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記與哲學家彼得・辛格的交流

記與哲學家彼得・辛格的交流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是一位在倫理學領域享有盛譽的哲學家,他的觀點雖然爭議性高,但也極富啟發性。他不僅從事理論哲學研究,更將其哲學思想付諸實踐,是一位行動派哲學家。他對動物福祉、全球貧窮,尤其是無辜受苦的兒童的關懷,深深觸動人心,從佛教的觀點來看,確可以視為是一位菩薩。

藉由2025 年九月他來台灣發表《動物解放:現在就行動》的修訂版新書,藉機與他交流,以下略記六點啟發:

1.     吃肉是否不道德?我問他是否認為食肉者不道德,他坦率地回答:「是的,特別是那些在工廠化養殖中遭受巨大痛苦的動物,如果我們消費者仍然選擇食用,這確實是不道德的。」

2.     面對食肉的親友?既然多數食肉者是不道德的,如保持與他們的關係?他遺憾地表示,儘管食肉並不道德,他仍不會切斷與家人和朋友的關係。我們能做的,只是分享我們的想法和研究,最終仍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3.     利他行為是義務還是超義務?我問他,推廣動物福利和關懷全球貧窮的行為,究竟是義務(obligation)還是超義務(supererogation——超出責任範圍之外)。許多人認為這類行為是超義務,但辛格認為這是我們作人類的義務,表示他對義務和超義務之間沒有明確區分。這也是稱他為「菩薩」的原因——對菩薩而言,別人視為超義務的行為,正是他自己的義務。

4.     有效利他主義與效益主義的關係:作為一位效益主義者,我問他為何提倡「有效利他主義(Effective Altruism)」,而非「效益主義式的利他主義」(Utilitarian Altruism)。他回答:即使非效益主義者,也可以成為利他主義者並推廣利他主義哲學;因此利他主義是開放給所有人,而不限於效益主義者。

5.     效益主義與利他主義的一致:我問他,他的立場是否可稱為「利他式的效益主義」?他認為,所有的效益主義都應該是利他主義,因為效益主義的核心思想是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善」,既是擴大全世界包括人類、動物和環境的善,因此利他//它行為是必須的。

6.     善意與有效性的衡量:我問他,如果一個利他行為是出於良善的意圖,但結果卻少有效益甚至有害,應如何評估其道德性?他回答,雖然此人有善意,不能說其行為是「壞」的,但也不能說是「好」的。有效性是利他行為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舉例有些人隨意放生鳥類或魚類,結果因環境不適而死亡,不只造成無辜死亡也傷害了環境。此提醒我們,單有善意並不能保證良善的結果,進而確保道德上的完善。這讓我反思佛教中對「意圖」與「業」的觀點(「意業為重」),佛教強調意圖是決定業力的關鍵因素,因此這會是一個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議題。

總體而言,彼得・辛格是一位非常特殊的行動哲學家、倫理學家,當成為所有學者和科學家的榜樣,讓知識的創造產生社會影響力,真正為這個受苦的人間做點事。雖然從佛教觀點來看,他重點不在於對貪婪、慾望和無明的苦難根源的認識探討,但他的慈悲心和行動力是無庸置疑的。

彼得・辛格十多年前曾造訪台灣慈濟,深受證嚴法師及慈濟志工的啟發,並在他的著作中數度提及慈濟在慈善服務和貧苦關懷方面的貢獻,成為一種良好典範,這也讓我對他倍感親近;誠願護生、濟貧等理念能廣為流傳,朝向美善的世界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