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31日 星期六

說不出的慈濟史

只念恩不說過

慈濟即將邁入60周年,證嚴上人很重視這一路走過來的點點滴滴,曾經參與的人以及發生的事,多次告訴弟子要盡力詳實地記錄下來,作為未來慈濟的史料。 

然而慈濟發展過程,一些環節未必明朗,尤其草創時期重重考驗,而這部份只有當事人最清楚。 

數十年前臺灣環境普遍來說經濟狀況不好,佛教的形象以及僧人的地位也不比現在,因此證嚴上人作為一介女尼想要從事慈善工作普濟蒼生,所遇到的險阻挑戰可想而知。 

如果要完整呈現歷史,這些挫折、不愉快的事,是否也要一筆一筆忠實記錄?慈濟一路走來肯定吃了不少苦頭,當有求於人而對方又無理刁難,這是讓人心灰意冷的。 

然面對「逆增上緣」的人事物,證嚴上人「普天三無」的開闊胸襟,不會把這些過往牢記於心,即便駐留陰影亦不會輕意表述出來,保護曾經的阻礙者,甚至感恩之。 

「不求事事如意,只求毅力勇氣」,凡事反求諸己、反求於心,安忍及至於安然的度過困境難關。 

因此,慈濟有些歷史是模糊的,甚至必需留白;這些模糊與空白在於證嚴上人不願意道人過失、非議點評他人,而且即便說也不會指名道姓。猶如當年「一灘血」事件,上人只陳述自己眼見的事實,卻沒有特定的指涉,包括人物與地點等,只是事後被人無意指出,卻也引發軒然大波。 

不說人過、只念人恩,這是證嚴上人道德人格的展現。就像慈濟人文志業(如大愛電視臺),重視世間美善以及人性光輝,很少看到暗黑一面,畢竟這世界已足夠混亂,只期望帶來正向清新的訊息。 

是以慈濟的出版物、傳播媒體除了「報真導正」也「報真導善」,倘若負面的新聞以及節目無助於發人省思、人心淨化,那倒不如不用報導、不必宣傳。 

如果要為證嚴上人立傳、作年譜,將有一些部份無法清楚記載;只念恩不說過,曾經的傷害絕口不提,上人的寬大為懷恐讓這部份的歷史再也難以還原。(刊於慈濟月刊第698期<百川歸海>)

相關文章    史的記載與心的感念

「為惡無近刑」

「勿以惡小而為之」與「為惡無近刑」

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會有一些「小惡」的行為或作為,尤其在交通規則上最容易「犯法」或「犯規」。例如因為趕時間紅燈右轉,或者違規並排停車,甚至為了圖方便停在紅線上,這些「小惡」如果沒被開單就算是賺到,當然倒霉的話即便沒有被警察抓到,如果因為違規產生事故,那就相當麻煩。 

日常生活諸多「小惡」,又例如坐公車時發現身上只有少數壹圓、伍圓的銅板和大鈔,當找不到人換零錢,究竟應該投下大鈔還是不足額的銅板?多數人或會選擇後者,倘若矇混投幣,這也算是「小惡」。 

如果堅守道德義務以及嚴格遵守法律,上述的「小惡」都不應該發生。然而一板一眼的「絕對律令」,會不會太過於呆板和僵化?人非聖賢,生活上的「小惡」似乎難以避免,即便是「勿以惡小而為之」,但恐不近人情,「為惡無近刑」也是一種態度、方式,而且較合於一般人的直覺和實情。 

有時「小惡」主要是圖一個方便,心想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過了就好,沒有太大或太多惡的意念或動機,然而「貪圖方便」是不是一種貪? 

「貪圖方便」可以是一種貪,但是跟貪污詐欺等比起來,確實僅是「小惡」,甚至是無關痛癢的貪與惡。 

面對「小惡」,除了自問會不會被發現外,更重要的是有沒有傷害到他人,一旦貪圖方便的「小惡」被發現,即便沒有帶來傷害也需要為此付出代價,仍必須小心謹慎。 

夜路走多了終碰到鬼,還是盡可能的安分守法,除非特殊情境底下「小惡」才偶一為之,而且是相當清醒覺知,「為惡無近刑」,《莊子》是這樣教我們的。

史的記載與心的感念

史的記載與心的感念

證嚴法師近幾年來希望弟子們好好為慈濟留史,記載近60年來慈濟走過的足跡,莫忘那一年、那一人、那一事,不只是「大事紀」,還包括「小人物」曾經的貢獻,點點滴滴的回憶。 

在靜思精舍以及慈濟慈善基金會就有不同單位為慈濟寫歷史,如編纂處、文史處與常住師父為主的靜思人文等。上人重視「慈濟史」的記載,其一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感念,回首來時路,如果沒有這些志工們的無私付出,慈濟不會有今天,而為表彰他們曾經的辛勞付出,小人物的大情操,是應該把這些事蹟記載下來。 

再者,慈濟有很多感人故事,藉由感人故事,以愛啟發愛、用生命感動生命,透過歷史紀錄的呈顯,彰顯人性美善的光輝,讓「人品典範」皆能夠「文史流芳」,美善得以共振循環。 

此外,慈濟每一筆善款雖然都公開徵信,嚴正面對金流的入與出,但慈濟不會在各個分會、靜思堂刻劃下「捐款芳名錄」,這一切福德深藏在虛空法界的業力循環,不需要人世間的浮面表揚,只會在每個人生命的「功德薄」上記下一筆,亦或在慈濟史料中呈顯。 

一般世間的歷史記載著興衰成敗或朝代跟替,這背後往往是諸多的爭奪與殺戮,然而在慈濟的歷史記載,希望看見人性美好的一面,讓這世間的美善可以期待,從史的記載傳達內心的感念,這當也是證嚴法師為慈濟留史的用意。

在菩薩道上同行

在菩薩道上同行

2024828日是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歷史性的一天,所上師生同仁、慈懿會師兄姐暨親友團共約四十人左右,參加高雄靜思堂線上讀書會現場,在美雲老師的主持下,全場歡樂滿滿,有笑聲、有啟發、有感動、有反思,感受慈濟一家人的親切溫暖。 

過去高雄線上讀書會我們都只是在雲端空中相會,這次現場實體相見,體驗分外不同,深刻感染到主場的熱情活力;我站在臺上的心情就像上了小巨蛋一樣,倍感殊勝榮耀。 

感恩高雄線上讀書會,透過此讀書會平台,慈濟大學宗教與人文研究所與全球慈濟家人有更緊密的連結,藉由無遠弗屆的人文傳播科技,讓以慈濟研究為重的慈大宗研所讓世界看見。 

讀書會的目的是為了「傳法髓續人才」,慈大宗研所慈濟組的任務也是如此,大家都是證嚴上人的好弟子,以「傳法人」自期自許。 

慈大宗研所近年來推廣慈濟研究,深化慈濟經驗的認識,用學術的語言說好慈濟故事,分有研究所和志工班兩種入學方式。作為「難行道」的研究所,雖然必須歷經論文寫作的挑戰和磨鍊,然而「難行道易成佛」,就像人間佛法的修學就要在五濁惡世中,而且有耕耘就有收穫,日後慈濟研究成果的展現,將永遠印記在慈濟的發展史上;如果對於學術研究感到壓力,我們還有志工研習班的「易行道」,標榜不分學歷的輕鬆快樂學習。 

不管難行或易行,只要在菩薩道同行,都是慈大宗研所的辦學願景,也殷切期盼慈濟家人的共知共學、共善共行。 

感恩共同參與的同仁同學、慈懿會師兄姐暨親友團,也感恩美雲老師及線上讀書會的團隊伙伴;「人可以没有權力,但要有影響力」,美雲老師不只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期待下一次的雲端相會、現場相見!


「素食益生」

證嚴上人素食觀初探

「時間、空間、人與人之間」乃證嚴上人所關注,大體對應到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淨化關懷。然而人間佛教除了關心「人與人」之間,還重視人與自己、人與動物、人與環境之間,而「素食益生」之「三生」即在於此。因此素食益生之養生、護生和生態,此益生背後所傳達出「共生」理念,如證嚴法師所認為的素食就是最好的清流循環,因此期待人人都能素食、護心、護大地;[1]意味著不只人與人,包括人與自己、人與動物以及人與環境,意味著一切物種之相依相待、緣起相關,如是從益生而至共生,從共生進至共善,乃至實現佛教「離苦得樂」的終極關懷。

此外,素食益生之養生、護生和生態的整體觀照,各對應到健康保障(健保)、動物保護(動保)和環境保育(環保)之「三保」;如此素食之於養生、護生和生態的三益,不是慈濟志工或佛教徒、特定宗教的任務使命,而是身而為人的普世價值,考量到人類的長遠未來和永續發展,不免要朝此方向前進。

換言之,人之為人,不只關心人與人之間的人倫之常(如儒家所說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還關心人與自己、與動物、與生態之間的整體和諧,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其理境也在於此。可知,證嚴法師所關注的有別於個別從營養推素、動保素食或環保素食單一面向著眼,而是著眼於大、小乾坤或依、正二報的整體,作為一普遍性和全面性的觀照。綜合上述,研究者以表格呈現「素食益生」如下: 

 倫理學探討人與其他存在物之間的關係,人之為人的價值尊嚴在於我們如何對待the others——「他者」、「牠者」、「它者」等。證嚴上人三個願望可說關乎於此「人心淨化,社會祥和,天下無災」,此三願亦在於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萬物之間關係的整體和諧;所謂「完整的愛」除了「愛人」外,還必須「愛自己」、「愛動物」以及「愛環境」。尤其大乘佛法教導我們不只關心自己的苦,還包括別人的苦,以及其他眾生的苦,而證嚴法師的素食提倡即關乎苦的止息,於此之中不只長養慈悲心,還有保持內在心境的清明潔淨,透過素食進而養身/養生、護生、護大地,與一切有情、無情生命共生息,預約人間淨土的實現。


[1] 釋德𠆩撰文,〈心中有愛且有法〉,《慈濟月刊》534期,台北:慈濟人文志業中心中文期刊部,20115月,頁117

2024年8月17日 星期六

永續 vs. 無常

永續  vs. 無常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進來全球文明國家的共識,這樣的目標勢在必行、勢在必成,事關人類未來共同命運,不得不的唯一機會、唯一希望。 

然而永續的概念在佛教或有一些扞格不入,或至少有所出入,畢竟佛教講「諸行無常」、「生住異滅」,而永續是否是另一種常見? 

永續不代表安樂的淨土,而是人類乃至諸多眾生存活的基本門檻。永續就英文來說是sustainability,意味著能維持存續下去,只是相當卑微的求生存(survive)。 

所以永續不代表永恆不變,而是「生生不息」;姑且不談活得好不好,至少要能夠「活下去」,畢竟「三界火宅,眾苦煎迫」,連活命可能都成了問題。 

縱然世間是無常的,佛教之「三理四相」——物理上成住壞空、生理上生老病死、心理上生住異滅,所說即在於此;在變動的世間猶有靜觀的智慧去因應和解脫,但「自作孽不可活」,人類惡業破壞殆盡的結果卻是萬劫不復。 

總之,永續是為了存續、為了存活,永續目標的達成是每個人的責任,存活是人類基本要求,然而當今全球暖化、氣候變遷,各式各樣災難頻傳,存活看似很簡單,但在不可知的未來卻變得異常艱難;如今全球一命,唯有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逆轉,人類以及芸芸眾生也才有明天。

監獄中的哲學家

Italian imprisoned philosopher Antonio Gramsci

這次到羅馬進行移地研究,也初步認識哲學在義大利的發展。如Gramsci1891~1937)是近代義大利著名馬克思思想的擁護者,除了是義大利共產黨創始成員,也曾擔任國會議員,因直言不諱批評墨索里尼和法西斯主義被逮捕,當時檢察官表示:「我們必須阻止此大腦發揮作用二十年。」(For twenty years we must stop this brain from functioning.,於是遭判刑達二十年之久,從1926 年監禁直到 1937 年去世,只活了46歲。 

在這次世界哲學會議有Gramsci的特展,展示他個人在獄中的哲學筆記。在監禁期間Gramsci寫了 30 多本筆記和多達三千多頁的歷史分析,所謂「文化霸權」(義大利語Egemonia culturale,英語Cultural hegemony)即是其著名理論,可知身體受限、精神卻自由,心靈無限寬廣做更細密深邃的思考。 

從展示的書寫真跡,看出字體娟秀細緻,獄中猶能進行哲學活動,令人敬佩,畢竟在監獄中的日子是不好過的,也正因如此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真正的哲學家要有高尚的人格境界,「時窮節乃見」非僅是抽象認知而卻與行動合而為一,有自己的中心思想而堅守不渝,即便身陷囹圄亦在所不惜。「從容作楚囚」,Gramsci讓人見識到如此的身行典範,猶如蘇格拉底為了理念堅持而從容就義。

然而監獄畢竟不是一般人可以過的生活,長年獄裡身體和環境的折磨,使得Gramsci身染多重疾病,很可惜的47歲年紀就溘然辭世,然留下來的著作與思想卻發人深省、給人啟發,這樣就夠了。

錯在於我、對在於他

錯在於我、對在於他

人與人之間紛爭不斷,國與國之間衝突不停,種種紛爭衝突帶來無數人的苦痛,這是人類的愚癡無明。雖說人為萬物之靈、人定勝天,但最愚蠢的也是人類,殺戮和仇恨即是明證;相對的,和平是一致的願望,對某些地域而言卻成為遙不可及的夢想。 

和平在於彼此都能和諧相處、共存共榮,而既要「共生」,就必需在差異中相互理解,在對立中互相諒解,進而從理解、諒解達成和解,進至苦痛的解脫。 

共生和解,在於敵對雙方都能「換位思考」,不管是佛教的「自通之法」,儒家的「推己及人」,以及基督教傳統的「黃金律」,皆告訴我們「將心比心」的重要。 

若要促成和談、達成和解,每個人都要各退一步,作好兩個心理準備:第一說出對方的優點,設身處地為對方想;第二表達自身的不是,意即承認我方的錯誤與不足。 

如果不願意正向肯定對方是對的,而自己可能才是錯的,一味的責怪別人、要求他方,只會擴大衝突的緊張關係。相對的,退步原來是向前,表面上讓步其實卻是贏家,或者創造雙贏;此時柔弱不代表軟弱,卻是為打破僵局,作好蹲下躍上的準備。 

肯定對方優點、對在於他,以及承認自己過失、錯在於我,人我之間再無紛爭。此等反躬內省的實踐工夫,世界和平才成為可能,就現實而言雖艱難遙遠,但靜下心想卻如此簡單,全在一念之間。 

相關文章  「我可能錯了」


「世界主義」

「世界主義」

這次羅馬哲學會議有一「世界主義」(cosmopolitanism)的論壇。cosmopolitanism這個詞,由「cosmos」和「polis」兩個詞根組成。cosmos意指「宇宙」,指涉整體普遍的和諧秩序,不僅存於自然世界,也存於人的內心;至於polis所指的城邦是區域性的,所以cosmopolitan的含義既是普遍的又是地域性的。簡言之,世界主義是由「普遍宇宙」(cosmos)和「地方性政體」(polis)共構的概念,或許中文的「天下」、「大同」等更能傳達cosmopolitanism的理境。

不管是佛教或者儒家都有濃厚的「公天下」的利他思想,儒家稱之為「淑世」,佛教稱之「入世」。在佛教的無我說,即是破除以自我為中心,從私我走向無我,進而利濟一切眾生,展現恢弘的世界主義思想。

在「六和合」觀念裡,也強調群體的和諧無爭。爭是自我的膨漲,相對的不爭或無爭是縮小自己,甚而擴大胸懷去含融一切,所謂的「捨俗出家」反而是四海為家、天下一家,出家人之「一缽天下飯」,即著眼於公共而未必是個體。儒者之「天下為公」,所傳遞的「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背後皆有世界主義的理想情懷。

在今日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紛爭不斷,所要提倡的是世界主義的精神理念,而不再是狹隘的家族、國族和民族意識,甚至愛國主義也未必要大力提倡,因為國與國界線不再壁壘分明。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唯有「胸懷天下」,退一步共生共存、進一步共好共善,人類才有美好明天。

義大利短訪之二

義大利短訪之二

佛羅倫斯,徐志摩譯為翡冷翠(義大利文Firenze),既為文藝復興聖地,記載諸多文藝復興的故事與史蹟,730日一早先經由橫跨阿諾河(Aron)的「老橋」(Ponte Vecchio)到了Uffizi美術館,裡頭典藏諸多經典畫作,如著名文藝復興三傑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的真品或珍品。

Uffizi美術館大多數作品皆由Medici大家族收藏,於18世紀捐贈給政府,美術館物件之多、價值之高,令人目不暇給,大致逛完已是中午,而且多半是匆匆看過,無法駐足細觀品味。

出館後到了鄰近的舊宮(Palazzo Vecchio)走逛拍照,中午回旅館歇息,下午再到百花大教堂(Santa Maria del Fiore)、入教堂內參觀;這座教堂初建於羅馬時期,不斷擴建到15世紀,也見證義大利的歷史發展,說不完的人物與故事,當然還有許多文物作品,包括建築、雕刻、繪畫等藝術體現。

義大利的除PizzaPasta外,冰淇淋也是相當有名,選了一間著名的冰店,排了好一會時間吃冰;簡單用過晚餐後原想八點去一高處廣場俯視佛羅倫斯看夕陽,一來路程稍遠,二來睡意漸濃,走了一段即折返旅館,躺在床上就呼呼大睡了。

731日我們向當地旅行社訂購佛羅倫斯近郊一天行程,早上745分從火車站附近的巴士站出發,回到原地恰好也是745分,整整12個小時。從佛羅倫斯到西恩那(Siena)後轉到San Giminagno,再到著名的比薩斜塔,中途在Chianti 區一釀酒家族企業用餐,小酌他們所特製的葡萄酒;每個定點之間車程長約一個半到兩個小時,短則半小時。

西恩那主要是參觀他們的Siena大教堂,猶如其他文藝復興教堂,動輒都有六百年左右歷史,當中不只建築、雕刻、畫作,其內圖書館的書冊亦典藏久遠。西恩那著名的還有賽馬,每當節慶一到可謂全民沸騰,導遊表示騎士之間激烈競逐下,時而只見馬兒跑回終點卻不見主人,盛況可見一斑。

San Giminagno是中世紀就建成的古城,至今仍大範圍的保留下來,建築之古味古風讓人感受出其深遠歷史;另景區有一冰店特別好吃,店外招牌宣稱榮獲2024冰品冠軍,我們親嚐後深感所言不虛。

義大利的教堂除了教堂主體,通常可看到鐘樓和洗禮堂,而比薩斜塔即是一座鐘樓。比薩斜塔聞名遐邇自不用多說,1173年始建沒多久即因地基不均勻和土層鬆軟而傾斜,而這樣的「缺陷」反成了此鐘樓最大特點——雖然微傾卻依舊高聳矗立、屹立不搖,因此除了古老外,此獨樹一幟之另類「造型」,使其超前其他鐘樓。只是人在外面看是斜傾的,人在裡面行走是否亦如此?還是四平八穩?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沒有買票登樓,這也成了心中疑惑。

這幾天依著規劃行程不停走路,腳底或而長繭、或起水泡,81日到羅馬參加學術會議,雙腳大概可以好好休息了,我也把心思放在會議上;至於小女和太太將南下義大利Napoli,與在德國慕尼黑的小姨子會合,繼續她們的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