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痛轉化與信仰安歇
人生是苦,然總有各種途徑能讓我們終止或至少減輕生命中的苦受。
幸福,乃所有人共同追求的,尤其是宗教徒所嚮往的。宗教徒與一般人的區別在於,他心中深植著信仰;有了信仰,便有了依靠與安歇之處,即使身處逆境,也能平息紛亂難受的情緒,朝向內在的喜悅。
當然,沒有信仰的人也能體驗喜悅與幸福,但他們對幸福的理解與追求,可能與宗教徒截然不同。
在佛教中,我們通常將這種幸福稱為「法喜」,其與世俗的歡樂不同,是一種基於智慧和真實理解所形成的平和與寧靜的狀態。佛教所稱的「法」(Dharma)可謂是真理,一個覺悟真理或走在「求真」道路上的人,能不斷增長對幸福的體驗,因為逐漸消除了無明。
當一個人擁有幸福,許多問題便能迎刃而解,亦如《聖經》所言:「喜樂的心是良藥」,反之憂愁則使人軟弱與枯萎。
如此,宗教徒必須播灑幸福的種子,不僅是對身邊的人,也包括非宗教徒、無信仰者。
十四世達賴喇嘛可說是佛教徒幸福的絕佳典範,無論身處何地,臉上總是掛著微笑,讓人真切感受到心中的法喜。儘管過著簡樸生活,他的喜樂卻不依賴於物質或世俗成就;即便流亡在外仍顯自在,這是佛陀教誨生動的呈現。
相較之下,漢傳佛教徒往往過於嚴肅,不太展露微笑,然而輕鬆愉悅、心態輕盈應是菩薩的重要特質之一;這種怡然自得的形象透過身體的展現,就是一種無聲的說法。
幸福至關重要,多微笑,這是佛陀對我們的期望。當我們感到喜樂時,也能讓他人感到喜悅,並使我們的靈性修持得以圓滿,成為我們心中期待成為的人。
當然,體驗幸福需要一套方法,讓喜悅真正與我們同在,並且是我們熟練掌握的方法。
在佛教中,安般念(巴:ānāpāna-sati),即覺察呼吸的出入,乃最簡單而有效的方法。是以達到幸福的狀態,需要技巧與策略,當我們安定心神、時時內觀,將重塑我們的生理暨神經系統,久之自然就能培養出快樂的性格。
此外,另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專注腹部,腹部必須強健有力、柔軟且充滿能量。在道家(或氣功)中,這被稱為丹田,讓丹田成為能量中心,充滿氣與力量,心靈亦能感到穩定寧靜。
將這些方法融入習慣、個性乃至我們的生活和命運(即佛教所說的「業」),我們才能稱為真正的宗教徒,一位高貴的佛教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