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 星期六

每日極短篇21

2014.11.29 Sat.
空無之樂
為迎接一月份即將到來的小寶寶,開始採購各項用品,包括嬰兒床、推車、衣服等等,頓時家裡東西愈來愈多。

雖然迎接新生命是喜悅的,但相對的,看到愈來愈多東西,感覺上俗務瑣事日益增重,歡喜之餘也感到些許煩憂。

所謂「無事一身輕」,同樣的「無物一身輕」,當擁有愈多、方便愈多,所要牽掛的也愈多。例如同時有好幾台車子、幾棟房子、幾個孩子等,享有的背後也是沈重負擔。

即便有了小孩,我仍希望家裡東西愈少愈好(書籍之「精神糧食」例外),除非確定需要、必要或重要,否則物品不要增多,如此生活簡單,心境將愈輕安!

「空無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我願如此相信著!

2014.11.28 Fri.
花蓮之美
昨天晚上和內人去一家新開不久的素食餐館吃飯,老闆娘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單身女子。由於客人少,我們就聊了起來。

她原在台北工作,只是一次單車環島旅行中經過花蓮,覺得這地方太美了,不久後她即移居花蓮,至今已有三年多。

她說這幾年空暇時就到處走,溯溪、泛舟、攀岩、登山、騎單車等,徜徉天地之間,盡情擁抱山水之美。

聽到有人這樣講,羨慕之餘,也提醒自己珍惜當下,時常親近大自然,和大自然做朋友。

ps. 事實上,我們學校的研究生,有些都畢業自很好的大學,但工作一段時間,特地跑來讀書,其中一個原因是為了這裡的山和水,享受在花東唸書生活逸趣,甚至從此留下不走。

2014.11.27 Thurs.
史學與哲學
余英時先生表示:「我深知,無論我的觀點是什麼,我都必須像錢(穆)先生那樣,最後用學問上的真實成就來建立我自己的觀點。我必須暫時放下觀點和理論,先虛心讀古人的經典,而且必須一部一部地仔細研讀。我不能先有觀點,然後在古籍中斷章取義來證實我的觀點。這樣做便成了曲解誤說,而不是實事求是了。」(陳致訪談《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聯經,2012年,頁12;亦收於《文化評論與中國情懷》,頁368

史學強調忠於史實,不能隨心所欲任意解釋,所以余先生的態度和立場是非常正確的。但此與哲學探究恰好相對,哲學重於創意和思辯,勇於提出自己的觀點,同時要能論之以理。

如此哲學不同於史學乃至哲學史、思想史的研究,哲學首須建立自己觀點,有自己一定的見解,而在證成自身理論時,「六經皆我註腳」,利用哲學史上各個觀點當作線索或資源,直接或間接支撐自己論點。

雖然哲學不外哲學史,但兩者仍大有不同,現今東方哲學的研究都把哲學史當作是哲學研究了。

2014.11.26 Wed.
中國哲學之優缺
長期在美國任教的余英時,談到中國哲學在西方的概況,引到德國大哲黑格爾以西方標準來衡量中國哲學,而輕視《論語》、《老子》等傳統典籍,認為中國哲學只停留在「初級階段」(elementary stage)。余英時也指出陳寅恪、俞大維等接觸過黑氏哲學的人,認為形上學討論,中國不能望西方項背,只能在人倫道德的思考上更為深入,但以理論思維、形上思辨而言,先秦諸子包括老莊等,則比西方哲學家「淺陋」。(見陳致訪談《我走過的路──余英時訪談錄》,聯經,2012年,頁114。)

以上斷言大致正確,西方傳統在形上學、知識論和邏輯等研究,著實是深刻精密的。但我相信中國哲學亦有其它優勢和長處,乃西方哲學所不能及的。例如最近看到中國首富馬雲受訪表示,阿里巴巴是在中國文化裡找到中國經商的思想──道家哲學和太極哲學,陰陽變幻的哲學。他希望能像太極拳高手一樣,打敗人家,但又無一傷亡,認為如果商業競爭過程中,誤傷別人,說明阿里功力還不夠;商業過程中,讓對手能同時參與,而不是抵抗,如此才是商業最高境界。

馬雲此語我深感認同,我始終認為中國哲學的精深之處,表現在拳術和中醫等領域中,而這也是虛心的洋人會向中國取經之所在。但可惜的對於拳術和中醫等的哲學論述,不是顯得稀少就是較為貧乏,值得吾人大力開拓。

相關報導 馬雲: 當首富不快樂 

2014.11.25 Tues.
從首富、首善到首樂
中國首富馬雲日前接受訪問表示,最近他一直不高興,原因是和當上「首富」有關,他認為錢是很大的麻煩,如果人說幾十億的錢都是你的之時,災難已經全在身上了;相反的,他最快樂的日子是十幾年前,月領90元人民幣(約台幣450元)的日子。

誠然,當事業版圖變大,自由變少,擔憂的事也變多,人生的全部皆被錢所束縛綑綁。但真正能自由飛翔的,是不起眼的麻雀,卻不是華麗的孔雀。

所幸馬雲是個聰明人,「役物而不役於物」,成立基金會投入慈善工作,不只成為大陸「首富」,也成為大中華的「首善」。所謂「施比受有福」、「助人最樂」,相信不久的將來他會成為全中國的「首樂」!

2014.11.24 Mon.
做到才是真工夫
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表示,若知道某事,但仍做出違背此事的行為,則不能稱做真正的知道。例如一個人知道誠實是什麼,卻對人有所欺騙,那他並不知誠實是什麼。

這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可說異曲同工,所謂的知道是必須透過身體力行來檢證的。

我們一生高談闊論很多道理,但有多少是我們自己做得到的呢?

2014.11.23 Sun.
哲學之期許
殷海光是早期台灣開拓分析哲學的先鋒,但身處老蔣統治的威權時代,言論和思想皆受到箝制,殷先生晚年抑鬱寡歡,終死於胃癌,享年僅四十九歲。曾經是受業門生的李敖說:「哲學家死於胃癌,猶如神父死於梅毒一樣。」

雖然李敖的比喻顯得誇張,如神父死於梅毒,可能是不名譽、不道德的行為,但哲學家死於胃癌,卻無關乎道德。此外,染上梅毒,雜亂的男女關係是其中「一種」但未必是「唯一」的傳染方式。

但無論如何,一般認為胃腸疾病和情緒很有關係,而殷先生之死於胃癌,是否主因在於心情鬱悶,我們不得而知,但李敖此話的背後,顯然對哲學有更高期許,認為學哲學的人,思想視野當比一般人寬闊,比別人想得更開,縱被時局所困,也不該被自己觀念所縛。

2014.11.22 Sat.
外求與內修
一般人面對到人生的困境,往往不知所措,無所適從之餘,四處求神問卜是常有的反應,但這頂多只能治標,而卻無法治本,用佛教來說只是「臨時報佛腳」的權巧方便,而不是究竟之途。

如果福禍都能用祈求來解決,那人生太容易了,但同時又很不公平,因為信者、求者得永生,不信不求而有禍患罪罰;如此棄個人的善惡存心及行為不論,將有許多不解的問題。當初佛陀即是對婆羅門教「祭祀萬能」教義,深感不滿,而開展佛法的修行之道。

可知祈求不是佛教信仰最主要的特色,不管是有求於人、有求於神或佛,都不如反求諸己,內修於己的好。

2014.11.21 Fri.  

2014.11.20 Thurs.
單純價值
投票日近,選情緊繃,選舉花招百出,不時看到各種抹黑、栽贓、陰謀論等,把對方講得很壞,自己講得很好。為了權力名位的爭奪,讓人見識到人性醜陋的一面。

我始終認為單純是人類追求快樂的價值之一。當我們攻訐對方,披露種種不堪回首的往事,這或許有助於自己的選情,但傷人的同時實則也自傷。

名、利、權、色等的追逐者,太多的處心積慮,心思都很複雜,不單純所以不快樂。相反的,單純所象徵的平淡、平和與平實的生活,才會是快樂的生活。

2014. 11.29林建德貼於花蓮歇心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