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記與哲學家彼得・辛格的交流

記與哲學家彼得・辛格的交流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是一位在倫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哲學家,他的觀點雖然爭議性高,但也極富啟發性。他不僅從事理論哲學研究,更將其哲學思想付諸實踐,是一位行動派哲學家。他對動物福祉、全球貧窮,尤其是無辜受苦的兒童的關懷,深深觸動人心,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確可以視為是一位菩薩。

藉由2025 年九月他來台灣發表《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的修訂版新書,藉機與他交流,以下略記六點啟發:

1.     吃肉是否不道德?我問他是否認為食肉者不道德,他坦率地回答:「是的,特別是那些在工廠化養殖中遭受巨大痛苦的動物,如果我們消費者仍然選擇食用,這確實是不道德的。」

2.     面對食肉的親友?既然多數食肉者是不道德的,如保持與他們的關係?他遺憾地表示,儘管食肉並不道德,他仍不會切斷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我們能做的,只是分享我們的想法和研究,最終仍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3.     利他行為是義務還是超義務?我問他,推廣動物福利和關懷全球貧窮的行為,究竟是義務(obligation)還是超義務(supererogation——超出責任範圍之外)。許多人認為這類行為是超義務,但辛格認為這是我們作人類的義務,表示他對義務和超義務之間沒有明確區分。這也是稱他為「菩薩」的原因——對菩薩而言,別人視為超義務的行為,正是他自己的義務。

4.     有效利他主義與效益主義的關係:作為一位效益主義者,我問他為何提倡「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而非「效益主義式的利他主義」(Utilitarian Altruism)。他回答:即使非效益主義者,也可以成為利他主義者並推廣利他主義哲學;因此利他主義是開放給所有人,而不限於效益主義者。

5.     效益主義與利他主義的一致:我問他,他的立場是否可稱為「利他式的效益主義」?他認為,所有的效益主義都應該是利他主義,因為效益主義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善」,既是擴大全世界包括人類、動物和環境的善,因此利他//它行為是必須的。

6.     善意與有效性的衡量:我問他,如果一個利他行為是出於良善的意圖,但結果卻少有效益甚至有害,應如何評估其道德性?他回答,雖然此人有善意,不能說其行為是「壞」的,但也不能說是「好」的。有效性是利他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舉例有些人隨意放生鳥類或魚類,結果因環境不適而死亡,不只造成無辜死亡也傷害了環境。此提醒我們,單有善意並不能保證良善的結果,進而確保道德上的完善。這讓我反思佛教中對「意圖」與「業」的觀點(「意業為重」),佛教強調意圖是決定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這會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議題。

總體而言,彼得・辛格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行動哲學家、倫理學家,當成為所有學者和科學家的榜樣,讓知識的創造產生社會影響力,真正為這個受苦的人間做點事。雖然從佛教觀點來看,他重點不在於對貪婪、慾望和無明的苦難根源的認識探討,但他的慈悲心和行動力是無庸置疑的。

彼得・辛格十多年前曾造訪台灣慈濟,深受證嚴法師及慈濟志工的啟發,並在他的著作中數度提及慈濟在慈善服務和貧苦關懷方面的貢獻,成為一種良好典範,這也讓我對他倍感親近;誠願護生、濟貧等理念能廣為流傳,朝向美善的世界前進。

放鬆與放下

放鬆與放下

一個人難以放鬆,其一是在於「執著」,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貪」的表現;由於貪念,我們總想抓住、追求、渴望某些東西。這樣的執著會讓人活得緊張、活得辛苦,容易產生失落與不安,而這種狀態會使身心變得僵緊。

若能靜下心來觀照自己,往往會發現身體某些部位特別緊繃,但實際上這些肌肉並不需要那麼用力。舉例來說:當我們睡覺時,把手輕放在腹部,是否會察覺這個觸感?我們需要額外用力去壓迫腹部嗎?其實完全不需要,尤其在睡眠時,我們應該放鬆身體的每一個部分。

同樣的,當我們坐下來時,可以觀察自己:肩膀是否完全放鬆?頸部是否柔軟?肩頸往往是身心緊張最明顯的反應點。當我們正在執著某事,或感到焦慮不安,身體某些部位會立刻顯現出來。

因此,若要隨時保持覺察,可以時常將注意力帶回到肩膀與頸部,看看它們現在的狀態如何,當然對呼吸的覺知,也能幫助我們時時提醒自己要放鬆。

總之,在日常生活裡細心覺察,看看肌肉是否在無意中使用了「無謂的力量」,如果能學會放下這些無用、無效的緊張與耗能,當能更接近真正的放鬆之道,從放鬆而放下,從放下而解脫。

苦痛是覺醒的契機

苦痛是覺醒的契機

「人生是苦」,正如佛法所說,當苦痛出現時,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精神上的,都代表我們的生命出了狀況。然而,「苦」同時也是一個讓我們自我反思的機會,促使我們積極的去應對。

佛陀的基本教義是「四聖諦」,其核心有二:一是苦,二是滅苦。沒有人喜歡受苦,所以當苦出現時,我們自然會尋求滅苦的方法,苦痛成了我們生命轉變的契機。除非一個人頑固不冥或愚昧遲鈍,否則他不會甘於在困境中原地踏步,陷入惡性循環、持續受苦。

如此,「煩惱即菩提」,或者如一般所說的「危機就是轉機」,當我們面對煩惱時,也正迎來了覺醒、覺悟的可能。雖然苦難帶來不確定性,但人類天生就具備一種能力,讓我們本能地去尋找應對挑戰的方法,適應環境並創造改變。

當我們經歷的苦痛越多,覺醒和成長的空間就越大,意識到自己當前的處境,並積極尋找解決方案時,從中提升自己、變得不同,我們將會更接近自己理想中的樣子,朝向更好的生活。

2025年9月16日 星期二

莊春江老師追思文

莊春江老師追思文:一位在家佛弟子的典範

數天前,我收到呂勝強老師傳來的訊息,得知莊春江老師已經往生,並將於97日舉辦追思會。聞此噩耗內心震驚不已,即便已是深夜近11點,我仍忍不住留言詢問呂老師是否方便通話。

呂老師告知,莊老師於6月底感到身體不適,7月中旬經檢查確診為肺癌第四期,癌細胞已腹部積水並轉移。面對醫生積極治療與直接轉入安寧病房的建議,莊老師並未採納,而選擇居家安寧靜養,後來在腹水嚴重,不能安適進食之下,在家人的支持同意下決定斷食善終(並email通知呂勝強老師);他依循畢柳鶯醫師的臨床經驗,開始斷食,並於21天後的820日安詳離世。

我與莊老師素未謀面,但從他的著作,尤其是他所經營的《阿含經》網站(「莊春江讀經站」)中獲益良多。我曾以他編著的《中阿含經十二選》作為課程教材,而他的《雜阿含經二十選》與《雜阿含經隨身剪輯》,也是我認識與學習《阿含經》的重要參考。

莊老師無私投入阿含聖典,包括編輯《阿含辭典》,為阿含學的推廣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且他的網站將巴利文與漢譯本對照解讀,並加上白話解說,大大便利了佛法學習者。莊春江老師並非佛學研究專業出身,但基於對佛法的愛好與信仰,全心投入《阿含經》的研讀與解說。最初20043月左右,邀請蔡奇林老師到高雄正信佛青會來教授巴利文,爾後持續深入鑽研《阿含經》與印順導師的著作(特別是「初期佛教」的論述),這樣為法的虔誠與專注,不汲汲營營、甘於平淡,實在令人感佩,字裡行間都可見其真摯信仰之心。

尤其他晚年選擇斷食善終,這與一般人面對死亡的方式截然不同,或許也代表著他長年佛法薰修的一種選擇,深知生死乃自然法則與人間常態,無須懼怕、亦不必貪戀。當然,在他斷食的二十一天中所承受的苦痛,以及佛法可能提供的效應與助益,只有他本人最為清楚,但我相信,佛法是他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從呂勝強老師談起莊老師的對話中,可以得知莊老師即便身處重病、極為虛弱,仍舊心繫佛法。

這也促使我去思考:作為佛法的愛好者與研究者,在面對人生困境,特別是苦難折磨與生死大關時,我們的心理反應與態度會是什麼?這絕非易事,或許真正的「道行」或「證量」,在人生的最後一刻才能看得出來。這讓我聯想到杜正民老師晚年罹患肝癌,亦是透過佛法教導,特別是《阿含聖典》中「病相應」的記載,來面對身體的病痛與臨終的到來(可參《法的療癒》一書)。

莊老師和杜老師都是在家佛弟子修行的典範,雖然身處在家,但他們臨終的從容,以及對佛法的虔敬,典型夙昔,皆為我們留下了身教的示範。

謹以此文,悼念莊春江老師,願他解脫生死、圓證菩提,清淨安樂。

「放鬆」是人生的功課

「放鬆」是人生的功課

放鬆,是近來提醒自己最多的一個點。過去我總是對許多事充滿熱情,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職責都全力以赴,希望能為自己和身邊的人做點什麼。

因為這種投入,無形中給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導致生活不自覺充滿緊張與壓力;儘管我長期處於這種慢性壓力之下,卻一直未能真正意識到。

例如每當我寫學術論文時,總是高度耗費腦力,而這種過度用腦對我的神經系統造成了很大的負擔,讓人長期處於緊繃的狀態。

今年,我屆滿五十歲,開始覺察到過去的許多行為對我的健康與生命造成了傷害。因此,「放鬆」成了我人生一堂重要功課。對此,領悟了四個要點,希望能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中:

1. 接納當下,停止對抗。

避免有「強求」、「戰鬥」的心態,學會單純接納自己的一切,以及當下所經歷的一切。

2. 貪念與緊張緊密相連。

緊張感通常與「貪」有關,雖然「投入」或「認真」是好的,但有時也是一種執著。因此必須學習放下,才能獲得真正的輕鬆與自由。

3. 藉由呼吸,放鬆身心。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放鬆方法,那就是試著延長你的呼吸,尤其是吐氣。根據佛陀的教導,專注呼吸(安那般那念)是最簡單、卻也最強大有效的訓練心靈方法。所以,時時將注意力帶回到呼吸上,作為有效的放鬆方式。

4. 鬆心實腹,身心合一。

最後一點同樣重要:必須善待你的大腦,讓它放鬆清空,但同時要訓練你的腹部。如道家思想講「虛其心,實其腹」,意即當你擁有強大而充滿活力的腹部時,會感到更加穩定,因此放鬆與穩定必須同時並存。

這四個體悟,我希望能時時銘記於心,並在日常生活中實踐,讓五十歲之後的人生變得更好,不要在這樣急躁瞎忙。

「先睡心,再睡眼」

「先睡心,再睡眼」

睡眠是人生中極其重要的一環,與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至於需要多少睡眠,實則因人而異,有人說需要八小時,有人說九小時,也有人只需七小時,甚至不到六小時,完全取決於個人的身體狀況與需求。

對於有心靈訓練或精神修持的人來說,例如佛教的禪修者,他們會把「禪修」與「睡眠」結合在一起。其實,睡眠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生理功能:當一個人感到疲累,就會自然想睡,因為身體需要休息,需要恢復能量,這是再簡單不過的。

然而,在現代生活中,許多人因壓力、繁重工作、各種負擔與情緒困擾,而出現失眠或睡眠障礙。那該如何面對這種現代病呢?首先,要安定自己的心境。所謂:「先睡心,再睡眼。」換言之,唯有當我們的心安定、平靜、正向,睡眠才會真正到來。

其次,如果實在難以入睡,也不必驚慌。曾有一位淨土宗大師說過:若人有失眠的困擾,這反而是一件好事,因為正是一個念佛的好時機;透過念佛,可以善用失眠的時間,讓佛號進入心中,淨化思緒,轉煩惱為道業。如此一來,即便不能馬上入睡,也能感受到念佛的法喜。

第三,幾乎所有精良禪修功夫的人,都能很快安然入睡,原因在於他們的心能夠被很好地調御、訓練與規律約束。一旦感到疲倦,能運用禪修方法——完全放鬆、調息,放下萬緣。憑藉這樣的修行,他們往往能安眠、樂眠,甚至感受到深層的寧靜。雖然並非所有能睡得好的人都是禪修者,但幾乎所有真正的禪修者,都能睡得安穩。

我常也遇到睡眠困難,但嘗試把「睡眠時間」當作「禪修時間」,即便無法順利入眠,至少我能保持內心清明、思緒空寂、呼吸平緩,身體徹底放鬆。縱然未能立刻入睡,至少能保持覺知,觀照身心,這本身就是一種收穫,轉化為一種修行的機會。

苦海自救

苦海自救

長年來我皆有看新聞報導的習慣,無論是平面媒體、網路還是電視。然而,最近看新聞往往是越看心情越糟。

台灣目前可謂「內憂外患」,內部政黨對立嚴重,國際情勢與兩岸關係也相當險峻。這還只是「人禍」的部分,更別提天災、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等問題。

此等問題大家都已意識到,但要往正面發展,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其中牽涉到經濟發展與各國的盤算,沒有一個國家希望為了環保而犧牲經濟。當然,有些公民意識和道德素養較高的地區,例如一些歐洲國家像德國,會更重視環保議題。

儘管如此,全球暖化看來已無法避免。身為佛教徒,一方面要鼓吹全人類的覺醒,淡化貪瞋痴三毒;另一方面也要「自保」。

如果說人生苦海無邊,每個人都即將在苦海中沉浮,例如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這時會游泳或擁有浮板、游泳圈的人,自然能獲得喘息,倖免於難。當然,如果能將船造得更大,不僅能自保,還能庇護更多的人,這就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這裡只是想表達,面對世界局勢的混亂,每個人都應該「反求諸己」,先保護好自己,照顧好自己;一旦苦難降臨,不論是天災或人禍,都能先自保。在自保的同時,也增強自身力量去幫助同樣在苦海中浮沉的眾生,一同順利平安,度過各種劫難。如此,全人類的醒覺、覺悟是必要的,這也是當代佛教徒的使命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