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用」
一般人常說頤養天年、安享晚年,不少人50幾歲就退休了,開始遊山玩水或悠閒過活。在少子化、老齡化之「不生不滅」時代,今人面對老化與疾病時,該是如何的觀念和心態?尤其佛教關心老病死,此人生必經之路,當更正視此一問題。
證嚴法師生命觀、人生觀,甚至死亡觀相信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另也可以去探討法師的老年觀。「雖是近黃昏,夕陽無限好」,慈濟盡未來際的菩薩道路,不只提倡「老者安之」,還必須「老有所用」;「老有所用」可說是證嚴法師對弟子的期勉,也是慈濟修行實踐法門的特色。
「老有所用」原是「壯有所用」,出自<禮運大同篇>:「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然而證嚴法師認為,人不要輕易認老,人老猶要發揮生命良能,老的是身軀、不老的是心靈,應如壯年一樣利他助人,故「老有所用」在慈濟頗有新意,與「老者安之」可說是相異互補。
證嚴法師年事已高(1937生),猶然是精進、勇猛、不退轉,體現出菩薩精神的崇高偉大。證嚴法師以身作則,提出「壽量銀行」、「壽量寶藏」等概念,認為生命、壽命,甚至「法身慧命」是無止盡的長河,不需年老就覺得自己不管用,也不要心想退休、心存退轉,或者直白的說,在慈濟做眾人事,沒有退休這一回事。
「譬如船師身有病,若有舟船猶度人」,不只是病、還包括老(「船師身已老」),人在老病之際,只要有心、有一口氣,猶然堅定方向繼續向前走。
證嚴法師堅持做到生命最後一口氣,近來常提到「生生世世」,既然生命是一條長河,源遠流長綿延不斷,因此是「虛空有盡,我願無窮」的行願接力,即便老年仍要掌握生命尾巴,接續下一輩子行走在菩薩道的因緣,無縫接軌、無限開展。
「一息尚存,永矢弗諼」,證嚴法師以此精神人格,弟子們「以師志為己志」,亦步亦趨,慈濟宗門上上下下看到這種師徒心傳,如大弟子德慈師父生前八十幾歲仍精進勞作,楊月鳳校長高齡九十亦隨常住承擔勤務,在上人身邊出家、在家弟子晚睡早起,無人敢懈怠。
看到老菩薩們八、九十歲猶然做慈濟,訪視、環保、勸募、香積等志工勤務,無役不與,不說苦、不嫌累,身為後輩的我心中敬意油然生起;證嚴法師的身行典範與慈濟志工殷切悲心,實令人感佩與感動,也讓人見證上人的偉大、慈濟的美善!
預期刊於《慈濟月刊》702期<百川歸海>
ps. 有同學作慈濟老年長照研究,課堂報告時引起我如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