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者,慈、悲、喜、捨。「慈」名愛念眾生,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悲」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喜」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捨」名捨三種心,但念眾生不憎不愛。」《大智度論》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福慧雙修與身心平衡
2019. 5.16 Thurs.
福慧雙修與身心平衡
人一生的福報可以從諸多面向去看,包括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名利權勢,還有五官長相、體態體魄等,然而身體健康本身才是最大的福報;或者一個人的福報大小當可以從身體狀況來判斷。
道源長老曾問印順導師:「你是重學問、重智慧的,為什麼修建道場,要叫福嚴精舍呢?」導師回答說:「福德因緣不足,智慧也難得成就呀!」他表示:「我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只由於自己的福緣不足。」導師所謂「福緣不足」其中要因之一就是體弱多病,在<平凡的一生>中自述「無時不在病中」、「病已成為常態」等。
「福報」若環繞以「身體」為中心,粗略而言有所謂「身外之物」如功成名就,「身中之物」如身體自身,更深刻的福報或許已涉及到智慧面向,而與「身內之物」之心靈質感等相關。
佛法所說的「福慧雙修」,或可以延伸到「身心平衡」的觀念,凡與身體滋養有關的都屬於福報,而心性的修養與境界可說是智慧。
聖嚴法師曾勉勵中華佛研所學生:「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其中「道心」象徵佛法智慧,「健康」代表福德資糧,菩薩道的修行不外是從「福慧」兩方面去著手,把「身心」給照顧好,至於是什麼樣的角色扮演、做些什麼,可說都是第三順位(就學者而言就是「學問」)。
年紀愈長,身體愈是走下坡,愈覺得健康的重要,一切都是其次的,甚至無關緊要。人只要保持身體平安健康,就可說是「人生勝利組」,「健身」或也可以是一種「修福」;而身體健康還有賴於心靈的和諧,畢竟除色身的生命外,佛教還說「法身慧命」,以字面意義作解是佛法的身軀與智慧的生命。
福慧雙修與身心平衡
人一生的福報可以從諸多面向去看,包括家庭背景、經濟條件、名利權勢,還有五官長相、體態體魄等,然而身體健康本身才是最大的福報;或者一個人的福報大小當可以從身體狀況來判斷。
道源長老曾問印順導師:「你是重學問、重智慧的,為什麼修建道場,要叫福嚴精舍呢?」導師回答說:「福德因緣不足,智慧也難得成就呀!」他表示:「我研求佛法而成就有限,只由於自己的福緣不足。」導師所謂「福緣不足」其中要因之一就是體弱多病,在<平凡的一生>中自述「無時不在病中」、「病已成為常態」等。
「福報」若環繞以「身體」為中心,粗略而言有所謂「身外之物」如功成名就,「身中之物」如身體自身,更深刻的福報或許已涉及到智慧面向,而與「身內之物」之心靈質感等相關。
佛法所說的「福慧雙修」,或可以延伸到「身心平衡」的觀念,凡與身體滋養有關的都屬於福報,而心性的修養與境界可說是智慧。
聖嚴法師曾勉勵中華佛研所學生:「道心第一,健康第二,學問第三」,其中「道心」象徵佛法智慧,「健康」代表福德資糧,菩薩道的修行不外是從「福慧」兩方面去著手,把「身心」給照顧好,至於是什麼樣的角色扮演、做些什麼,可說都是第三順位(就學者而言就是「學問」)。
年紀愈長,身體愈是走下坡,愈覺得健康的重要,一切都是其次的,甚至無關緊要。人只要保持身體平安健康,就可說是「人生勝利組」,「健身」或也可以是一種「修福」;而身體健康還有賴於心靈的和諧,畢竟除色身的生命外,佛教還說「法身慧命」,以字面意義作解是佛法的身軀與智慧的生命。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