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1日 星期五

實相無相種種相

2018.5.25       Fri.
實相無相種種相
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化身,「千處祈求千處應」、「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為說法」即是對她的描繪;然而《金剛經》處處卻說:「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等,破種種「化身」。

一切法空無自性、如幻似化是般若思想的主調,如《大智度論》:「常觀諸法實相無相」;然而「無相」的同時又能示現「種種相」,作為度化眾生的方便。如此,「無相」與「種種相」不相違背,而可說是空義的兩個向度,如《般若心經》之「空中無色」(「色即是空」)及「空即是色」,既破一切法、也成一切法,既虛妄不實、也真實不虛。

「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般若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亦表達出相似理境,在般若畢竟空義下絕諸戲論,然而「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在空義下假名安立諸法,以種種示現施展種種方便,目的是為普渡眾生(當然亦和「永恆懷念」有關)。

如此,大乘佛教信仰重於佛菩薩形象之描述,如「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亦為一例,本師釋迦牟尼佛亦也有「千百億化身」。我們固然可以般若經教之「空」來蕩相遣執,破一切相、掃蕩種種執見,但若不能理解「般若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以及「以無所得為方便」的旨趣,忽略「立破善巧」的精義,恐也執空於一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