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8日 星期五

內觀型人格

2018. 6. 2  Sat.
內觀型人格
人的心力愈強大,對外在的依賴就會減少;相反的,內心不夠堅韌,就必須透過向外追逐來得到滿足。

佛教的「唯心」思想,可說是要人內轉精神而走向內在超越,成為回歸內心的修學法門。佛門中諸多偈語,亦顯示此「心地法門」的意境,如「佛在靈山莫遠求, 靈山就在汝心頭; 人人有個靈山塔, 好向靈山塔下修 」,就是一例。

「外能善分別諸法相,內於第一義而不動」,亦傳達此一理趣,要人養成一內觀型性格,對外在一切看淡、看薄,洞觀其苦、空、無常、無我的本質,再而向內收攝護守六根,回到自己的心。倘若這對一般人太過抽象,則可試著回到呼吸,回到呼吸即是回到當下、回到身心。

人要減少對外在的依賴,包括對知識的追求,畢竟知識也是「身外之物」。包括人際關係亦然,與其花時間攀親拉故,耗損學業、道業與不相干人事物打交道,倒不如留多一點時間給自己;多些時間認識自己,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

相關文章  讀自己的心  內重外輕   問題在自己身上  精神內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