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散播美善散播愛

散播美善散播愛

在慈濟大學服務至今已超過18年,身為慈濟志業的佛教學者,同時也是慈誠委員,高度認同慈濟的佛教理念;然或和我的個性有關,常喜歡安靜獨處,猶似一些人文學者,沉浸在個人的閱讀、思考和寫作中,有時會刻意與外界保持距離,希望學術研究不被其他事物分心或干擾,保留更多彈性時間、空間進行沉思,也因此實際參與志工活動的頻率並不高。

儘管如此,「慈濟人當知慈濟事」,長期以來我對慈濟的發展和動態仍一直保持關注,我雖不太積極參與活動,卻以一種靜態的方式參與慈濟、護持慈濟。例如我定期收看大愛電視台,閱讀《慈濟月刊》等刊物,幾乎每天都會看《人間菩提》,也喜歡《行動現場》、《大愛全紀實》等節目,每每看到證嚴上人開示,以及慈濟志工在第一線救人、助人事蹟,內心常深受感動,同時也成為我「人間佛教」暨慈濟研究的素材。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喧囂吵閙中運轉,媒體輿論充斥人與人間的猜忌與衝突,常讓人不免心感沉重。然就在這些灰暗的訊息中,總有人用溫暖行動點亮希望。

慈濟人文志業多年來即「散播美善散播愛」,記錄無數動人的故事,讓世界看到人性光輝的一面,讓人知道「美善」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藏在平凡生活裡的真切行動;「愛」也不是一種口號,而是在別人需要的時候即時現身,傳遞最樸直的陪伴、關懷。

當然我知道親身參與的感受大有不同,但受限於時間安排,時而必須做出選擇,所幸我對慈濟的理解,因著慈濟人文志業而開闊、深化。相對的,一些慈濟志工遵循著「做就對了」,投入服務的時間多,反未必有餘暇閱讀或觀賞優質的刊物或節目,這或許有些可惜。我們當試著在實踐和閱覽中取得平衡,才能更全面、完整地領會慈濟的良善與美好。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不只是媒體的使命,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多一分感恩、少一分苛責,多一句關懷、少一聲抱怨,我們也成了愛與美善的種子。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把美善化為日常行動,把愛散播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其永無止息的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預計刊於慈濟月刊708 2025.11,編輯修改如下:

在慈濟大學服務近二十年,身為慈濟志業的佛教學者,同時也是慈誠、委員,高度認同慈濟的佛教理念;然或和我的個性有關,常喜歡安靜獨處,猶似一些人文學者沉浸在個人的閱讀、思考和寫作中,有時會刻意與外界保持距離,希望學術研究不被其他事物分心或干擾,也因此實際參與志工活動的頻率並不高。

「慈濟人當知慈濟事」,長期以來我對慈濟的發展和動態仍一直保持關注,以一種靜態的方式參與慈濟、護持慈濟。例如我定期閱讀《慈濟》月刊等刊物,幾乎每天收看大愛電視《人間菩提》,也喜歡《行動現場》、《大愛全紀實》等節目,每每看到證嚴上人開示,以及慈濟志工在第一線救人、助人事蹟,內心常深受感動,同時也成為我「人間佛教」暨慈濟研究的素材。

這個世界每天都在喧囂吵鬧中運轉,媒體輿論充斥人與人間的猜忌與衝突,常讓人不免心感沉重。然就在這些灰暗的訊息中,總有人用溫暖行動點亮希望。

慈濟人文志業多年來即「散播美善散播愛」,記錄無數動人的人性光輝,讓人知道「美善」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藏在平凡生活裏的真切行動;「愛」不是口號,而是在別人需要時即時現身,傳遞最樸直的陪伴、關懷。

所幸我對慈濟的理解因著慈濟人文志業而開闊、深化。相對的,一些慈濟志工遵循著「做就對了」,投入服務的時間多,反未必有餘暇閱讀或觀賞優質的刊物或節目,或許有些可惜。我們當試著在實踐和閱覽中取得平衡,才能更全面、完整地領會慈濟的良善與美好。

淨化人心、祥和社會,不只是媒體的使命,也是每一個人的責任。當我們願意在生活中多一分感恩、少一分苛責,多一句關懷、少一聲抱怨,我們也成了愛與美善的種子。願每個人都能以自己的方式,把美善化為日常行動,把愛散播在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永無止息地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