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從「職志合一」看見證嚴上人的理念與慈濟志業的美善(序言)

從「職志合一」看見證嚴上人的理念與慈濟志業的美善

證嚴法師思想理念有諸多前瞻性的倡議,如慈濟志業雖然以慈善為主,但不限於慈善,更重要的是「淨化人心,祥和社會,天下無災」;如此「善門入佛門」成了「慈濟宗門」獨特信念,可以說慈善是方便法門,藉以引入佛道、走向離苦得樂的修行之路。是以慈濟不只是慈善組織,更是佛教修行團體,從中可知當代佛教新宗義之開創,「職志合一」亦是其一。 

「職志」雖是合一,但重點在「志」,也就是不只為工作,更為一份理念和理想而工作,志向與職業相即不離。事實上,慈濟世界龐大的志業體系,志工精神為其核心,強調純然的利他助人而不為自己著想。然此情操偉大、志節高尚,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這時「職志合一」既有工作收入、又能服務人群,兼顧了現實面與理想面,以此而自利利他。 

「職志合一」看似簡單概念,背後卻仍有深刻意涵。「職」可以是指本職學能的專業能力,「志」是志向、志趣,有心於此而自發性、自願為之;可知「職志」二字,一個是有力(專業能力)、一個有心(心之所嚮),有心有力來從事所投身的工作。換言之,「職志合一」強調專業能力與志向志趣的結合,既要有工作的熱誠和理想關懷(有心),又要具備完成工作的專業技能(有力),以「有心」與「有力」作為職業生涯的信念引導,也可視為「職志合一」其中的意涵。 

首先,「有心」代表的是對工作的熱愛與熱情,當一個人真心喜愛他的工作,並以此為志向,就會自願性投入其中,甚至不惜成本、不計代價;這不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更是為了自我實現。「有心」於此,意味著作為人的理想性,有強烈的動力、動能追求夢想,這種內在驅動力可以使他在面對挑戰時,依然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其次,「有力」則是指擁有相應的專業能力和技能。無論是學術研究、技術開發還是任何其他領域,專業能力都是必要條件,具備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才能成功有效的完成任務。「有力」涉及實際的素養和訓練,除了知識還要經驗,使能務實的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勝任有餘。 

任何工作者,例如醫療工作者當然要有醫療相關專業背景,然「醫術高超」外若能將「救死扶傷」視為志向,那麼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一份職業,而是一種願力承擔,帶著使命與利他精神的工作過程中,不僅有成就感,也讓服務對象感受到真誠與溫暖。此「有心」和「有力」的「職志合一」,不只實現個己價值,也對社會和他人產生正向影響,從利他中完成自利,實現美好幸福的人生。 

「職志合一」重於「志」、或重點在「志」,此「志」是儒家文化所強調的,例如在《論語》「志於學」、「志於道」、「志於仁」、「志士仁人」、「博學而篤志」等,對於「志」有諸多的描繪。「志」文字構形是「士之心」,士是知識份子,讀聖賢書或飽讀詩書所為何事,不就當多一份責任承擔,《論語》所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即彰顯讀書人恢宏寬闊的精神氣象。 

「志」如果以佛法術語則是「願」,如佛教的「四弘誓願」,或者「虛空有盡,我願無窮」,以及「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發大乘心普濟一切;願代眾生受無量苦;令諸眾生畢竟大樂」、「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等,皆表彰菩薩的慈悲誓願。 

慈濟志業就是悲願所成的共善體系,身為慈濟志業的一員的我,每每看到志工無私的奉獻,付出無所求而且心懷感恩,常令人深感動容,對此我一方面是慚愧,一方面是敬佩,更多的時候則是感念,正因為有他們,人性的良善與世界的光明才令人期盼。 

也因此「職志合一」也成了我自身的期許,深切體會到證嚴法師所說「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的道理,藉以自勉、響應此精神感召,找到身處慈濟的意義取向,尤其從慈濟志工諸多人品典範,帶給我學術以外的領悟啟發。 

本書作者孫光中師兄即是「職志合一」的範式,早年畢業於政治大學中文系,出社會一陣子回到慈濟人文志業,並成為靜思精舍的清修士,以在家的身份保有出家的心,過著既清修又入世的生活。 

尤其這篇論文以他所在的人文志業作為研究重點,既有回顧審視、分析探討,也有反思評論,亦有前瞻、展望與建議等,給同是在志業體服務的同仁們,包括我自己在內,諸多的省思和迴響,「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讓人益復珍惜殊勝的慈濟工作因緣。 

相信《職志合一:證嚴上人的理念與慈濟志業的實踐》的出版,對於證嚴法師的佛教思想、信念精神有更深入的認識,助於慈濟志業同仁不只入寶山不空手回,而且是滿載而歸、法喜充滿,顯發這本書特有的寶貴價值,於此也恭喜光中師兄出版他人生中一本重要著作,讓更多人看到證嚴法師的理念與慈濟志業的美善!

部份取自  「職志合一」之「有心」與「有力」

想像的苦

想像的苦

我們所「想像」的苦,往往比實際經驗到的苦還要多。這意味著,許多我們以為的苦,其實並不是真正的苦,而是由「無明」所投射、虛構出來的。

猶如《般若心經》所說:「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顛倒夢想」正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原因,般若波羅蜜正是對治的解方,使能「顛倒亂想不復得入」(《無量義經》)。

當心靈缺乏關照或觀照,一念未經覺察,「妄心」即生起,人就容易陷入胡思亂想。所謂「如實知見」或者「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就不再被「染污的心」或者「貪、嗔、癡」所覆蓋與蒙蔽,而能以一雙清明的眼洞明世間萬象。

煩惱除非是來自身體的病痛或生理因素,否則像是焦慮、憂鬱,往往只是內心的投射,乃由顛倒想像所製造出來的苦境。

我們所想像的苦,比實際感受的苦多,世間的「身苦」固然存在,但「心苦」卻增益其苦;「心苦」猶然是「唯識所現」、「心識所造」。

因此人一生修行目的在於「身苦心不苦」,即使身體受苦、心卻能安住,不為煩惱所轉,練習在紛擾的人世中,尋得一方清明與安寧。

為喜樂而活

為喜樂而活

如果一件事不能好好地做,快樂地做,那不如不要做。

人生多憂苦,理應為了快樂而活,用佛教的話來說即是「離苦得樂」。既然人生活的種種,包含食衣住行等最終是為減少痛苦,那麼快樂地享受每個當下,並從中獲得喜樂,便應是所有人需領悟的智慧。

這如同《論語》所言:「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此處的「樂」,概括了兩種層次:一是自得其樂,二是樂於助人。凡世間所有事物的目的,都是導向少憂少苦、轉苦為樂,這樣的樂不僅是自我的滿足,亦是利他之樂,體現在助人為善、助人為樂之中。

自得其樂與樂於助人,前者側重自利,後者著重利他。然而,即便行利他之事,其亦是自利的展現,因為幫助他人也能帶來自身的喜悅。

因此,當探究「為誰辛苦、為誰忙」時,最簡單的答案是:為了自己,也為了他人。為了自己與他人的快樂,我們選擇甘願付出、歡喜承受,這促使我們轉化昇華心境,去欣賞、去享受、去融入每一件事。

凡事皆能好好地做、從中感受喜悅並喜樂地活著,這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勝利,成為人生最佳勝利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