出、經驗老道,無怨無悔無私奉獻,那還是相當值得敬重的;但如果研究貧乏、能力有限,單憑資深就運作或安插人事、把持位子不放,時間一久不免落人笑柄。
知所進退、當退則退是我近來的心得體會,退一步海闊天空,尤其作一個有志氣的人,天地無限寬大,又何必「孤戀一枝『草』」?──進入中壯年的我,已不再是年輕或青年學者了,此階段的我愈來愈心無所求,只希望自己立身行事對得起天地良心,不要讓下一代或後人在背後閒言閒語。
[1] 佛法也是這樣說的,依一個人的修行成果來贏得尊敬,而不是因為年紀,如《雜阿含經》云:「尊者摩訶迦旃延語梵志言:「有五欲功德。謂眼識色愛、樂、念,耳識聲、鼻識香、舌識味、身識觸愛、樂、念。於此五欲功德不離貪、不離欲、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濁。梵志!若如是者,雖復八十、九十,髮白齒落,是名成就年少之法。雖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於五欲功德離貪、離欲、離愛、離念、離濁,若如是者,雖復年少年二十五,膚白髮黑,盛壯美色,成就老人法,為宿士數。」(CBETA, T02,
no. 99, p. 142, a4-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