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3日 星期一

每日極短篇31

2015.4.13 Mon.
生命的奇蹟
小寶寶出生後,才知道什麼叫「愛不釋手」,知道人因愛之深切,緊抱在身不肯放手的那種感覺。

不只愛不釋手,而且也百看不厭,她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心思,惹起我們的愛憐,有她在身邊一切都變得美好。

泰戈爾《漂鳥集》中說:「每個小孩的誕生,都意味神對人並未感到失望。」(Every child comes with the message that God is not yet discouraged of man.)我想,小孩不只是神未對人感到失望,甚至是神賞賜給人最寶貴的禮物。

生命的存在是一種奇蹟,對於這樣的奇蹟,我願拋下一切去承受、去護守,猶如有首歌這樣唱著:

全世界我也可以放棄
至少還有你  值得我去珍惜 
而你在這裏  就是生命的奇蹟!
-----
你掌心的痣 我總記得在那裡!


2015.4.12 Sun.
自然境界
小寶寶出生已三個多月,目前六公斤多,平均一個月增加一公斤,體重保持在標準範圍內。每天她就是睡覺和喝奶,偶爾醒來哭閙一下,或給我們逗弄一番,多數的時間還是睡覺,現在的她處於名符其實的「自然境界」。

哲學史家馮友蘭曾經把人生分成四個境界,分別是自然、名利、道德、天地此四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或亦可稱作本能境界,只關心生理上的需求,所思所想皆是滿足身體上的需要。


小寶寶可說處於這樣的自然境界,吃、喝、拉、撒、睡都是順著自然本能,不會覺得害臊或難為情,同時對其它一切不感興趣。


如此的自然境界是最低階的,但也可以是最高的(「道法自然」);如禪宗說「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人一生的過程不就是吃飯睡覺嗎?而一旦有得吃、有得睡,人又何來這麼多的煩惱憂愁呢?
我三個月大、六公斤多了!
我每天吃飽又睡好
喜歡有人逗我笑
2015.4.11 Sat.
填滿缺口
孔子說他「十五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如今我年到四十,不同年紀也有不同經歷,大致可說二十志於學,至今已有二十年的問學生涯,雖不至於不惑,但應有所立,至少還可以立足在社會上混口飯吃。

然這一路走來有得有失,書本以外,許多想做的事擱著未做,反倒是「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做學問好像在追趕什麼,害怕自己趕不上,或被遠遠拋在後頭,產生某種知識或資訊焦慮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如莊子所說人生有限,但知識無窮,以有限的生命追求無盡知識,乃令人疲累之事,若還要汲汲追求之,只會更增疲累而已。

我不想人生貧乏的只剩學問、學術,還想體驗不同事物。例如我對文藝亦有一定興趣,想多讀些文學作品,從文學的角度重新認識或品賞人世間的一切。

此外,多年來追求學問,犧牲自己的健康,之後我想多點心力在養生,特別對傳統文化之拳術、氣功和靜坐等的嚮往,盼捨遠求近,回到自己的身體,增進對自我身心的認識。

我這輩子已難有什麼作為,所謂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即是,但至少要做自己想做的事,讓生命不會徒留缺口。

2015.4.10 Fri.

2015.4.9 Thurs.
建立制度與培養人才
這次「消慈」風暴漸已平息,媒體炒作不起來,若再炒只會徒增民眾反感。

雖然大多數的批評都是不了解,乃至於誤解和曲解,但作為有反省力的團體,圖謀千年大業,還是要加緊改革的進程。

在恢復平靜的此刻,有兩點我覺得很重要,第一是「建立制度」,第二是「培養人才」。

現今證嚴法師在世,一切以她為中心,大小事都請示她老人家,以她的意思為意思;但「後上人」時代終會到來,在此之前,建立起完善制度,從人治走向法治,一如佛陀入滅前,「以法為師」、「以戒為師」之諄諄教誨。

此外,人才是保證永續發展的前提,而人才培養不外是透過教育;因此一方面要留住人才,一方面也要培育人才。其中特別是「僧才」,除既有慈善及生活上的德性教育外,佛法的宣講、法義的論究,乃至止觀修證的體驗等,都是未來可強化的重點。

事實上,任何組織追求長治久安,「建立制度」及「培養人才」必是兩大要素,一旦具備此兩者,不怕後繼無人,反可綿延不絕、日新又新。

2015.4.8 Weds.
放逸為苦本
我經常用餐時,一不小心就吃得太快或太多,致使吃完後胃脹不舒服。這樣的不小心,用佛教術語為「放逸」──心思散亂隨外境牽引,不知不覺放縱欲望;如《大般若經》所說:「若縱諸根名為放逸,若能攝護名不放逸。」

「放逸」的表現為懈怠,心鬆弛作不了自己主人,而相對於「放逸」即是「精進」,時時提起正念,如拿照明燈看清楚一舉一動,反之就是盲目的誤闖亂撞,甚至成了痛苦的根本,如《正法念處經》說:「應當勤心捨離放逸,此放逸者一切苦本。」

放逸若為苦本,相對於此,不放逸即為樂本、善本,如《長阿含經》說:「我以不放逸故,自致正覺;無量眾善,亦由不放逸得。」以及《雜阿含經》云:「譬如百草藥木,皆依於地而得生長;如是種種善法,皆依不放逸為本。」

放逸為苦本,我脹脹肚子之果報現前,作了最好明證。以此因緣故,我夜讀佛典之不放逸說,以為懺悔。

2015.4.7 Tues.
缺水有感
新聞報導台灣諸多縣市水庫告急,不得已要實施限水措施,一些耗水行業如游泳池,也被迫歇業。

台灣四面環海,雖偶遇乾旱,但雨量並不貧瘠,如此缺水不全是老天的問題,而和人為有關。例如水庫蓄水、儲水的功能沒有充份發揮,民眾用水習慣有待改進,水管老舊滲漏,以及水價制訂不合理、不合時宜等。

一如空污不是自然形成,而和人類破壞相關,缺水亦復如此。雖然空污和缺水問題,於我所在的花蓮並不明顯,但仍是台灣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除政府施政當改進外,民眾若不反省暨改變自身的生活習慣,還是恣意破壞生態、浪費資源,遭殃的不是我們自己,就是我們的下一代。

2015.4.6 Mon.
真俗無礙
慈濟人可說有兩個明顯特質:一是單純,二是感性,如此和外界溝通產生障礙,而陷入這次的「消慈」風暴。

正因為單純,乃至純淨,始終相信人性良善,因此外人複雜邪惡的心思是我們無法預想的。

此外,慈濟人情感充沛,凡事以情感來思考,重視付出和給予,但一般人是利益導向,從理性來計算量度得失,先預設別人是壞,以維護自身權益。

換言之,慈濟人以純潔的心看待世間,以「情」相知相會,但外人未必接受,甚至不理會這一套,於是慈濟人不解外人為何如此攻訐,而外人亦不識慈濟之思維模式。

慈濟人和現實社會人心有一定落差,然佛法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強調真俗二諦圓融無礙。因此慈濟人太過單純也有所失,而可多了解世俗黑暗的一面,知道他們如何想,為何這樣想,進而知道如何回應、如何反駁(澄清),作更有效的危機處理。

2015.4.5 Sun.

2015.4.4 Sat.

2015.4.3 Fri.

2015. 4.2 Thurs.
隨順因緣
現在有了自己小孩,真覺得小孩可愛,很想多生幾個,但我們也是經歷波折才產下一女,是否要再多增一胎,內心也頗多猶疑。

二十多歲時,身強力壯,但沒有經濟基礎不敢生,到了四十歲漸入中年時,有經濟能力,身體卻走下坡,恐沒有旺盛精力來呵護照顧;人生就是如此兩難。

但有小孩、養小孩還是很特別的經驗,自己也很珍惜乃至感恩「父親」這樣的身份,畢竟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體內流著你的血液,某些長相近似於你,感染熏習你的習氣,令人不得不驚異生命的美妙。

如今我更加知道,為何生小孩是人生一樁喜事,而這樣的喜事,比起金榜題名、升官發財等,更富意義和價值。

因此,除特殊原因外(如家境清寒),多數人獲知懷孕的消息,心情都是高興的,就連懷孕初期「孕吐」等不舒服症狀,也被稱作「害喜」,待寶寶墜地生出,更是收到四面八方的恭喜。

懷孕產子是喜事,意味著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或而不孕、或而受孕後流產、或而孕期間夭折、或而先天性疾病(如基因異常)等,不一而足;而小孩成長的過桯是否一帆風順,穩穩當當,也無人可保證。

換言之,一百個小孩誕生,到底多少能真正快樂健康的長大?但我們始終認為自己會是那幸運的一群。

不用說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鳯,小孩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父母親最大安慰,因此小孩若出生,盼望都是健康平安的,而不是來受苦的。

無論如何,都先把身心調養好,「進可攻,退可守」,同時也虔誠祈禱、累福德,等待下一個機會,接受任何可能的因緣安排。

2015.4.1 Wed
宗教邪正之判
台灣宗教蓬勃發展,各式各樣都有,最近一些新興的「類宗教」團體,以靈修名目,來擴展商業版圖。

這些人利用人性心理弱點,開設各種課程,號稱可改造心靈、改變命運、創造奇蹟等云云,甚至販售周邊商品(如能量水、玉石等),為個人及其「企業」掙得不少財富。

有朋友繳了十幾萬參加靈修課程,問我意見如何。我想既是修行,若太過商業,凡事以金錢衡量,不免是以靈修之名行詐財之實,修行只是包裝,營利才是重點所在。相對的,真正靈修者只會給予,而不求回饋。

就我所知,很多正信的修行團體皆竭誠歡迎你的參與,不收任何收費用,如葛印卡十日內觀禪修,都是自由樂捐,有些只酌收膳宿及場地費等。

任何正信的宗教,當有幾個共同特質,如道德的堅持,對於是非對錯有所明辨,而如果視道德為無物,這不只是「怪」,而且是「邪」。此外,透過恐佈意識的強化,恐嚇若不聽命行事、不參與組織,將會如何如何,那更是問題重重。

透過修行體驗,心性應更為平穩,心胸愈加開闊,善解各種逆境挫折,懂得感恩、珍惜身邊擁有,多一份踏實感、幸福感等,這些都成了判別正邪的依據。

 總之,好的信仰和宗教能提昇一個人的生命與心靈品質,反之只是引盲引盲,誤人誤己,徒增迷惘困惑而已。

2015.3.31 Tues
空氣常清新
現在看氣象預報,都會留意全台各地空氣品質評估,多次看宜花東地區皆是良好,而西半部懸浮雜粒偏多,空氣品質相對較差,出門在外要多加防範。

其實不用看報導,光看天空即可得知,如在花蓮舉頭上望,看到藍天白雲的光景比起西半部長且多;而且我們的鼻子都可自動偵測,以往在台北騎機車外出都要帶口罩,在花蓮卻未必需要。

曾有一西部人跟我說:有一次他帶小孩到花東旅遊,看到大片藍天、大朵白雲,小孩問他為什麼這裡的天空是這樣的?可知,在西部空污嚴重的縣市,幾已忘了真正的天空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過去常說:「青山常在,綠水長流」,在現今時代,或許要再加一句「空氣常清新」,讓美好的一切,都能長長久久留在我們身邊。

2015.3.30 Mon
正義四層次


2015.3.29 Sun

(2015. 4. 13 林建德貼於花蓮中觀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