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0日 星期一

每日極短篇19

2014.11.10  Mon.
媽媽好
內人的肚子愈來愈大,行動頗不方便,時而感到腰酸背痛,著實有些辛苦,當媽媽真了不起。

偶在新聞中看到名人婚姻破裂,面紅耳赤的爭奪小孩的監護權。

我覺得爸爸沒什麼好什爭的,或者說没什麼資格爭,畢竟男人只提供了精子,但媽媽不只提供卵子,也奉獻全部身心,整個胎兒的長成皆是在母體中孕育,包括出生後的餵食哺乳等,也都還是媽媽。

此外,現代女性各方面能力不輸男性,經濟上不需仰男人鼻息,小孩跟著媽媽,一樣可以不愁吃穿,甚至吃穿得更好。

世上只有媽媽好」,誠哉斯言!

2014.11.09  Sun.
讀書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是古代勸勉人讀書的名句,認為只要把書讀好,富貴功名、美妻嬌妾自然來到。

然此功利態度求學問道,顯然不妥,使讀書成了求取功名的工具而不是目的。相對的,若理解為:好好讀書,在書本裡自有滿屋黃金、如玉紅顏,一切不假外求,如此即視讀書本身是目的和價值。

因此,後者的理解應為「書中勝於黃金屋,書中勝於顏如玉」。但如此之理想性,視讀書為純然的精神價值,恐不符多數人現實利害得失的盤算考量。

2014.11.08  Sat.
為善欲不欲人知
「為善不欲人知」,一般被視為是美德,默默地行善,不誇耀自己功勞。但很多的公益廣告,皆找名人代言,以為號召響應,促進善與愛的循環,可知為善亦需人知。

但為善太欲人知、急欲人知,如此為善的動機已不純正,功利性的有所求,包括虛名虛榮等,充其量只是做秀而已。

因此,為善欲不欲人知,一切順其自然,不刻意遮掩什麼、顯擺什麼,這樣的「中道」,應是較合宜的行善態度。

2014.11.07  Fri.
靜思尋根
今天陪著華東師範大學張曉林和趙東明兩位老師到靜思精舍參訪;先前他們已在靜思堂參觀過,深受感動,覺得意猶未盡,告訴我花蓮什麼地方都可不去,唯一希望能到慈濟發源地「尋根」。

每次到精舍,皆被道場素淨清幽的氣息所洗滌,心靈頓感寧靜安祥,實如「靜思」二字所透顯的意象──「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

很榮幸的,有一精舍師父為我們導覽簡介,點點滴滴的美善故事,讓人很感念慈濟為這世界所做的一切,覺得自己是有福之人,可成為慈濟志業的一員。

主堂的佛像「宇宙大覺者」實在神似上人,導覽的師父說,當初上人看到塑像也頗遲疑,但經設計者解釋,上人無奈之餘,也只能隨順弟子們的一片心意。

宗教信仰即是如此,即便外人以偶像化、造神等評之,但對虔誠弟子的心靈而言,如此形象卻是力量的來源,在憶師、念師中帶給人依靠和撫慰,作為佛門修行的一種權巧方便。

2014.11.06  Thurs.
得失之間
未接觸哲學時,其實自己想讀的是文學。記得當初二十年前專科考插大,原想報考中文系,但是中文系相對於哲學系,著實難考許多,於是退而求其次報考哲學系。

讀哲學,那時有兩個目的,一為研究佛法,二是訓練思考。在第二點上,我認為自己的性格深處是感性多於理性,因此為對治此「習氣」,哲學訓練應是一個門路,但我始終認為自己情感充沛。

為求「對治」而學哲學,已過世的學者傅偉勳亦是一例;他說相對於哲學,他其實更愛文學和音樂。

但對我而言,頗感弔詭的是,多了些理性思辯的工夫,卻日益減損感性觸動的能力。好像上天是公平的,得於此必失於彼,總難兩全其美,面面俱到。

如此得失的權衡下,對我人生整體究竟是好是壞?我現在不得而知,只能說這就是因緣,人生的因緣有得有失,一切的優劣好壞恐要到晚年才看得清楚!

2014.11.05  Wed.
愛智之樂
東明帶著他上海華東師大的「領導」張曉林教授到我們所上演講。我特別到他們哲學系的網頁逛了一下,看到他們系上前輩馮契的一句話:「不論處境如何,始終保持心靈自由思考,是愛智者的本色。」

此語深契我心,相信諸多哲學同好亦然。

人生快慰之所在,即在於思想的探索,讓自己心智視野向上提昇,其間無關乎名利權勢,甚至視之如糞土,但求精神心靈的飽滿富足。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過去我為早些安頓經濟,照顧現實問題,以拼鬥的方式來研讀哲學和宗教,少了一分吟遊涵養的閑情雅興。盼未來哲學和佛法相伴的日子,心境有所轉換,以享受態度浸淫於愛智之樂。

2014.11.04  Tues

2014.11.03  Mon.
心與美的覺知與覺醒
昨天在youtube上收看蔣勳的演講,主題是「美的覺醒」,數點收穫記載如下(並加上我個人的心得詮釋):
一.美學(esthetics)一詞原為感覺學,探討感官觸對外境時的種種經驗。
二.美是一種品味,甚至涉及一個人的品格與品德。
三.美的追求不是在乎什麼沒看,而是已看了多少。
四.美不需昂貴,江上清風、山間明月皆可耳得為聲、目遇成色,一生中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五.溪水聲、蟲鳴鳥叫聲,不會比古典音樂的美妙演奏低劣。
六.人只要靜下心來,美無所不在。如菜根譚說:「心地能平穩安靜,觸處皆青山綠水」。
七.美的覺醒有賴於心的覺知,常保正念明覺的生活,將會是美的生活。

2014.11.02  Sun

2014.11.01

2014.10.31 

2014.10.30 

2014. 11.11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