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至少還有痛

至少還有痛

疼痛是沒有人願意面對的感覺——其讓人受苦,有時甚至難以忍受,特別當同時觸及身體與心靈時的痛。

然而,疾病與痛楚,正是人生中必須學習面對的課題。當我們感覺到疼痛時,不妨懷抱一份感恩;至少,我們還能「感覺」。

痛感,其實是一種訊號,提醒我們該有所改變,該做些什麼,乃是一種警覺的機制,一種預報與提示。當然這不是我們所期盼的,但當疼痛來臨時,自有其存在的「意義」。

疼痛是生物體的保護機制,提醒我們遠離傷害、避免惡化、維護安全。例如人體的肝臟本身幾乎沒有痛覺神經,因此在疾病初期往往沒有疼痛感,只有當肝臟腫大、牽動外層包膜或壓迫鄰近組織時,才會產生疼痛,也因此當人感覺到肝部疼痛時,病情通常已病入膏肓。

這說明痛覺的存在是一種「善意警訊」,提醒我們避開任何可能的傷害,幫助我們提早察覺危險,因此我們必須心存感激,感謝我們至少還能感受到痛苦。

在儒家思想中說:「麻木不仁」、「哀莫大於心死」,失去感覺,才是最深沉的悲哀。而這樣的感覺,不只提醒我們自我保護,也才能對他人的痛苦生起慈悲,包括一切有情眾生如動物。

不過,世間仍有許多似乎「無意義」的痛——例如末期病患或無法逆轉的重症,他們承受的苦難往往超出言語所能描述。

對這樣的人,我們能做的,也許只是傾聽他們的痛楚,盡力讓他們感到舒適,幫助他們平靜地離開,或至少以尊嚴、安和的方式活著,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

生命本身即是苦,而學習如何面對苦,便是修行的開始;願我們都能透過對「苦」的深刻觀照,更理解生命的真實,並將苦痛轉化為內在的平靜與喜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