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每日極短篇20

2014.11.19 Wed.
兩種哲思
雖然我主要是研究東方哲學,但我對西方哲學亦保持一定關注,特別是英美分析哲學。

分析哲學探討問題的精細和深入是我所欣賞的,那是種智力挑戰與腦力激盪,雖然有時流於瑣碎繁苛,但卻是重要的思想訓練。

然我的生命情調更契合於東方哲學,用牟宗三先生的話,它是關乎「生命的學問」。(相對於此,分析哲學可說是「學問的生命」之塑造。)

東方哲學、特別是中國哲學,迥異於分析哲學,往往說理不明、語意含混,但在我看來卻是深邃深刻。

是的,講不清楚、但卻深刻,乃東方哲學特色之一。不過古人不清不楚的論理方式,玄之又玄,在分析哲學家眼裡是礙難接受的,但我認為這正是智慧之所在,或可說是智慧和知識的不同分別。

人在極其困頓、苦痛的時候,不會想讀分析哲學,而卻會想去探索東方哲學、擁抱東方宗教,即是明證。

在我心裡,現代的泰戈爾、克里希那穆提(J. Krishnamurti)、乃至於高行徤等詩人、靈性導師、文學家,某種程度皆可說是哲學家(古聖先賢就更不用說了),因為他們的作品存在著對生命的洞觀與睿智光芒。

台灣學界「美國化」嚴重,哲學亦然,當今哲學主流可說是分析哲學。但我仍堅守東方哲學本位,願為東方哲學發聲,持續以此來哲思人生、哲思天下!

2014.11.18  Tues.

生日快樂
今天是我的生日,如果就傳統算法,我四十歲了!
古人說「四十不惑」,但我對人生還有很多困惑。
廣告說「四十歲像一尾活龍」,但我感覺自己愈活愈像一條懶蟲。
人生四十,沒有熱閙的慶祝,也沒有太多特別禮物
(除了Bodhi寄來「拔蘿蔔」戰果和內人的秘密禮物)
只期許自己快樂,身邊的人快樂,所有的人快樂!

2014.11.17  Mon.
人生唯一的事
曾經在宗教學概論的課堂上,探討「終極關懷」(ultimate concern)的概念。我說每個人的「終極關懷」,可以「若為XX故,一切皆可拋」自行探問,究竟XX該填什麼,將會是你的「終極關懷」,你人生唯一的事。

一旦確立「終極關懷」,個體生命的許多問題都不解自明,不需和人計較和此無關的瑣碎小事,唯求此關懷的貼近和滿足。相反的,若無法於此安身立命,一生將隨波逐流,無法拋錨、找不到靠岸處,或者行屍走肉般的活著,虛耗心思氣力空轉著。

2014.11.16  Sun.
疼痛的相對、弔詭與幻化
最近以「疼痛」為例撰文,探討意識經驗的哲學問題,認為疼痛具有相對、弔詭與幻化三個特點。

「相對」是不同的人對疼痛有不同的忍受程度,如對某甲痛不欲生,但對某乙可能是無關痛癢。雖然多數人對疼痛會有一定共識,但卻是相對比較出來的值,難以絕對性的量化或客觀化。

「弔詭」是同樣的疼痛感受,卻可能帶來相反的心理反應。一般而言,疼痛是苦受,但偏偏有人對特定疼痛樂在其中,視疼痛刺激為樂。如所謂「被虐待狂」,在性愛遊戲中互虐玩樂助興(如滴點蠟油);包括喜極而泣以及悲極為笑等,都為其例。

「幻化」是「弔詭」的進一步延伸,任何的意識經驗,包括痛覺感受等,都是因緣所生、所滅,暫時性的存在而非實有。佛教的「萬法唯識」、「唯識無境」,所表達即是「幻化」的概念。關於這點是最深奧,也最難解明的。

2014.11.15  Sat.
生命永續經營
昨日翻讀慧開法師《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一書,其中提到「生命永續經營」的概念,頗具啟發意義。

一般「永續經營」常用在企業商家上,但就佛教觀點而言,生命是無止盡的過程,除非是證得解脫,否則人有來生,及至有無數次的生命循環。

倘若如此,人必須把眼光放長遠,不需急功近利,只計量眼前的得失,而要常常想到未來。

但一如朱子所說:「放寬程限,緊著工夫」,目光路程放遠之際,不代表鬆懈,而是要精進勇猛;佛教任重道遠的菩薩道亦可以此八字概括。

生命的永續經營,也告訴我們人要「存糧於天」,多積陰德,提昇自己也幫助別人,否則「債留來生」,將等著在未知的時空中受報償還。

2014.11.14  Fri.
學問之道
「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因閱歷之淺深所得之淺深。」──這是張潮《幽夢影》發人省思的一句話。

我已漸入中年,現在讀書雖不及「庭中望月」,但卻不能停留在「隙中窺月」,而該逐漸開出生命宏觀的格局。

很多的學者讀書讀出一身病,這或許是年紀日益增長,但讀書方法和心境未隨之提昇,仍像年輕人極度用腦窮探力索,因此如中醫說「思則氣結」,身心不當消耗折損。

「臺上玩月」,如此的從容悠遊,自得其樂,才是真懂學問之道的人!

2014.11.13  Thurs.
為己之學
大陸佛學家方立天一生平淡問學,據說他正教授升等時,因為不擅人際、未經營關係人脈,因此申請案被否決。

但方教授未把此放在心上,消息獲知的隔天,仍依既定生活日程到圖書館讀書、寫文章,彷彿事不關己或沒發生過。

不在乎功名利祿,此一態度才是真正做學問的人;「古之學者為己」,孔子亦如是言。

為學本身即是目的、即是收穫,能有環境、時間和資源靜下心來做研究,已是種享受,至於職稱、收入等,都是次要價值,乃附屬於外而非立根於內,所以虛浮的名利就讓有心人去爭吧!

也唯有這樣,才能做一位獨立不移的思想者、學問家。


2014.11.12  Wed.
無求於人
選舉到了,各個候選人極力拜票,尋求各界人士支持,特別是名人的站台或背書。

有求於人是辛苦的,必須看人臉色、仰人鼻息,而不能真正的做自己,這是我性格所難以服順的。

還好我的工作單純,只要把本份事做好,包括看書、教書和寫書等,即可獨立的生活,自由的思想。

不靠關係、人脈去贏得他人的認同和友誼,但憑能力本事掙得信賴,當是有志者的自我期許。

2014.11.11  Tues.
從「心」的科學到「心」的藝術
「心」的科學性研究為現今學界主流,但把「心」作為外在研究對象外,「心」亦可為藝術品來形塑、雕琢。

「心」作為一門內在藝術,迥異於「心」作為一門科學,而以「心」的訓練為鍛造過程,令「心」的藝術品得以誕生。

因此「心」除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探究進路外,「心」亦當為美學領域之創作。而既然是創作,不只容許「異例」(abnormality),甚而是鼓勵之,而這也是美學不同於科學之所在。

2014. 11.19林建德貼於花蓮歇心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